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4-08-01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記諾思蘭德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聶李亞
時隔五年,再次見到聶李亞的時候,他臉上洋溢的自信和微笑,就如同諾思蘭德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蓬勃發展的勢頭。沒有了研發人員的羞澀靦腆,多了幾分企業家的大氣從容,這個今年38歲的重慶漢子,如同一直積蓄力量的小宇宙,隨時準備爆發。
憑借著多年來深耕生物工程與新醫藥研發,承擔多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聶李亞入選北京市海淀區首批“海英計劃”,接受采訪時,聶李亞反復強調,這個榮譽屬于他所在的整個團隊。
誰無暴風勁雨時
1975年出生的聶李亞是重慶人,1997年畢業于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生物化學專業學士學位,2000年獲天津大學生物化工專業碩士學位,2011年獲得天津大學生物化工專業博士學位。畢業后一直從事新藥的研發工作。
2003年,聶李亞和他的好哥們兒馬素勇遇見了從事醫藥行業多年的許松山。創業的念頭開始浮現,但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實驗室的聶李亞很困惑:“我和素勇都會做項目,但是我們不知道應該做什么,我們對市場不了解,不知道市場需要什么藥?”而許松山的出現,讓他看到了希望。
于是,他把正在讀書的馬素勇從研究所拉了出來,為此馬素勇丟了博士學位,戶口也被打回老家。在馬素勇結婚的第二天把他拉進了河北大廠那個破舊工廠。他們的第一個“辦公室”在三河和燕郊之間的荒涼地界,有時候為了一個化學試劑,就得跑趟北京,往返一百多公里。這正是日后為人所知的“土狼團隊”雛形。
那一年,聶李亞27歲。“那會兒不覺得苦,反而覺得很快活。”2004年,諾思蘭德搬到了中關村生物醫藥園,正式開始了漫長的、理想和現實之間充滿風險的、抗戰式的新藥研發。
新藥的研發常常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每種新藥面世之前都必須經過大量的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沒有時間和數據的堆積,一切都是未知數。“研發過程中,一旦你的資金鏈斷了,那你的東西再好也只是你自己嘴上說,沒用!”最初幾年是研發企業“隨時可能倒閉的初創期”,他們每天都會因為資金鏈而繃緊神經。
困難時期,他們主要依靠向國外轉讓技術維持項目研發,讓企業得以存活發展。艱難的時候,聶李亞也會干點“零活兒”,他指著公司業務里“專利注冊服務”一項解釋:“本來沒有這個,只不過因為我們做過,熟悉流程,所以就幫著別的公司做一下,其實就是掙個飯錢。”
守得云開見月明
現金流、賣項目、股東利益……這些是給別人打工時完全不需要操心的事,自己創業的時候卻要考慮周全。幾年下來,聶李亞的思維方式明顯有了很多轉變,骨子里的責任感也體現得淋漓盡致。“你是搞科研的,但你同時也得對企業、對股東、對員工都有回報,兄弟們跟著你得能過日子!以前,我們老大許松山這樣引導我。如今,我也這樣引導著團隊。”
2008年,這個成立八年,沒有銷售收入的小公司登陸新三板,這成為諾思蘭德發展歷程中的一個轉折。“上了新三板,企業的知名度一下擴大了。與此同時,我們也開始了規范運作,在網上你可以很透明地看到我公司每一個月、每一個季度,干了什么,我們錢花到哪去了,都能看到。”在新三板上初露鋒芒后,眾多投資機構主動找上門“送錢”。
現在,諾思蘭德已經不是一個小公司了,他們手里捏著5個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和韓國公司合作建設的第一個工廠已經封頂,他們思考著把更多的韓國制藥企業引進中國設立研發機構,聶李亞更希望身后那些還沒成長起來的小企業能得到更多資源。
“我們在向綜合性企業發展,由原來的技術輸出轉為今天的技術輸入。”如今,他們能跳開自己,更從容地思考這個行業。
侃大山“侃”出的優秀
公司成長的過程中,聶李亞本人也在不斷成長,創業的經歷讓他學習到了兩件事:以前在他眼里可以看作“神”一樣的優秀企業家,其實也是人;和優秀的人在一起,才會讓自己更優秀。
創業初期,聶李亞最愜意的事情之一就是在一樓食堂吃完午飯之后,站在園區大樓門口和其他公司的創業者們聊天。這些名片上印著“董事長”、“總經理”、“CEO”的年輕人,就像大雜院里乘涼“侃大山”的街坊鄰居。
“在中關村,最大的好處就是人才聚集,沒什么比這一點更重要。”作為中關村杰出企業家海外培訓班的首期學員,聶李亞特別感謝園區營造出來的環境。“昨天座談會后我和孫陶然、嚴望佳、王小蘭聊天,話題經常是某某公司要投幾億廣告費,某某公司要拿出多少錢來干什么。每天聊的都是這些,不知不覺中,你也就開始更宏觀地規劃公司的發展了。”在優秀企業家的耳濡目染下,你也會站在更高點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