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1-08-03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2002年,當我走下從美國到中國的航班后,我發現祖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北京吉貝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世平博士說,“我對很多地方的印象停留在1985年。當我再次深刻體會自己的祖國時,一切都變了。從城市的直觀景象上,已經難以看出中美之間的差別。”
那一年,劉世平堅定了回國的目標——創業。
歸國創業的簡單動因
1999年,劉世平作為IBM的首席顧問與中信證券合作。此時,國內金融行業剛剛起步,許多系統都在建設中。“中信證券的老總和我說,IBM的產品確實不錯,但是咨詢費太高,一天要1000美元。”劉世平笑道,“開玩笑!作為IBM首席顧問,我每天咨詢費的標準是3200美元,還不包括差旅費。”這個數字,不僅嚇到了中信證券的老總,也讓劉世平自己感到震撼。
那時起,劉世平意識到,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收費比在美國本土更高。“在金融行業建設過程中,如果能把國內企業的費用降低至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豈不是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這就是劉世平創業的原動力。
于是,劉世平辭去了IBM全球銀行數據挖掘咨詢組組長及全球服務部商業智能首席顧問的職務,回國了。同年他在中關村創辦了北京吉貝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9年之后,吉貝克完成了銀行、電信、證券、稅務、制造業等多個國內同領域首例商業智能項目,客戶滿意度百分之百,并逐漸成為客戶首選的商業智能提供商。“因為吉貝克的加入,我們的客戶不用花3倍的價錢請國外公司做商業智能的項目。”
劉世平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合作時,認識了當時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工程師陳忠蘇博士。陳忠蘇比劉世平早一年歸國。在上交所項目結束之后,陳忠蘇開始嘗試創業。
“前幾次創業都沒有成功。但是對于我來說,都是非常有益的經歷。”2008年,陳忠蘇發現國內網絡教育市場具有巨大的潛力,而該行業發展受技術水平限制停滯不前。“深入研究之后,我認為,我有能力解決問題。”2009年,北京全景賽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中關村成立。這是一家專注于基于SaaS(軟件即服務)模式的E-Learning平臺技術服務工作,是國內首家成功將“云計算”技術引入E-Learning應用的技術服務商。成立不到兩年的全景賽斯目前已成功為眾多重量級客戶實施E-Learning平臺技術服務,客戶遍及大型企業、政府協會、教育機構、高等院校等多個領域。
作為一名年僅34歲的歸國創業者,孫剛的成就也為人嘖嘖稱道。“他創辦的漢朗科技很年輕,只有4年時間。在多穩態液晶的產業化開發中,這家企業已具備國際領先水平。在材料合成、電氣驅動、光學設計和產品應用方面,它擁有幾十項專利技術,包括國際PCT 專利。”北京理工留學人員創業園執行主任鄭云說,“我非常看好這家企業,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又懂得如何將技術與產業結合。”
一直以來,日韓廠商掌握了絕大部分液晶顯示器的技術專利,但是他們一直都為如何解決在日光下LCD屏清晰顯示問題而頭疼。“我在劍橋的時候,我的導師說,這件事沒有人能做。如果你做到了,那么將帶來新材料真正的革命和突破。”漢朗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CTO孫剛說。沒想到,孫剛成為了新材料革命的領導者之一,他用了5年的時間解決了這個不可能做到難題,并于2005年獲得了國際專利。
此后,孫剛將技術帶回國內,在自己的母校北京理工大學科技園內,開始創業。“大部分國內企業,他們購買國外技術,給國外廠商代工,為他人做嫁衣。而我們不同,我們做的是中國人自己的設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現在世界500強也在爭著為我們代工。”
從劉世平、陳忠蘇,再到孫剛,他們只是創業海歸的一部分代表。放棄國外舒適的生活,辭去高薪職位,回到國內,他們有一種很樸素的情懷:科技報國。在他們精通的領域中,將科技與產業結合,取得最大化的市場與社會效應,就是對他們最好的評價。
跨區域創業的深邃內涵
上世紀90年代的金融危機之后,國家為了召喚更多學成之士歸國創業、就業,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條件。但并非所有被寄予厚望的海歸們,都依仗這些優勢資源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因此在2000年左右,國內曾出現“土鱉”與“海龜”的“愛國”與“貢獻”之爭。本土創業者認為,同樣是創業,都是要付出勞動,自己甚至遭遇更多艱辛,憑什么海歸就要優我們一等?海歸們一回國就被戴上“愛國”的光環,不僅搶占有限的資源,還得到了更多政策的傾斜,實在不公!
對海歸的青睞真是不公嗎?
有人這樣評價:過幾十年后再回頭來看,中國有競爭能力的高技術企業中,可能有很多誕生于“海外留學生創業園”中。2000年之后,中關村先后涌現出了一批歸國創業者——百度李彥宏、中星微鄧中翰、啟明星辰嚴望佳等。作為中關村第三代創業者的代表,他們不僅創辦了一家成功的企業,更成為中關村鏈接全球的關鍵力量。他們無國界創業創新的思路、全球化的視野以及跨業的組織能力,都為中關村的發展提供了創新全球化時代的全新范本。
北京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曾說過,“我認為創新全球化時代的全球鏈接非常重要,跨區域創業者、具有全球視野的產業組織者對一個區域的發展至關重要。在互聯網泡沫之后,中關村產生了很多跨區域創業家。現在這些創業者很多都成為了新產業的組織者。”
這些新產業的組織者,他們不只是簡簡單單地將“創意、技術和商業模式,加上從大陸獲取的市場和人力資源”疊加在一起就能獲得成功的。1985年惠普公司主管、印度人蕾坦·巴蘇在班加羅爾設立了印度惠普公司,為惠普提供外包,從而開啟了印度軟件外包時代。正如王德祿所說,新產業要進行全球布局,最重要的是鼓勵通過以跨區域創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組織形式來達到產業組織與世界同步。
中國科技產業在多年“跟隨”戰略之后,面臨“引領”新格局,我們需要更多原創產業,而在這些探索中的新興產業領域,中關村具有同步優勢。
因此,從“追隨者”變為“同行者”,對現在的創新者們是新的時代命題。一批留學創業者漸行漸遠,在高科技創新的某些領域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成為國際知名企業,從遠處一路追趕,到一步之遙,“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自己精通的領域與世界同行。我相信,我們能夠做到。”劉世平說。
陳忠蘇:找對路,創業可成功
“有機會做老大,我就想一試高低。會不會做老大是一回事情,而能不能坐上老大的交椅就要看你自己的本事。”陳忠蘇就是揣著這一念頭,開始了他的創業行。
1981年,陳忠蘇揣著200美元只身赴美求學。一路辛苦打拼,陳忠蘇不僅獲得了博士學位,1991年年僅27歲的他更成為紐約市經濟發展總署信息處處長。此后,他一直在華爾街金融機構和IT行業工作,成為了著名的旅美金融科技專家。
2001年,旅美20年的陳忠蘇被國家召回,擔任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工程師,負責建設新一代交易系統。“和很多國外專家相比,我從業時間并不算很長,我只是一名打過仗的小兵。”但是這位謙虛的“小兵”在上交所成績斐然。
在結束與上交所的合作后,陳忠蘇幾次嘗試著創業。“創辦全景賽斯,算得上是我最得意的杰作之一。”
陳忠蘇發現,國內發展的機會非常多,“很多新技術需要通過市場來進行推廣。比如網絡教育行業,與國外相比剛起步不久。因此國內這一行業中,還存在許多需要創新和改進的地方。”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陳忠蘇而言,這就是創業的機會。“一些學校的老師自以為是,認為自己可以在這個行業有所作為,但是做出的很多產品卻無法讓學員使用。因為這些做科研或者行政出身的老師們,在網絡遠程教育產品化后期運行中缺乏經驗,也缺乏后續的市場化能力。與此同時,他們還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問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創業中來。這些老師們,既想做博導又想創業,但事實是并非人人都能身兼數職還能運轉得很好。”國內網絡遠程教育行業的總體水平偏低,該行業里幾乎百分之百的網絡教育平臺都不能正常使用,即使是投資數億元的公司依然被淘汰掉了。
“一個人全心全意地創業也未必能夠成功,更何況身兼多職?另外,這樣的人創業,他會認為自己還有后路可以退,哪里還有沖勁兒一直向前?”陳忠蘇分析道。
在網絡教育行業中有兩類企業,一種是不費勁型,花兩三百萬元找找關系,“上面有人”好辦事。此類企業雖然能夠短時期掙點錢,但是一旦“關系”不在了,企業也就沒有下文了;而另外一種企業是用國家的基金進行研發,賺到錢就是自己發了財,虧本了也不會虧到自己。嚴格說來,這兩種企業不具備“企業機制”。
“這樣的思路肯定是不對的,所以之前很多創業者沒有成功。我用華爾街的高要求進入這個行業,我認為要成功并不是很難。”陳忠蘇說到做到。
全景賽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短短3年,已經成為行業里的領軍者。只是,作為海歸創業者,陳忠蘇也領教了“中國特色”。
“有客戶已經考察了很長時間,就在準備簽合同上項目時,突然,客戶一個電話過來表示,上級領導決定選用另外一家公司的產品。”陳忠蘇遇到這樣的情況并不是一次兩次了,但是他總能保持淡定,“因為我知道,最后他們還是會來找全景賽斯。”
某部級單位要上幾萬人規模的網絡培訓項目,開始已經達成了與全景賽斯合作的意向,卻突然出現上述情況,陳忠蘇與機會擦肩而過。但是幾個月后,該單位又與全景賽斯簽訂了合作協議。因為他們在使用其他公司的產品后發現,能夠提供優質、流暢、高效的網絡教育平臺,只有全景賽斯。“同一個項目,對我們而言,只是早做和晚做的區別。”陳忠蘇的信心來自于他所秉持的創新理念和對企業產品的十足把握。
劉世平:創業須堅持技術創新
“這一難題,畢博、路透、Teradata這3家國際大公司都沒有拿出令我們滿意的方案。你能行嗎?”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趙博士對眼前一位血氣方剛的男士拋出一道難題。可是,這位男士并不怯場,“就我所知,如果目前有人能解決好這一難題,那就只有我。”
話音一落,趙博士有點不悅,“你還真狂!好,如果你能解決這一難題,我就付你費用;如果解決不了,對不起,沒錢!”
每當回憶起2002年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初次交手的情景,劉世平總是忍不住哈哈大笑。
那時,劉世平剛剛離開IBM,回國創業不久,“很狂妄”。“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確遇到一個難題,而已經參加上交所項目的3家跨國公司拿出的解決方案總是不能讓他們滿意。”劉世平說。
有一天,一位上交所人士在翻閱雜志的時候看到一篇報道吉貝克與劉世平的文章,“他拿著這篇文章和上交所的該項目負責人說,如果報道屬實,此人應該可以幫我們解決難題。”就這樣,上交所輾轉找到了劉世平。
于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我當時也被激了一下,說:解決沒問題的,但是你一定要給錢,說話要算數!”
當時,趙博士一拍桌子站了起來,說:“你說什么?我們上海證券交易所難道還賴你的賬不成!從現在起,只有兩個星期的時間,你能行嗎?”劉世平對當時的所有細節、對話都記憶猶新。
對于血氣方剛的劉世平來說,自己的字典里查不到“不行”二字。“從上交所出來是12月6日,我便埋頭苦干。后來才發現,我還真是‘傻’。”原來,被激將法點中的劉世平壓根沒提如果完成任務能夠獲得多少錢的傭金,而上交所的趙博士也沒有提到這一點。
11天之后,劉世平完成了三大國際公司半年沒有解決的問題。于是,12月17日,他拿著報告再次來到上交所。“他們研究了半個多小時,感嘆道,等了半年的方案終于有人做出來了。”
“之后,我見到了上交所的一位領導,他看看我,看看報告,淡淡地說,‘這個方案好像還可以’。”劉世平繼續講述著這段充滿戲劇性的回憶,“什么是好像?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我的方法肯定對!”
劉世平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因為“該項目的解決辦法正是我在IBM任職時獲得的專利。”從那一刻起,劉世平勝利拿下創業之后的第三筆訂單,吉貝克獲得了6萬美元的酬勞。
創業9年,劉世平一直苦中作樂。“創業是一件需要投入極大熱情的工作,創業充滿了艱辛。”即便如此,這位“迷信”長跑的陜西漢子一路堅持,“我非常熱愛長跑,已經到了迷信的地步,最好的成績跑1萬米僅用了37分鐘。跑步,最基本的功能是強身健體;此外,你要享受跑步的過程。很多人以為那么長的距離很難跑下來,可是只要堅持,你就能跑完全程。”
這樣“迷信”的態度也被他植入創業的過程中。“我很清楚,創業應該走什么路,那就是堅持技術創新。創業9年,公司只賣過其他公司的軟件兩套。很多員工建議,為什么不順帶著做點代理產品的業務呢,來錢快呀。”劉世平說,“我管這樣的行為叫‘順手牽羊’。創新、研發是件很苦的事情,就像農民刨地,不會今天刨地播種,明天就見到收效。”如果一家創業公司一味地“順手牽羊”,怎么會安心地刨地呢?
剛辭去IBM相關職務時,很多IBM的同事知道他自己開公司做業務,無論如何都要將他的名字列入IBM產品代理商名單中。“兩年過后,他們發現這個叫劉世平的吉貝克公司代理成績是零。”
孫剛:先進技術要和產業結合
“老師,我能否將多穩態液晶技術帶回中國去?”2007年的某一天,準備回國創業的孫剛將埋在自己心里已久的想法向自己在牛津大學的恩師和盤托出。他凝望著導師的面龐,期待得到支持與響應。
在牛津大學學習的5年時間,孫剛努力地想要攻克多穩態液晶技術。在當時,掌握了幾乎所有液晶核心技術的日本與韓國廠商始終有一個難題無法克服:如何讓液晶屏幕在日光依然能夠閱讀,而不是見光就難以辨認圖像和文字。
孫剛還記得導師鼓勵他攻克這一難題時的話語,“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人能解決這個問題的話,那一定是你!”為此,孫剛付出了比別人多得多的努力。在牛津大學,很多學生都發現,孫剛總是他們在實驗室遇到的第一個人,大家哪里知道,并非孫剛來得早而是根本就沒走。每晚,牛津大學的實驗室只允許使用到22點。之后,就會有專人進行檢查。孫剛總是在檢查到來之前,藏在門背后,等“警報”解除之后,再繼續工作。
5年的付出,讓孫剛獲得了該項技術的國際專利。他研發出來的多穩態液晶技術可以使靜態顯示屏在不通電的情況下,即使在外界自然光下也能清晰地顯示內容。更神奇的是,該技術可以使顯示器的記憶能力保持達20年。
“我有一個要求。”導師說。這是孫剛沒有料到的,平日里和藹可親的導師能提出什么要求呢?“我要你在回國之后,用這項技術服務好更多的人。”
面對恩師的要求,孫剛備感責任重大。
2007年,孫剛回到國內,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行。他將辦公地址選在了母校北京理工大學。在北京理工大學孵化器中,他創辦的漢朗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是園區內頗具實力的企業。在成立短短2 年的時間里,漢朗得到了眾多著名風險投資機構的關注。目前漢朗已獲得軟銀中國、北極光等數家機構的風險投資。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十二五”規劃中強調“科技可持續性發展帶動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必要性,鼓勵自主創新技術、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過渡。
漢朗科技正致力于構建、完善國內及全球電子書產業鏈,以實現多穩態液晶技術和產品在研發、原材料采購、加工生產、推廣銷售等環節的整合。“留學國外,學有所成。我們要把技術拿回來和中國的產業相結合,提高中國產業的附加值。”孫剛說。
(來源:科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