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4-08-01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記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文劍平
2008年,記者第一次走進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碧水源”),當時公司還在西四環附近一座并不顯眼的寫字樓中,員工不過幾十人。5年后,碧水源已搬到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中,單獨一棟樓,并已在全國開設了20余家分公司,員工1200余人。2010年4月21日,公司成功登陸創業板。
碧水源董事長文劍平也從104萬元起步,歷時10余年,現今他的財富達到45億元。而這個數字并非他財富的巔峰,2010年,他的個人財產一度高達65.66億元,位列當時創業板首富。文劍平39歲時辭職創業,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國的凈水事業,其公司被評為“中國優秀骨干環保企業”。
棄政從商 攻克三大國際技術難題
作為恢復高考后第一屆考生,文劍平進入中南林業大學,并在該校生態環境專業完成了本科教育,后又攻讀碩士學位。1989年,文劍平已在科技部工作5年,曾擔任社會發展司環境處的副處長;1994年后調至國家科委中國國際科學中心擔任副主任一職。1997年,順風順水的文劍平卻毅然辭職,遠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攻讀市政水資源管理專業博士。
“中國是非常缺水的國家,而且水資源污染較嚴重。”文劍平說,“2001年我回到北京,在中關村創辦了‘碧水源’。”在科技管理部門的從業經歷,讓文劍平意識到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重要性,他的理想也由原來的“搞科研”變為“產業報國”。經過幾年的技術研發,碧水源攻克了“膜材料研發、膜設備制造和膜工藝應用”三大國際技術難題,成為世界上同時擁有上述三項自主知識產權的少數企業之一。
2010年創業板上市后,碧水源帶著“資金和技術”,采用和各地政府參股成立水務聯營、合營企業的商業模式進入當地市場,并以此為平臺,發展當地水務市場。與碧水源快速的技術研發和生產能力發展相應,碧水源的區域擴張之路顯得風生水起。迄今為止,碧水源已經有了20多家區域性合資公司。“很多水務企業在各地跑馬圈地,與當地的供排水企業是競爭關系。碧水源以服務為目的,與當地企業和政府投資平臺不存在競爭,而是合作與共贏。”
進口變出口 新技術支撐新興產業
“多年來,污水處理成本過高阻礙了這個行業的發展,因為核心部件微濾膜需要進口。現在,我們自主研發的微濾膜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處理一噸污水的成本只要7毛錢。”文劍平表示。
據文劍平介紹,碧水源研發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膜生物反應器(MBR)污水資源化技術(以下簡稱“膜技術”),不僅改變了國內污水處理行業原來的技術基礎,并借助資本的力量加快產業化步伐,創造了“碧水源模式”。
隨著技術成熟,碧水源已經在京郊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膜研發和生產基地之一。文劍平說,公司正計劃進入歐洲和美國,他對此充滿信心。“污水處理和其他產業不一樣,只要有人,就要喝水、要排水、要處理水。”
文劍平深知,新興產業要保持優勢就得“拼技術”。碧水源公司有員工1200人,其中研發團隊就有300多人。公司每年銷售額的4%-5%都用作研發。而文劍平無論工作多忙,每天都要擠出3個小時搞研發。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文劍平認為做事情是要從國家、社會或是市場的需要出發。如果沒有國家的需求、社會的需求,做的事情就無足輕重。要對社會負責、對股民負責、對員工負責,走到今天,文劍平也一直履行自己的諾言,走好治水、凈水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