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1-03-18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作為“創新驅動”的兩個輪子,將成為未來五年中國加速科學發展進程的重要支持和巨大動力。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綱要,突出強調了“科技進步和創新”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關鍵作用。這一判斷凝聚了社會的強烈共識,傳遞出鮮明的政策指向。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普遍表示,要通過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這兩大戰略,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加快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
沒有科技能力提升的“作為”,就沒有創新型國家的“地位”
神舟七號返回艙,“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我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模型,探月工程三期月球著陸器和月球車樣機……全國兩會期間,“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同期舉行。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實物,一個個模型,向人們展示著我國科技創新的巨大成就。
代表委員普遍認為,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十二五”要進一步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以創新驅動國家持續發展。
共識凝聚十分寶貴,征途上前行仍須砥礪。切實加大科研投入,讓企業真正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加快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圍繞走向創新之路的關鍵問題,代表委員們展開熱烈討論。
“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到2015年,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由現在的1.8%上升至2.2%,引起了代表委員們的關注。
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重點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夯實“教育”之基,才能積聚創新發展“內力”
創新驅動,內生增長,教育是基礎。建設創新型國家,迫切需要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代表委員強調,惟其如此,才能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
“要進一步突出和強調教育與科技、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推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體制機制創新一體的改革。”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委員語氣堅定。
針對一些地方存在的“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的現象,代表委員指出,許多青年學生過于看重應試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不足,這是當前教育的“硬傷”,也是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暗疾”。
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科技創新也被寄予厚望。“國家間的競爭已從物質的競爭變為人才的競爭,高校逐漸走向社會的中心,世界各國都把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的重中之重。”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侯欣一委員說,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要進一步改變目前高校存在的獨立性缺乏、內部管理行政化、教育資源缺少競爭等問題。鄭州大學黨委書記鄭永扣代表認為,國家有關部門應在國家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的申報和建設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幫助高校提高學科建設水平。
創造一切條件,破除一切束縛,讓人才的創造力充分發揮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全面加強人才工作。以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為重點,加快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
“‘十二五’期間,要深入落實科技、教育、人才三個規劃綱要的戰略任務。推進科技創新發展,把發展作為科技的中心任務;深化科技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增強科技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一語中的。
面向“十二五”,面向更加開放的競爭環境,中國的自主創新也必須是開放的自主創新,只有開放,才能吸引更多高端人才,這一觀點得到代表委員的一致認可。“目前實施的積極引進和用好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效果剛剛顯現,但高級工程師、技工等工程化高素質人才仍然缺乏,成為制約我國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下一步要加大對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引進、培養力度。”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黃偉光委員說。
擴大科技開放,以更加開放的胸襟“筑巢引鳳”,成為代表委員們的共識。他們認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要以全球視野推進創新能力建設,快速提升我國的科技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中國的振興不單在經濟總量,根本在人才和科技進步。通過改革促進產學研的結合。”溫家寶總理在14日舉行的中外記者會上的話,闡明了政府的決心。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