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1-01-25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十一五”以來,我國通過開放和培育技術市場,充分發揮技術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作用,促進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全國技術交易的規模和水平不斷提升,大批科技成果通過技術市場交易實現了價值。
本報記者 郭濤報道
中國技術市場管理促進中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全國共簽訂技術合同109.6414萬項,成交金額為13655億元,較“十五”期間增長142.24%。其中,技術開發和技術轉讓合同快速增長,成交金額分別為5566億元和2422億元,較“十五”期間分別增長155.65%和85.54%。技術交易的日益活躍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技術市場交易活躍
技術市場是實現科技資源配置、促進產學研合作、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促進科技進步、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途徑。技術交易的日趨活躍,恰恰反映了這一途徑的暢通與熱度。
北京技術市場管理辦公室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輸出技術合同19725份,成交額達797億元,同比增長47%,達到“十一五”同期歷史最高點。截至2010年年底,北京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579.5億元,同比增長27.8%,占全國的比重達40.4%。北京市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一五”以來,北京技術交易呈現四大特點:技術合同成交額逆勢增長,北京技術集散中心的作用更加突出;對外技術交易增長顯著,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中關村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重大技術合同快速增長,政策驅動效果顯著,支撐產業結構的調整。北京技術交易規模不斷擴大,有效支撐了“科技北京”建設,促進了首都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帶動了首都經濟社會發展。
西安高新區技術轉移最顯著的特征是以企業為主體,在西安高新區技術市場中心的培訓和指導下,有技術輸出或引進確切需求的企業進一步加深了對技術轉移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此舉對于西安高新區的技術轉移和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西安高新區技術市場中心搭建的西安高新區的技術轉移服務平臺為創新型科技企業集群、高校及科研院所形成的研發機構集群提供了良好的生產、研發和辦公配套環境,促進了該地區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2007-2009年,西安高新區認定登記的技術合同額分別為4.66億元、7.03億元和9.39億元,2008-2009年增長幅度分別達到50.9%和33.6%。2009年,西安高新區平均每份技術合同成交金額突破百萬元,達到100.21萬元,同比增長31.3%。而在技術市場政策的推動下,西安高新區的技術開發交易繼續在技術交易中保持平穩上升勢頭,這表明園區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在不斷增強。
技術轉移模式創新
“十一五”以來,我國技術市場以營造自主創新制度環境和促進技術轉移為主線,在促進企業與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
2007年科技部聯合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共同啟動國家技術轉移促進行動,先后優選134家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進行試點。根據對首批76家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的統計,這76家機構共促成技術轉移項目13381項,成交金額為103億元,組織技術交易活動2451項次,開展技術轉移培訓13237項次。針對當前技術要素跨地區、跨領域流動緩滯的現狀,我國還建立了跨地區、跨行業、跨領域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暨中小企業創新支持系統——中國創新驛站。目前已在北京、上海、黑龍江、廣州開發區等11個省(市、區)開展中國創新驛站試點工作,首批32家中國創新驛站區域站點和基層站點積極行動,通過集成科技信息資源,挖掘企業技術需求,開展技術經紀和商務服務,實現跨機構、跨區域的技術轉移接力合作,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區域產業核心競爭力提供服務。作為我國技術轉移模式的一次重要創新,中國創新驛站的啟動標志著我國構建新型技術轉移服務體系的步伐開始提速。
“浙江網上技術市場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需要,順應區域塊狀經濟大發展趨勢,新拓展了區域化、專業化道路,先后建成紹興紡織、余姚塑料、東洋磁性材料等15家專業技術市場,另外還有14家專業技術市場正在培育建設中。”浙江省科技廳副廳長王宏理介紹說,近幾年來,浙江科技取得長足發展,該省科技綜合實力從本世紀初的第九位躍升至2009年的第七位,知識獲取能力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分別居全國第七位和第二位;2010年浙江全社會科技投入預計將超過830億元;浙江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也已突破萬億元大關,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25%左右。這一系列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的有力支撐。截至2010年9月30日,浙江網上技術市場已累計發布科技成果146479項,簽約項目21132項,合同成交金額達191.15億元,在線企業91980家,在線高校(院、系)、科研機構36986家,在線中介機構10731家,引進共建創新載體簽約數量為820家。
推廣高校知識服務團隊,則是上海市為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緊密結合社會需求做科研而試行的一項新舉措。首批19個高校知識服務團隊來自上海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東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5所高校,大多由院士、首席科學家領銜,技術領域涵蓋電子信息、制造、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環保等,每個團隊都有實力強勁的學術帶頭人,已形成明確分工的科研組,擁有數十到上百項專利,還配有專門的職業經紀人。為了扶持這些高校知識服務團隊更好地走市場化道路,從2010年起,上海市投入500萬元專款,鼓勵這些試點的科研團隊進行技術成果的市場推廣和從事社會服務活動。在2010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亮相的高校技術市場展區頗為引人注目,這里舉辦了數場高校知識服務團隊與來自長三角地區的專業觀眾團隊的技術對接洽談合作會。除此之外,高校知識服務團隊還奔赴全國各地與專業“買家”、經紀人洽談。
科技資源優化配置
技術市場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市場之一,在科技資源配置上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是區域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十一五”以來,我國通過開放和培育技術市場,促進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全國技術交易規模和水平不斷提升,大批科技成果通過市場交易實現了價值。僅2007-2009年,我國技術市場交易規模從2000億元躍升到3000億元。
大量科技成果通過技術市場這一平臺和渠道流向企業,不僅促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崛起,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而且使科研機構的研發經費由單純依靠國家財政投入逐步向依靠國家財政投入和利用市場機制獲得并舉的方向轉變。目前,高校、科研院所和研發型企業通過技術市場獲得的經費相當于我國研發投入經費總支出的2/3,一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正在形成。
近兩年來,深圳市著力建設技術轉移生態環境,力爭使“十二五”期間技術合同額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15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200億元。2009年起,深圳開始制定《深圳經濟特區技術轉移條例》,著重加強政府對技術轉移的扶持與引導,打通技術轉移瓶頸,提升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能力。2010年深圳市成為中國創新驛站試點省市之一,為了配合創新驛站工作的開展,深圳發起了由深圳、香港、澳門、臺灣四地21家技術轉移行業機構和企業組成的深港澳臺技術轉移聯盟。深圳開發了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技術轉移一站通并投入運行。2011財年深圳將安排財政資金1000萬元,實施技術轉移節點資助計劃,全力打造高效的技術轉移體系;充分發揮技術轉移的傳動機制,為技術創新提供技術資源保障;發揮技術轉移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激發企業技術創新活力。
有關部門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技術市場發展的目標是:進一步推進國家技術轉移促進行動,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技術市場體系,健全和完善技術市場法律體系,形成技術市場激勵機制,完善技術市場環境建設,充分發揮技術市場在科技資源優化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紐帶和橋梁作用。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