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2-12-13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各有關單位: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加快推動我國生產力促進中心發展,我部組織編制了《生產力促進中心“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行業實際情況,做好落實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生產力促進中心“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
科學技術部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附件:
生產力促進中心“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
1992年以來,我國生產力促進中心逐漸發展壯大,特別是經過“十一五”時期的加速發展,生產力促進中心有力促進了中小企業創新成長、區域經濟健康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的一面旗幟。為貫徹《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科學指導“十二五”期間生產力促進中心的又好又快發展,制定本綱要。
一、發展現狀與形勢
1.發展現狀<BR>2006年以來,在各級政府及其科技主管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生產力促進中心實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
總體規模穩步擴大、體系建設進展順利。生產力促進中心已經遍布全國所有的省級行政區域,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生產力促進工作體系。截至2010年,生產力促進中心數量達到2032家,從業人員2.3萬人,總資產155.6億元,服務收入69.9億元。2008年起實施的生產力促進中心體系建設重點省行動,在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試點,有力推動了省地市良性互動、行業區域有機結合、縣市中心健康發展良好局面的形成。國際工業分包中國聯盟、中國生產力工業設計服務聯盟建設進展順利,50多家中心參與聯盟,初步探索了業務聯盟建設的機制和模式。
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業務開拓初見成效。生產力促進中心為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發展做出了貢獻,服務領域涉及決策咨詢、信息服務、技術推廣、技術支持,人才培訓、企業診斷等方面。2010年底,全國生產力促進中心服務企業總數24.4萬家,為社會增加就業165.4萬人,培訓人員254.1萬人次。成功引進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工業分包與合作交流服務模式,累計幫助6.1萬家企業進入國際工業分包網絡,匹配國內外訂單261單,合同金額折合人民幣27.6億元。積極參與清潔發展機制實施、創新方法理論研究、科技信用體系建設、技術轉移和成果交易等科技專項工作,不斷探索服務模式,豐富服務手段,拓寬服務領域。
有效應對金融危機、創新支撐發展模式。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生產力促進中心利用自身優勢,幫助企業度過難關。在支撐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生產力促進中心進入園區、服務產業集群、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實施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等工作深入開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農業專家大院、農業信息化建設、農民技術職稱評定等工作扎實推進,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服務軟件、動漫、創意等新興領域的企業,促進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對外交流合作水平不斷提升,開展中歐知識產權保護培訓5次,累計培訓700人次。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與臺灣中國生產力中心共同創辦的“兩岸生產力經管論壇”已成功舉辦四屆,生產力促進中心服務臺資企業轉型升級行動成為惠臺十項政策之一。2010年,開展國際交流4.1萬人次,引進項目2266項。
管理考核日趨規范、示范帶動作用明顯。“十一五”期間,科技部制定出臺了《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認定和管理辦法》,加強了對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的動態管理,新認定了四批、共148家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頒布了《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績效評價工作細則》,繼續做好年度績效評價,并從2008年起公布當年考核獲得優秀的中心名單。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輻射帶動作用明顯,242家國家級示范中心已成為我國生產力促進事業的重要支撐力量。
2.面臨形勢
黨的十七大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發展戰略的核心、提升綜合國力的關鍵。科技中介服務體系也已成為國家創新體系五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生產力促進中心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過程中的使命更重要、任務更艱巨。<BR>當前,科技直接面向經濟主戰場、服務經濟發展對生產力促進中心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實施技術創新工程,培育創新型企業、搭建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構建產學研創新戰略聯盟,引領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支持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已經成為生產力促進中心的責任。
科技服務業專業化、國際化進程加快,生產力促進中心必須加強核心業務培育,提高服務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占領國內科技服務業的龍頭位置。同時,必須認真研究數量發展與質量提升、業務相似和差異化需求等新問題,有效整合資源,科學合理分工,增強生產力促進體系的公信力和綜合競爭力。
二、發展目標
1.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為依據,高舉中國特色自主創新旗幟,堅持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按照“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的目標,深化改革,不斷創新,著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著力促進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提升競爭力,著力構建引領科技中介機構發展的生產力促進中心體系,推動我國生產力促進事業科學發展邁上新臺階.
2.發展思路
“十二五”期間,生產力促進中心堅持“各具特色、各專所長、分類指導、分別推進”的思路,穩步擴大規模和實力,積極探索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科技創新服務的體制機制,建立與產業和企業發展相適應的生產力促進體系。行業類中心要依托行業主管部門和院所高校的創新優勢,著力增強研究開發、技術支撐、標準服務的能力,重點提高“全程式、差異化”服務的能力;綜合類中心要發揮科技部門資源,針對區域經濟和企業發展的需求,重點提高“一站式、全方位”服務的能力;專業類中心要結合區域產業發展的實際,依托生產力促進體系,充分利用各類創新資源,重點提高“集聚式、專業化”服務的能力。
3.總體目標
“十二五”期間,生產力促進中心應發展成為服務產業、支持企業、促進創業就業的載體,發展成為促進傳統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的載體,發展成為密切產學研用、銜接創新體系各主體、加快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的載體,促進提高全社會創新效率,促進知識成果傳播、轉化、應用。
2015年,全國生產力促進中心總數保持在2000家以上,從業人員總數3萬人。服務企業總數50萬家,服務收入年均增長10%。每年為企業提供技術開發服務6000項次,向企業導入技術8000項,提供產品檢測服務2萬次,技術推廣服務3萬項次。
三、重點任務
“十二五”時期,生產力促進中心的重點任務是以下五方面。
1.服務產業集群,培育發展動力
重點任務:面向高新區、產業化基地、特色產業基地等產業集群,建設公共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平臺,構建政產學研用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和“二次開發”,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協助政府研究制定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發展規劃和產業技術政策。積極參與現代服務業科技專項行動,探索研發設計、創新創業服務、技術轉移、科技金融、知識產權服務等科技服務業的新模式。加強涉農中心能力建設。
主要舉措:開展生產力促進中心服務產業集群、服務基層科技專項行動,引導生產力促進中心采取多種形式進入園區和產業集群開展服務,大力培育科技服務業的新業態。
2.支撐企業成長,提升競爭實力
重點任務:開展企業管理咨詢服務,幫助中小企業建立現代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強經營能力。開展工業設計、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等共性技術研發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繼續做好國際工業分包工作,支持中小企業“走出去”,提高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促進企業信息化進程,提供咨詢、監理服務,引導企業在產品開發、設計、制造和管理過程中采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科技型企業投融資項目的咨詢與服務,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積極參與主板、創業板、股份轉讓系統、風險投資、擔保、技術產權交易等服務工作。<BR>主要舉措:培育技術研發能力強、成長態勢好、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創新型企業。擴大工業分包行動試點,培育具備參與國際競爭的科技型企業,加快國內分包業務的拓展。
3.密切產學研用,激發創新活力
重點任務:開展行業和專業的共性技術、先進適用技術、關鍵技術推廣應用和技術服務的培訓。開展行業科技活動信息的采集和基礎數據的積累工作,促進行業信息資源的互通共享,提高科技資源的利用率。開展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宣貫活動,使中小企業了解標準,用好標準。幫助中小企業建立健全與國際接軌的企業標準化體系。推動企業參與國家和國際標準制、修訂,推進企業的管理體系認證和產品認證。積極探索行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研究的模式,促進行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移。
主要舉措:積極參與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促進創新源頭和產業需求的有效銜接。圍繞產業振興和轉型升級的需求,開展行業專業技術培訓服務。探索支撐就業創業的新機制。
4.強化體系聯盟,形成資源合力
重點任務:深入做好生產力促進資源的整合和互動,加強區域生產力促進體系的建設和培育,縮小地區間發展水平的差距,積極探索大中城市生產力促進體系建設的有效途徑。繼續推進工業分包和工業設計聯盟建設,圍繞咨詢診斷、科技金融、新農村建設、技術轉移等領域,組建業務聯盟。研究跨區域生產力促進中心之間、行業中心與區域中心之間的長效合作機制,建立交流平臺。加快國際化進程,積極參與國際科技服務業的交流合作,促進有特色的生產力促進中心與國際知名科研機構、科技中介機構開展合作。繼續做好與臺港澳地區同類機構的交流合作。
主要舉措:推動業務聯盟建設,完善體制機制和業務規范。開展生產力促進中心業務互動展望計劃,促進東西部地區中心的交流合作。辦好兩岸生產力經管論壇。
5.深化自身建設,夯實服務內力
重點任務:加強制度建設,運用績效考核、獎勵評比等激勵機制,推進分類指導,提升整體發展水平,重點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實力的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開展理論探索和戰略研究,明確發展的總體思路。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重點培養中心負責人和業務骨干,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機制,吸納國內外優秀人才從事生產力促進事業。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品牌形象,提高社會認知度。
主要舉措:修訂《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認定和管理辦法》、《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績效評價工作細則》和行業服務標準。做好年度績效評價。定期組織生產力促進獎評比。
四、支撐條件和保障措施
1.法律保障。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實施細則的制訂,參與《科技進步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訂工作,進一步確立生產力促進中心的法律地位。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中小企業法實施細則的制定工作。
2.科技部加大對生產力促進中心的支持力度。進一步落實扶持政策;優先支持生產力促進中心承擔現代服務業的重大任務;結合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火炬計劃,加大支持力度。
3.地方科技行政部門要根據本規劃,制定本地生產力促進中心發展計劃,加強對生產力促進中心的支持和管理,鼓勵設立生產力促進中心專項資金。地方科技部門要將行政管理改革中能夠賦予科技中介機構的職能,優先委托生產力促進中心。
4.充分發揮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和各地方協會的作用,完善業務規范,加強行業自律。推動業務聯盟建設,解決好服務質量、信息溝通等問題。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完善國際合作與發展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