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0-12-02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十二五”規劃不僅只是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發展基本路徑的規劃,還比較系統地“蘊含”了中國的“全球戰略”。 因為未來5年我國經濟社會將發生的巨大轉型,會極大助力于全球經濟的再平衡,還可能會給更多國家帶來新的機會,全球經濟格局將因此而改變。盡早正確估計和認識這些影響,有助于對未來我國影響世界的機理作出正確判斷。
從本質上來說,“十二五”規劃是我國的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方案。然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針對“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發生的新變化和新調整,“十二五”規劃充分考慮了全球經濟進入“后危機時代”的基本世情,力求在規劃制定中,“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因此,“十二五”規劃不僅只是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發展基本路徑的規劃,還比較系統地“蘊含”了中國的“全球戰略”。
“后危機時代”是個相對較長的時期,有幾個重大變化基本奠定了這個階段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主題:全球經濟發展重心將“回歸”實體經濟領域、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將“重塑”經濟平衡狀態、全球經濟格局變動將“催生”新一輪產業革命、經濟發展亮點將“凸顯”低碳經濟和綠色增長、全球經濟合作主題將“鎖定”區域經濟一體化上。世界經濟重心和主題的這個變化態勢,在“十二五”規劃中有非常清晰的反映。
為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加快內外結構調整,“十二五”規劃將通過推進城鎮化進程、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強政府民生投入,以及加快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等多重措施,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同時,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并以此促使中國經濟從“外供型”轉向“內供型”。
為力爭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辦公室”和“世界總部”,“十二五”規劃將通過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和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等措施,延長加工貿易國內增值鏈,促進出口結構的轉型,加快在全球價值鏈上的攀升和升級,以加快出口商品結構升級,優化對外貿易結構。
為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參與全球科技革命進程,“十二五”規劃將通過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加強基礎前沿研究、實施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工程和將科技進步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等措施,增強共性、核心技術突破能力,力爭在某些領域與發達國家共同引領全球科技革命,全面融入全球科技革命的浪潮之中。
為強化國際經濟合作關系,“十二五”規劃將強化“走出去”戰略,通過發展我國大型跨國公司和跨國金融機構、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作用、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并推動建立均衡、普惠、共贏的多邊貿易體制,深化同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務實合作,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援助,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由上述規劃可知,未來5年我國經濟社會將發生的巨大轉型,可能對世界經濟產生極大影響。
首先,經濟轉型發展將會開啟我國市場,通過需求拉動促進全球經濟復蘇。眾所周知,全球經濟復蘇最大的“公敵”是世界范圍內的有效需求不足,而隨著發達國家“去杠桿化”過程和全球經濟的“再平衡”,這些國家的消費率很有可能還要進一步下降。未來五年,我國若能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和推進城市化開啟國內壓抑已久的“消費需求”,無疑將給世界打開一個巨大的有效需求新市場。隨著更多國際高端商品涌入,我國也將逐步成為全球消費市場的主要終端之一。
其次,全球經濟失衡的本質,是主要國家經常賬戶失衡,經常賬戶失衡的表現是全球貿易失衡。我國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將促使國內勞動力價格上升;而推進資源價格改革,也將提高資源使用的成本。與此同時,國內消費的增長將有助于我國進口貿易的擴張。而我國經濟努力實現內外平衡發展,將極大助力于全球經濟的再平衡。在不遠的未來,或許我國消費產品標準將隨著進口商品在全球份額的提升而成為國際標準。
再次,我國出口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10%左右,尤以生活必需品居多。一位美國記者曾寫了本《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一個美國家庭的生活歷險》,細數中國商品對其生活的重要性。短期內,由于“消費慣性”,國外消費者很難離開中國的商品,但隨著勞動力價格和資源價格的提升,“中國制造”的成本提升,價格上揚將通過出口輸出到世界各國,國外消費者再也享受不到極為廉價的“Made in China”生活日用品了。
此外,“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加大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未來五年,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依托,我國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個產業作為科技創新的重點產業,基本涵蓋了世界新技術革命可能產生的主要領域。可以預見,中國將在新的產業革命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未來更多的新產品將貼上“Create in China”的標簽。
過去三十年,世界經濟格局基本是四分天下,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為第一陣營,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為第二陣營,包括中東在內的資源型國家為第三陣營,而非洲、亞洲和南美一些經濟落后的國家為底層陣營。全球化浪潮把前三個陣營有機結合在了一起,卻排斥了第四陣營。通過經濟轉型,中國逐步從“經濟依附者”的角色轉換為“經濟主導者”的角色,加快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升級使國內產業面臨向外轉移,將會帶給包括亞洲發展中國家和非洲貧窮國家更多經濟發展的機會,或能推動第四陣營的國家迅速融入現代經濟社會當中。這也可以說是中國的強盛給世界貧窮國家帶來的新一輪“國際化紅利”。(作者系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博士,長策智庫全球宏觀經濟政策特約研究員)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