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5-12-03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要加強和推進知識產權創造與運用方法的培養引導工作。與中亞、中歐、俄羅斯及東南亞等地區逐步形成互利共贏機制。
探討知識產權創造與運用,對推動中國社會深化改革,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至關重要,在“一帶一路”建設規劃中,探討如何開展知識產權創造與運用以及和虛擬經濟手段結合,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很有必要。針對社會關注的“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或地區知識產權保護特點的異同比較,大致涉及中亞地區、中歐地區、俄羅斯及獨聯體地區、東南亞等地區,討論所涉及的知識產權運用對逐步形成命運共同體和互利共贏機制非常重要。
中亞地區相關貿易問題
近年來,在中亞貿易中侵犯知識產權案件增多,與中國和該地區對知識產權建設的區別有關:一是該地區的商標專利注冊法,是要求申請注冊的15天內,必須自己到在司法部門正式規定的刊物上刊登,才算生效;而不是像中國由國家公開刊登,沒有異議后生效。這個差別在實際投資貿易活動中,差別十分巨大。很多企業根據國內習慣,以為申請注冊無礙就萬事大吉,卻忽略了知識產權的區域性原則。二是這一地區知識產權的類別很寬泛。比如分為工業、農業和商業專利商標等,與中國知識產權按照國際規則細化分類,實際形成不同保護范圍的較大差別。還有這一地區規定不能使用領導人和官方機構的句子和單詞形成知識產權,也規定不能違背當地的道德文化規范等,看似細節,實則重要。區域性原則在國際交往中,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是知識產權服務工作需要不斷研究的。三是時間性原則也要注意。知識產權建設初期的國家,其相關規定的實效變化較快。另外,不能籠統地把中亞地區的知識產權等同于其他伊斯蘭國家(如沙特、土耳其等受西方國家文化影響較大國家)的知識產權規則。因為和其他法律一樣,知識產權規則是在地域原則上,由具體國家行使發布和執行權利。
對中歐地區的分析
首先要知道歐盟各國彼此之間就有很大差別,這是因為德國知識產權法系和英國法律體系交互影響該地區不同國家的現狀造成的;與東西歐近代歷史和社會生產方式變遷也有關,知識產權規定狀況與生產關系狀況聯系密切。二是他們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歷史悠久,盡管這些國家之間的法律區別會造成彼此糾紛,但對歐盟以外國家的投資貿易行為,卻形成了一致的區域性原則。比如共同達成的進口保護體系;把海關保護演變成知識產權進出境保護等措施。三是應該進一步重視中歐貿易實際數量,要把通過中國香港轉口對歐盟貿易的習慣因素考慮進去,有些國內企業對歐美貿易知識產權問題不甚了解,甚至有恐懼心理;委托轉口貿易由傳統成習慣,因此加強知識產權運用的教育和服務,可提升國內企業實際效益。
東南亞地區知識產權的復雜性
海上絲綢之路涉及的知識產權問題與美國、日本等知識產權大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有關:一是如何利用中國既有祖國大陸知識產權體系,也有臺灣、香港、澳門的知識產權體系;而且這三個地區的知識產權,因受英國知識產權、日本特許制和葡萄牙工業產權體系影響程度不同,彼此各有差異。尤其在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產品升級過程中,如何提升知識產權含量附加值,很值得研究。二是知識產權的區域性原則需要中國統一的對外形象,這既是民族大業,也是利于在該地區投資貿易活動和諧互利。制造業的知識產權含量,既包括創新的技術和功能含量,也包括品牌和商標推動的流通信譽含量;兩岸同胞知識產權和智慧產權的一致性部分,需要積極挖掘與合作運用。三是重視馬來西亞的知識產權狀況。馬來西亞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象包括專利、商標、工業設計、版權、地理標識以及集成電路版圖,與中國比較接近,又都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成員國和《巴黎公約》和《伯爾尼公約》簽約國。
俄羅斯及獨聯體的知識產權運用與保護
俄羅斯的知識產權運用與保護體系很有特色,包括在知識產權創造推動產業核心競爭力方面。中國科技部曾經提出的“萃智理論”推動創造方法,與前蘇聯海軍部專利專家GenriehAlt-shuller創立的TRIZ方法有關;在研究中發現,諸如“專利孔”邏輯分析,推動發現應該出現而沒有出現的技術研究方法十分有意義。美國和俄羅斯都十分重視把知識產權作為橋梁推動軍工技術和民用技術互相轉化。比如專利權項中的特征部分所體現的核心技術,常常可沿不同方向運用延展,形成軍民技術共用。其次,2011年12月俄羅斯實施知識產權專門法院立法變革,是為確保復雜的知識產權糾紛適當和正當裁決;2013年2月成立至今尚未開始審理案件。2014年11月中國首家知識產權法院在北京成立,主要審理知識產權民事和行政案件。最后,從經濟角度看,也要重視俄羅斯聯合獨聯體和東歐11國形成的合作協議,共同和同步簽署國際公約狀況,這實際是施行“區域用盡原則”,在經濟交往中需要我們加以關注。
需要關注內在聯系
中國人講究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在投資貿易領域,公平、公正是相互的,依照對五部知識產權法系綜合理解,應更加重視知識產權內在的整體性。
從著作權及其鄰接權中,密切關注“中國話語權”建設。中國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優良品質,都是中華民族話語權的基石和基礎。既歷久彌新又兼收并畜、中西合璧又古今貫通。很容易形成符合著作權三性原則:即獨創性、可傳播性與合法性的基礎要件,我們完全有理由充滿自信,從思想和價值觀上鑄造“中國話語權”形成“中國和諧思想”、“中國美好夢想”和“中國睦鄰主張”。
從中國不同形式的專利權(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等方面)中,推進“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可以說中國30年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是基礎,在推進專利權這一重大國民產權資源方面成效明顯,把這樣的國民產權資源,通過有效的科技轉化和軍民融合等工作,結合在具體的項目工程和科研、開發、生產和市場反饋的再開發之中。把握專利權 “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三性原則,重視組合創新和再創新,同時也要注意地域性和時效性原則,注意質量標準和商品標準與知識產權一致的系統化建設,加強項目與資本有序融合。進一步突出“中國成就”、“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的市場實用和效用建設。
從中國不同層次的商標權 (知名商標、著名商標、馳名商標等)建設中,扶植和推進“中國好產品形象建設”。中國商標權法所堅持的國際準則不容置疑。我們要有足夠的自信和定力,加大品牌建設力度。特別要重視知識產權是有機整體的市場信譽支撐力度,因為商標價值和其中的技術專利產權程度、文化傳播力度都密不可分,美國把專利商標局一體建設,是有其競爭優勢的。
知識產權不僅包括專利,也包括著作權及其鄰接權、商標權、反不正當競爭和反壟斷,因此,加強國家知識產權整體性建設,在運用過程中逐步規范和統一,不僅有利于推動各階層勞動者從創意、創作、創舉的創新到創造、創優、創業的人民勞動利益建設,也關乎增強文化認同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有利于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要加強和推進知識產權創造與運用方法的培養引導,才能增強中國內需和“走出去”產品的知識產權增殖含量,也有利于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提升融通國際資本和當地資源的能力。(李冰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