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09-02-05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金融危機,使得“華盛頓模式”如同一陣秋風,把落葉刮到了世人面前,對于我國企業也無異于嚴冬到來。
于是抵御寒流的聲音此起彼伏,但終究御寒棉衣何在?
愈發嚴峻的經濟環境下,一些靠來料加工、貼牌生產、不具備自主核心技術的企業無疑受到嚴重影響。調整產業結構,從而具備持久的“抵抗力”,不覺成為眾多企業寒冬中找尋的方向。
而高新技術企業的重新認定,則因更加遵循市場規律、更加注重企業主要產品的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而更易于企業的茁壯成長。
從去年開始,全國各地按照新政策開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11月份開始高新技術企業擬認定名單陸續公示。
在全球金融危機迷霧之下,高新技術企業重新認定之路是否具有連續性和操作性?高新技術企業的明天將會怎樣?
信心由何而來?
從去年一月,直至年底,全球經濟正遵循一個“預定”的程序極速下滑。
何謂因?何謂果?這是人們需冷靜思考的問題。
“應對金融危機,高新技術企業當好排頭兵!比ツ12月中下旬,當科技部火炬中心會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相關人員對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情況進行調研之后,對于明天,“火炬人”充滿了信心。
自去年4月14日出臺新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開始,隨之而來的所有困惑、所有疑問,都在金融危機到來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所表現的如火如荼的態勢中漸漸煙消云散。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是否會大幅下滑?在《管理辦法》中,將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研發活動、自主知識產權尤其是核心專利技術作為評審認定的核心指標,并明確規定高新技術產品在銷售額中所占比例從原來的40%提高到60%。
以對研發活動、自主知識產權、高新技術產品在銷售額中所占比例來說,新的認定辦法從建設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創新型國家戰略出發,提高了門檻,但相比原認定辦法規定所有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額5%的要求,新辦法按照企業銷售規模確定了3%、4%和6%的不同研發投入強度要求,更加符合企業發展規模與研發投入強度的變化規律,照顧到了各種規模企業的實際情況,更加科學合理,其門檻并未絕對提高。
按照新辦法認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是否會大幅下滑?答案是否定的。
2007年年底,全國按照以前的認定辦法認定的、尚在有效期內的高新技術企業為56047家。去年年底,全國共有15547家企業通過高企認定評審,其中13819家已通過網上公示。而根據各地方高企認定工作匯報數據測算,當年新認定的企業加上以前年度認定的尚在有效期內的企業,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約有5萬家左右。
這與認定前相差無幾,并未出現大幅滑坡。
門檻的適度提高,體現了更加公平的一面。北京市煒衡律師事務所律師邱清榮說,新的認定辦法體現了國家把資源用在刀刃上的用意,新規對于企業生存來說也是一種壓力,更促使企業持續保持自主創新能力,利于提升企業市場整體競爭力。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梁桂解釋,2007年年底前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區外已按原認定辦法認定的仍在有效期內的高新技術企業資格依然有效,但在按《認定辦法》和《工作指引》重新認定合格后方可按《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等有關規定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企業可提前按《認定辦法》和《工作指引》申請重新認定,亦可在資格到期后申請重新認定。
高新區是否會面臨困境而影響認定?
《管理辦法》的亮點之一,是針對高新企業的優惠稅收政策打破區域界限,實行稅收普惠。
過去,只有國家高新區內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才能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政策。新辦法根據新的形勢發展,取消了原有的地域界限,不分區內區外,對全國高新技術企業實行統一認定,共同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實現了由區域政策向產業政策的轉移。
“高新技術產業的良好發展依靠的是園區綜合產業承載能力,這包括產業承載空間、公共基礎設施、環境容量、產業服務體系、生活配套服務設施等方方面面。”南寧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曉東表示。
石家莊高新區管委會經濟發展局副局長丁飛燕也認為,稅收優惠的普惠制對高新區有挑戰,但并不嚴重!案咝聟^的發展方向不是引入大的項目,創造稅收,而是集群式、創新式、內涵式發展。”
依靠優惠稅收政策來吸引企業,這是高新區招商引資的最初級階段,國內一流的高新區已超越了這一階段,步入了軟硬件配套、信息平臺建設、創業氛圍等方面完善的發展階段,綜合的企業發展環境成為高新區招商引資新的“殺手锏”。
重新認定效果如何?
世界是平的,世界更是網狀的。
其實網的原理就是“經緯線密集交織,因此疏而不漏”。
在日益成為“村落”的地球上,躲避“危機”,無異于癡人說夢。面臨全球金融危機,我國企業何去何從?
去年12月26日,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座談會。來自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廈門等16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機構人員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進行了階段性總結。
拉動內需,促進發展,眼下已成為熱門詞匯。
不只如此?萍疾炕鹁嬷行母鼤斦俊叶悇湛偩窒嚓P人員,通過對各省、市、自治區及計劃單列市共36個地方的報告進行匯總歸納,赴長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區9省市實地考察。所到之處都交口稱贊:新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已成地方科技部門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建設的有力抓手。
高新不新的局面能否有改觀?
“高新”企業,當是創新型的企業,這一基本的標準在過去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卻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實。
在2007年創新型國家建設與知識產權研討會上,有公司稱我國90%的實用專利都是垃圾。不論此觀點是否偏頗,我國企業缺乏創新能力卻是不爭的事實。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規模以上企業開展科技研發活動的僅占25%,研究開發支出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僅占0.56%,大中型企業為0.76%,高新技術企業平均為2%;只有萬分之三的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而《管理辦法》的發布實施,很大程度就是為了解決“高新不新”的問題。
以企業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為核心來認定高新技術企業,是《管理辦法》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明確了研究開發等關鍵認定指標的測度依據,認定標準規范統一,避免了認定工作的隨意性。在新的認定辦法之下,偽高新企業將被開除出局,而自主創新得以彰顯。
關于技術創新活動,有數字為證:在去年已公示的13819家企業中,10547家為原高新技術企業,占2007年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18.7%。這10547家企業,2007年的R&D經費支出792.5億元,占當年56047家高新技術企業R&D經費總數的39.7%;累計擁有發明專利45758件,占全部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發明專利數的49.9%;戶均擁有發明專利數達到4.3件,遠高于2007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戶均擁有1.63項發明專利數。
甚為可喜的是,新認定辦法充分考慮了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的特點。上述10547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有外資企業1900家,占新認定企業數的18%,而2007年外資企業占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16.4%。新辦法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中外資企業所占比例略有上升。
金融危機對“認定”影響幾何?
“狼來了!边@場始于2007年,源自美國次貸危機的全球經濟危機,在2008年全面爆發。
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陷入衰退。此時的高新技術企業重新認定,勝算幾何?
1月14日,杭州召開2009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大會,獲得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享受減按15%%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的優惠。不止杭州,根據對上海、江蘇、天津等11省市減免所得稅調查,2008年全部高新技術企業得到的稅收優惠將遠大于2007年。
與此同時,新高企認定辦法并未對大型企業的高企認定造成影響。在新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中,收入過1億元的企業所占比例較原來上升18.5%。
危機,是危,也是機。差別就在于人們如何把握。
以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總資產和成長性指標作為主要指標,高新技術企業的重新認定,無疑對企業核心競爭能力、成長性要求更嚴格、更科學,也更利于企業的成長。
根據2007年火炬統計年鑒數據對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中原有10547家企業分析,這批高企2007年的凈資產收益率達到17.83%,戶均上交稅收0.15億元,戶均凈利潤0.25億元,高于2007年全國高新技術企業凈資產收益率14.36%、戶均上交稅收0.06億元和戶均凈利潤0.13億元的平均指標水平。
數據表明,新認定辦法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經濟效益、資產運行質量好于原高新技術企業。
認定之路能否持久?
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世界經濟也不會瞬間暴漲或衰退。
巴菲特說:“只有在潮水退卻的時候,才能看到哪些是裸泳者。”
華爾街的金融巨頭無疑是第一批“裸泳者”。那么,下一批,再下一批,還有誰?
對于重新認定而言,如果不能持久,也許就不會有中國企業的明天。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是否只有認定一條路?
對于廣大高新技術企業來說,《認定辦法》是落實《企業所得稅法》的具體體現。
科技部、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認定企業與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同步進行,減少了企業的申報和審批環節。
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樣需要聯合,或曰打好“組合拳”。
加工型企業可以申請出口補貼或是新產品優惠政策;
研發機構和活動可以申請研發投入稅收加計抵扣和技術轉讓稅收優惠政策(技術轉讓所得500萬元以下免繳所得稅,500萬元以上部分減按12.5%%征收);
即使不在認定范圍內的生產性企業,也可以享受一系列優惠政策。
梁桂表示,運用多種政策手段引導和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我國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是多渠道、多方面的,是“組合拳”,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只是其中之一。
特色機制是否可有可無?
“地方政府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高度重視,對認定工作的要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高,科技部門在認定工作中的責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大。”有科技管理者如是說。
在他們口中,心中,組建高企認定工作體系,探索建立特色機制,絕非可有可無之事。
科委、財政局、國稅局、地稅局、發改委、經信委、知識產權局,共同組成“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指導小組”,負責指導、管理和監督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及復審工作;
北京聯合商務局、知識產權局、各區縣政府及中關村管委會組成“認定工作聯席會”,對認定工作時限作出了不超過48個工作日的要求;
各地組建了高企認定工作體系,制訂了高企認定工作方案,建立了包括中介機構、評審認定專家的工作支撐體系,積極探索建立特色工作機制。
科技部火炬中心有關人員表示:“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對促進企業提高內部管理水平、規范、加強企業研發投入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這是一個新生的事物,且剛剛起步,仍須探索中前行;
這是一項宏大的工程,且開工伊始,仍須科學中運營。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