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1-05-13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全國兩會期間,由于身份多重,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顯得更加繁忙,參會之余,他還深入到有關人大代表團、政協界別組認真聽取代表、委員們對我國自主創新、科技發展的建議和期望。3月9日,萬鋼部長在出席政協全體會議之后,陪同中央領導觀看了“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接著,就大家普遍關心的自主創新話題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采訪。
自主創新戰略的引領是最重要的
記者:您作為我國科技行政部門的最高行政首長,觀看完“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有何感想?
萬鋼:看完展會以后,我最深的一個感受是,國家戰略引領是最重要的。這五年,我國確立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它凝聚了全體人民的力量推動我國向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方向轉型,通過大家的智慧和努力來創造一個創新型國家,使我們的科技能夠和經濟發展、社會需求融合在一起。過去我們講科技,很多人關注的是某一個裝備的開發,某一個樣品的試制,而今天我們在展會上看到的,除了有最高端的裝備制造業,還有芯片制造業。五年以前,我們在芯片制造方面基本上是零,經過五年的奮斗,我們在整個芯片制造產業鏈上已經占據了最關鍵的裝備和工藝環節,在封裝生產線上基本實現了全覆蓋,所以我很有信心,再過五年,我們這個重大專項就能覆蓋整個產業鏈。
看完這個以后再到對面展區去看。我們不會忘記2003年發生的SARS(非典)疫情,那時確實給我們來了一個措手不及。而這次我們應對禽流感、甲流應該說是從容不迫,我們是世界上第一個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并投入生產的。我們下至每個鄉的衛生院,所有的傳染病都能夠及時匯總,并且能夠保證預警,我們的科技真正在為老百姓服務。2007年,我們被太湖藍藻困擾,經過治理的太湖水沒再發生這類現象。按照國家發展戰略,從“十一五”到“十二五”,我們已經看到了藍天綠地、人民健康、糧食保障和現代農業的雛形。可以說,黨中央、國務院在發展的關鍵時刻確定的關鍵戰略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多措并舉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記者: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各國均將科技作為未來國家發展的突破口,中國更是如此。請問您作為科技部長是如何理解科技創新問題的?未來中國是否考慮出臺更多的舉措,促進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
萬鋼:從國際上看,世界科技發展進入空前活躍的創新時代。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的周期明顯縮短,知識創新、傳播、應用的規模和速度前所未有。主要國家紛紛把發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絡、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低碳技術、綠色經濟等作為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低碳綠色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國家戰略密集出臺,創新成為當今最具時代特色的發展理念。發達國家加快調整科技創新戰略,加大研發投入,爭奪創新人才,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近期,美國出臺《創新戰略》,明確提出美國未來的經濟增長與國際競爭力取決于創新實力。全球創新熱潮在世界經濟陷入低谷的情況下依然保持升溫態勢。我國科技發展面臨日益加大的競爭壓力。發達國家施加技術貿易制裁,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和高技術出口管控已經成為常態。以印度、巴西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在其優勢技術領域加強部署,人才爭奪將更加激烈,這既為我們加強合作創造了機會,也給我們帶來了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
從國內看,需要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的新需求。“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將保持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經濟快速發展、企業競爭力提升、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群形成、人民整體生活水平和消費需求提升、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等對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有效需求顯著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迫切需要更加有力和持續的科技支撐。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迫切需要科技超前部署和引領發展。建設和諧社會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改善民生福祉。
當前,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成為貫穿我國現代化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十二五”時期是攻堅時期,要有一個大的突破。五中全會強調“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這是中央對科技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指明了科技工作的努力方向。我們將繼續努力,提升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事業的發展。首先,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在增加國家財政科技投入的同時,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其次,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增強科技進步和創新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支撐能力。第三,加強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人才作用,為科技事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第四,擴大和深化國際科技合作與開放,統籌用好國際和國內科技資源。第五,進一步推進各項創新政策的落實和制定工作,加強創新文化建設,營造有利于創新的良好環境。
記者:“十二五”期間,科技發展的關鍵領域是什么?
萬鋼:下一步發展的關鍵領域簡單說有三大環節。
第一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當前在國際上高端競爭的焦點。我注意到,最近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談到了中國的計算機、高速列車、太陽能研發,但他也強調,美國是有競爭力的。我想這種情況下,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們當前要重點發展的。那么我們怎么發展這個高新產業?就是要有序規劃、前瞻部署,攻克一些關鍵性技術,使戰略性新興產業能夠形成產業鏈,從基礎研究一直到市場應用都能取得突破。
第二是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力。傳統產業上升的空間很大,我不是說什么東西都不進口,關鍵是市場需要我們不斷創新,很多新的市場空間我們都可以開發、應用,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國在世界市場、產業鏈上的位置,使我們獲得的勞動分配更加合理一些。
第三是大規模增加服務業。一方面我們面臨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們需要節能減排、降低消耗。應該說我們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還是比較高,怎么辦?當然提高制造業是一個方向,而增加服務業的比重,既節能降耗,又能解決大批勞動力特別是大學生就業問題,何樂而不為呢?以上這三塊都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
千方百計培養、鍛煉、服務科技人才
記者:關于科技人才,目前,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的總量已經居世界第一位了;而且我們還在不斷引才,我們知道,2000年您就是作為863計劃電動汽車首席科學家而被引才回國的。我們怎樣實現對這些人才的培養和提升呢?
萬鋼:這幾年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使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得到極度加強。近年來,中國是世界上培養工程師最多的國家。怎樣更好地培養、鍛煉和提升這些人才顯得尤為重要。首先,科研人員尤其是企業技術人員的成長需要鍛煉,需要傳幫帶,我們今后要為年輕的科技人員創造更多的條件,使他們能夠成長起來。很多人都看了電視劇《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那一段時間,很多青年人才在老一輩科學家帶領下逐步成長為領軍人才。今天我們的航天發射場,38歲的青年人才就能當總指揮,這就是給他們鍛煉的機會。第二,我們要重視團隊建設,只有團隊式的攻關,才能鍛煉眾多人才。比如我們的高速列車從250公里提高到380公里的速度,就是靠團隊的力量完成的。科技部、鐵道部共同啟動的中國高速列車自主創新計劃,集聚了25所高校、11所重點研究所、51個國家工程中心和重點實驗室、3大整機廠、7大主要配套廠、500多家零部件廠,有68名院士、500多名教授、200多名研究員、上萬名來自企業的科技人員參加,涵蓋了我們所需要的車型、制動、驅動、減噪、抗震、控制系統、智能化、信息、公網傳輸、舒適化程度等十大關鍵技術。團隊架構得以聚焦重大任務、培養骨干人才。第三,“十一五”期間,我國在人才強國方面很重要的一個舉措就是實施人才規劃,它對培養青年人才、集聚世界一流的科學家來完成我們的重大任務非常重要。“千人計劃”的實施已使1000多海外人才回國,他們都是在國外取得卓著的科研成果及產業成果后回到祖國的,他們趕上了一個很好的時代。
對于我本人來說,我已經回國十余年了,這段時間是我人生的第二次飛躍,這期間我曾經和我的團隊一起為國家的電動汽車夜以繼日地共同奮斗,曾經和我學校的教授們共同勾畫學校發展以及上海世博會發展藍圖。在負責科技管理工作后,我曾經跟大家說,對我最大的挑戰就是在從一個科技工作人員轉為一個科技管理人員后,怎樣更好地為科技人員服務。這次政協會上有委員疾呼,讓更多的科技人員把時間用在科研項目上。我們要保證他們投入科技研發的時間和精力,要改革科技管理辦法,簡化管理。科技部最近推出十大措施,就是為了給科技人員減負。未來,我們面臨的挑戰會更加嚴峻,所以我們今天要為科研人員創造更好的環境,保證他們的研發時間,使他們能夠安心地搞科研,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他們的貢獻,也使他們的生活能夠更加美好。
創新是支撐發展的骨骼,需要充足的營養
記者:“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科技創新要完成這個支撐從哪里獲得充足的營養呢?
萬鋼:創新好比支撐人體的骨骼,這個骨骼要強,一在戰略,二在企業,三在人才,四在服務業的發展。
骨骼營養的來源在于國家的組織。我還說高鐵,高鐵團隊的同志跟我說,超級計算機不用買了,中科院有我們就用了;開發300公里的高速列車需要風洞,之前在上海建了,我們不用再建了;振動臺、噪聲室這些東西也全都有了。通過國家組織的方式,把分散的科研資源集聚起來,增強科研基礎能力。這就是骨骼的增強。
營養的來源還在于資本市場對它的投入。我們知道,新產品要打開市場需要投入,這五年中我們的風險投資增強了約3倍,中小企業創新基金資助了兩萬多個項目,這些企業的新產品收入超過了30%。我們和一行三會共同啟動了科技金融試點,從質押貸款、貸款擔保、風險投資、資本市場對接到科技保險等方面形成一套組合拳,這樣它的營養來源就豐富了。營養更重要的來源在于市場。我們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舉國體制,創新產品要有市場的應用,所以在發展公共交通方面,我們啟動了電動汽車“十城千輛”工程;在發展新能源方面,我們給私人電動汽車以補助;在整個醫藥領域,建立醫療器械服務,開展全民健康工程;還有太陽能并網發電、三網融合??實際上這種應用推廣本身就是打開市場的必要一步,使更多的產品能夠得到用戶的檢驗。
概括起來,建立我們的自主創新體系需要搞好“五個字”,即:“政、產、學、研、用”結合,加上金融、政策的支持,整個創新的骨架就立起來了。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