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1-08-02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在北京中關村晨興數學中心的辦公室,丘成桐接受了《科學時報》記者的電話采訪。當談到對新時期中科院的建議時,他說:“中科院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對年輕人的培養力度還不夠;評審制度不夠公正,影響到年輕人做科學的意愿。”
重視年輕人的培養
十多年前,教育部時任副部長韋鈺到哈佛大學訪問,與哈佛大學簽署了一個協議:由中國政府資助,每年派遣一批年輕的中國學者到哈佛大學訪問。
“這是一個很好的項目,但根據我的記憶,中科院創辦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沒有被列入派出院校里,這表明教育部在對外交流時是將科大排除在外的。科大處于一個很奇怪的位置,這不公平。”
“據我了解,現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屬教育部和中科院雙重管理,多了一層管理,科大應該得到的好處卻沒有拿到,比如教育部組織高校對外交流時,清華、北大、復旦、浙大等名校總會在其中,往往將科大排除在外,因為他們認為科大是科學院的機構,科學院也不見得能填補這個空缺,這對科大的本科生來講,是有點吃虧的。”
“我為什么要專門提科大呢?因為科大出了不少優秀人才,科大的本科生也很好,所以,科學院要好好利用科大培養的學生。”
丘成桐指出,對中科院來說,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其他青年人的培養非常重要。
作為哈佛大學數學系主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一直是丘成桐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哈佛大學最困苦的時候,也就是三年前的金融海嘯時,哈佛將什么東西都削減了,唯一不減的是本科生近1億美元的財政資助。為什么?因為哈佛知道,大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好,我們不能放棄這個根本,放棄了這個根本就等于沒有學校了”。
丘成桐建議,中科院在北京中關村設一個科大分部,創建一個小范圍培養最好人才的機制,將選拔出來的高年級本科生集中在中科院本部培養,這批最好的學生畢業后能有一部分留在國內深造。
針對中科院的研究生在入學的前兩年要在研究生院集中上課,但授課老師與研究生導師脫節的問題,丘成桐認為,研究生應該一開始就在研究所培養。研究生可以選擇跟隨多個研究員,擴大知識面;同時規定研究生每年有20%~25%的課程是在專業之外,并鼓勵研究生們組織討論會。
此外,丘成桐指出,隨著老一代科學家的退休,目前中國學術界缺少富有創造力的年輕學術領袖,出現新的人才斷層現象。
“好的研究是年輕人作出來的,也影響到年紀大的人的學問。一個人作研究的能力到了高峰后自然會衰退,假如能指導年輕人,與年輕人切磋、互相激勵,反而會好得多,所以,往往有年輕人聚集的地方,年紀大的人做得也好一些。”
丘成桐建議,在培養年輕人的同時,中科院需要不遺余力地爭取真正有能力、仍處在學術活躍期的世界級大師,才能夠帶領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第一流的年輕學者向前走。
他強調,與其請幾十位兼職學者,不如請兩三位全部時間在中國、替中國的教育和研究拼命去做且有能力的學者。“邀請真正第一流的大師到中科院來全職服務,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最好的人才是通過最困難的方法邀請來的,要請他們來帶領學術與研究的發展。”
關注評審制度的公正性
“中國的學術評審,應該找到國際化的專家,而不只是找國內的院士和學者,中科院相對愿意找比較公正的方法來評審,但還是不夠。評審制度應該很嚴格、很認真地制定,給研究人員一個客觀、公正的標準,讓他們曉得只要刻苦努力,就能成功。”丘成桐認為,中國科學技術的很多問題在于評審制度,評審制度不公平,影響到年輕人的發展。
丘成桐介紹,美國也有人事關系,但美國優秀的研究人員很多,因此沒有一個研究人員可以一手遮天,真正有意思的工作總會得到賞識,始終會出頭。有了這樣的保證,美國的年輕人會花很大工夫去找好的思想、好的研究。美國能吸收全世界的人才,并讓這些人才發揮作用,主要原因是有一套公正的同行評審制度。他希望中國也能營造出這樣的環境和制度。
除此之外,丘成桐發現中科院最近幾年來有一個趨向:更重視應用研究,并直接體現在對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的撥款上。如近年來數學學院發展的重心已經逐漸轉移到應用數學。
“純科學的成果雖然慢一點,但最后到應用時,會改變整個應用科學。沒有好的基礎科學,不可能做出好的應用科學。如果基礎研究得到的資助不夠,科學很難發展,很多重要的基礎研究成果往往是偶然發生的,我們要允許這種發展。”據此,丘成桐建議中科院創造出科學研究的靈活氛圍,至少要允許一小部分研究人員可以從事沒有限制的研究。
(來源:科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