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1-04-22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科學發展 轉變方式
這個春天,中關村又一次迎來機遇。
2月25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中關村“1+6”政策和規劃綱要動員大會上,《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正式印發。
在《規劃綱要》中,中關村的戰略定位可概括為“三區兩地”:深化改革先行區、開放創新引領區、高端要素聚合區和創新創業集聚地、戰略產業策源地。
從“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年來,中關村始終被寄予探索中國特色創新道路的厚望,這也促使其不斷先行先試,成為國家高新區機制體制改革的領頭羊。
這個春天里,中關村立志,在未來1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技術產業基地。在壯志的背后,中關村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
伴隨《規劃綱要》批復,中關村“1+6”新政正式運行。
一個支持這項戰略付諸實施的強大平臺——中關村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促進中心已在2010年最后一天成立。與此同時,深化“先行先試”改革的6條新政陸續實施,內容涉及股權激勵、科研項目經費、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方面。
“堅冰已經打破。”聯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柳傳志認為,“只要我們一步步堅定不移地朝前走,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統籌科技管理:北京不該只有一個聯想
北京不該只有一個聯想。在年初的動員大會上,柳傳志借此道出內心困惑。
“高新技術產業化,這是個系統工程。一直以來,我國由若干部委領導管理,大方向是一致的,但做出具體政策細則相當困難。”
柳傳志以聯想股權改造為例,闡述政出多門的尷尬:“當年,如果不是劉淇書記親自抓,用會議紀要代替具體政策條款,聯想絕對不會有今天。但如果能把紀要變成政策細則,那北京今天就不該只有一個聯想。”
只有一個聯想,孰是孰非,發人深省。
近年來,我國科技管理體制變化明顯,但“九龍治水”現象依然存在。科技管理職責,分屬科技部、財政部、國防科工局等國務院所屬的20多個部門和機構,各部門之間事權界定不夠清晰,職能交叉重疊現象突出。
“如今,人們都在講‘政產學研用’,我認為,‘政’字尤為關鍵。搞好‘政產學研用’,首先在于‘政’字上面的協同創新。”在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張燕友看來,“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要從整合資源上做文章。”
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煙霧尚未散盡,國務院作出決定,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任務之一就是集中精力統籌科技管理。
覺醒,心潮澎湃。覺醒,把握命運。此時此刻,中關村再破體制堅冰,對封閉體系進行揚棄,對束縛人心智的傳統痼疾進行超越。
完善組織和領導機制,建立由科技部牽頭、21個國家部委參與的部際協調小組;
有關部委與北京市組成部市聯合工作組;
北京市組成以市長郭金龍為組長的領導小組;
北京市委市政府主管部門牽頭,組成落實各項政策措施的專項工作組。
今年年初推出的“1+6”新政,則被業內人士視為中關村科技管理統籌“新的里程碑”。所謂“1”,是北京市會同示范區部際協調小組成員單位,共同組建的首都創新資源平臺,平臺下設六大工作組,對跨層級審批和跨部門審批加強協調和督辦;所謂“6”,是各部委在中關村深化實施先行先試改革的6條新政策。
“我認為,‘1+6’政策,絕不弱于美國政府對硅谷、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當然,我們還有別的差距。但堅冰已被打破,破冰之旅已是大勢所趨。”柳傳志說。
突破“產權”堅冰:“金錢”不該困住科研人員
中國技術交易所董事長熊焰,一直在打造“技術、產權、交易”的“三維空間”。
在熊焰看來,推動科研院所股權激勵,對中國技術市場而言,具有劃時代意義,“股權激勵是中技所在技術產權化方向的一個探索。技術只有產權化,才能被引入企業,產生新的價值增值”。
熊焰的理性,很長時間內并未成為共識。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院所轉制企業的科研人員而言,申請項目、做課題、寫論文、結題報獎,就是科研的全部,而科技成果束之高閣早已見怪不怪了。
在這種情況背后,“產權”或者“所有制”,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桎梏。
清華紫光等諸多企業、科研人員甚至創始人,受困于股權激勵,他們從無到有地創立了公司,卻難獲股權激勵,與財富無緣,這與創業的巨大付出不符。久而久之,人們難以發揮創造力。
作為參與制定《規劃綱要》的專家之一,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認為,“所有制之結”是中關村實行自主創新并真正成為示范的核心環節和最大難點。由此導致了兩個現象:其一,從決策機制來講,具有國有股權色彩的聯想、方正確是民營企業,但其“紅帽子”對發展起到了相當的作用;其二,如今,高校院所已有成為新的“象牙塔”的趨勢,很多科技人員不屑于創業。
在王德祿看來,這種現象和改革開放后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分不開。本來國有資產管理的核心是國有企業,但現在這種國有資產管理的思路延伸到大學和科研院所,延伸到科研經費,一步步困住了科研人員的手腳。
堅冰要在熱火中消融。建設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加快股權激勵試點,正是從此入手——
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股權和分紅權激勵試點;
在院所轉制企業以及國有高新技術企業中,進行股權和分紅權激勵改革,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實施期權、技術入股、股權獎勵、分紅權等多種形式的激勵。
財政部和科技部甚至聯合發文,明確中關村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的實施主體是中央級事業單位全資與控股企業。
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先行先試改革成效顯著。2010年,已有350家單位參加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有關部門批復40家單位激勵方案。
“我稱之為中國特色的股權激勵,以政府對創業者的激勵形式來體現。當然,這些仍需深化。”王德祿認為,中關村體制機制創新,核心仍應放在大學、科研院所國有資產管理機制的改革上,讓大學和科研院所有更大的自主權,讓更多的科研人員下海創業,使中關村成為民營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園區。
試點政府采購:讓“草”長成茁壯的“苗”
北京市政府采購大單再次落在中關村頭上。
“我們是開門紅,接近兩億,挺大一個單。”春節之前,2011年中關村政府采購首次簽約大會上,碧水源公司董事長文劍平如是說。
碧水源是此次政府采購的贏家,總簽約金額12億元,他們一家占了1/6。與此同時,北京市西紅門污水處理廠60萬方污水將用他們的技術凈化再利用。
“政府采購,不是讓賣不出去的產品賣出去。”在文劍平看來,政府采購的前提是“企業的研發和品牌”。
對于諸多科技型中小企業而言,自主創新并非易事,把自主創新產品推向市場更加困難。一方面,由于技術和產品較“新”,市場對其缺乏了解,往往持質疑觀望態度;另一方面,這些企業大都囊中羞澀,無法開展大規模市場推廣和營銷,在產品問世之后,很多科技型中小企業站在市場門口“望洋興嘆”。
如何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撬動市場,提高可信度和生命力,考問著各地政府和高新技術園區。
2008年年底,北京市政府出臺《關于在中關村科技園區開展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試點工作的意見》:“在市、區縣兩級政府投資的重點工程中,國產設備及產品的采購比例一般不得低于總價值的60%;在同等條件下,應優先采購中關村的自主創新產品。”
從那一刻起,文劍平和碧水源走到公眾面前——
2009年3月12日,碧水源簽約“北小河再生水廠(二期)工程”,項目總價值1.93億元;4月23日,第二次簽約大會上,碧水源有兩個項目達成意向,項目總價值1.42億元。
水處理與污水資源化行業,一個新興行業,其應用中最關鍵的膜系統一直由跨國公司壟斷。大規模的政府采購,促使了污水處理資源化工程的成本降低,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本土企業的研發。
在北京科興的殷曉梅眼中,政府采購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2009年4月25日,世衛組織公布墨西哥和美國出現豬流感疫情;6月19日,北京市政府就與公司簽訂了200萬人份疫苗的采購合同。北京市提前支付300萬元訂購款,支持了我們的甲流疫苗的研制和生產。北京科興得到了發展,中國也成為全球第一個擁有甲流疫苗的國家。”
對于政府采購本土產品,曾在多個時期的輿論中掀起波瀾。但分析美國、日本、阿根廷、韓國、波蘭、澳大利亞等國,政府采購法律無一不是如是規定。何況,政府采購考慮本國的“草”,并非狹隘地抵制其他國家的“苗”。
給本國的“草”施加壓力、注入動力,使之盡早長成茁壯的“苗”,如今,政府采購已成中關村高技術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數據顯示,兩年來,累計有600多個投資項目應用自主創新產品,采購自主創新產品金額近百億元。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