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1-03-18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2011年1月21日,北京市科委舉行“北京科技服務業創新模式研究”系列課題成果交流研討會。
北京市“十二五”規劃新聞發布會3月14日舉行。歷時兩年研究編制的《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把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增強軟實力作為發展的主要著力點,強調硬實力軟實力并重發展、建設與管理并重發展,使首都的發展與城市功能定位更相協調,進一步提升“四個服務”,在更好服務國家發展中,實現自身新的發展和服務新的提升。立足于首都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和科教、人才資源稟賦優勢,整體塑造“北京服務”、“北京創造”品牌。
這是《規劃》中首次提出“北京服務”、“北京創造”品牌。
而在“北京服務”的藍圖中,科技服務業無疑是重要組成部分。北京科技服務業的發展現狀如何?有哪些特點?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從哪些方面發力?北京市科委組織開展的“北京科技服務業創新模式研究”試圖尋求答案。
12個課題深度剖析北京科技服務業
科技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處在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的全球技術—經濟范式創新的潮頭,具有高技術性、高創新驅動性、高增長性、高產業帶動性等特點,是推動經濟增長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產業。
從創新體系建設的角度看,科技服務業聯接知識生產和應用,是科技知識的主要生產者和產業化的直接推動者。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對于北京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完善首都區域創新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北京科技服務業創新的特征和存在的問題,總結和提煉可推廣的典型模式,促進產業創新發展,北京市科委于2010年8月設立了“北京科技服務業創新模式研究”系列課題。
通過向有研究和實踐基礎的單位公開征集和嚴格評審,“北京科技服務業創新模式研究”系列課題確定了12個分課題,研究對象包括數字出版、互聯網服務、移動營銷、電子支付等信息服務業,軟件外包服務、三維空間信息服務、環境在線監測服務等計算機與軟件業,鋼鐵工程技術服務、軌道交通技術服務、醫藥臨床研發服務、工業設計及科技金融服務等研發和技術服務業,基本上涵蓋了目前北京的優勢和特色產業。
來自首都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中介機構的12家單位,對52個研究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和模式探索,開展了一次規模較大、專門針對科技服務業的軟科學研究。
北京科技服務業優勢明顯但面臨升級壓力
首都區位優勢使北京擁有發展科技服務業得天獨厚的優勢,發展基礎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近年來,北京科技服務業發展迅速,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為北京重要的支柱產業,并且涌現出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服務企業。
然而,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北京現代服務業發展總體水平仍處于追趕的位置,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面臨升級的壓力。
通過對不同行業的調研分析,北京科技服務企業的技術和服務水平與國際領先的公司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部分企業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環節,競爭能力較弱。以計算機服務業為例,國外領先的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提供商如IBM、SAP等已經積累了數十年的專業經驗與知識,形成了一整套智力庫,擁有大量高端的人才,而北京計算機服務和軟件企業大多是從代理國外產品起家,發展時間較短,還有部分是為國外跨國公司做某個環節的低技術工作,提供完整、系統的解決方案的能力較弱。
另外,各種制約產業發展的制度性因素仍然存在,中小企業很難成長為在全國、甚至國際具有影響力的大型企業,尚未形成全國領先的產業集群。例如,在信息服務業領域,2009年中國B2B研究中心評選出的中國電子商務十大創新創業城市中,杭州以其擁有阿里巴巴以及近千家電子商務網站組成的產業集群名列首位,并獲得“中國電子商務之都”稱號,上海列第二,北京只列第三。另外,研發與技術服務業市場化程度較低。
不同行業的獨特創新模式
“北京科技服務業創新模式研究”系列課題都是以產業創新體系理論為基礎。與主要關注地域專有因素影響的區域創新體系理論相比,產業創新體系增加了產業專有因素的分析維度,是一個非常適合分析產業創新差異性和共同特征的框架。與以區域創新體系為框架出臺的政策相比,政策的針對性更強。因為在一個產業非常有效的政策,在另外一個產業可能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課題組提出一個包括創新程度、與高校科研院所的聯系、技術壁壘、技術的專業性、技術的積累性、市場規模、市場細分性、市場網絡性、政府規制程度的九維度模型,來刻畫和分析信息服務業、計算機服務與軟件業和研發與技術服務業三類科技服務業及細分產業創新的特征、模式和問題。
以信息服務業為例,其產業創新的主要特點包括:基礎性的信息通信技術突破決定著該行業的重大創新,一次重大的技術突破,經常會引發大量的漸進性創新,產生一批新興的產業。創新類型主要表現為服務內容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與技術創新結合。
在創新主體與網絡方面,產業創新體系內存在著大量來自不同背景的創新者,其中企業為主體。領先創新者主要是IT企業,傳統企業為跟隨者。創新主要是產業鏈上企業間的競爭與合作,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聯系較少,聯系主要是對個別關鍵技術的轉化。創新呈現平臺化和聯盟化態勢,很多創新是整個產業鏈的組織創新。
在技術和知識領域,信息通信技術具有通用性,由于標準的存在,知識基礎較寬,新進入者的技術壁壘較低,同時知識擴散快,有利于創新。通用的信息通信技術積累性較低,重大的技術突破經常會使領先企業喪失原有的優勢,不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優勢來源。企業競爭優勢核心來源于所服務領域專業知識和將這些知識與信息通信技術緊密結合起來的經驗性知識。這種知識具有積累性,會使創新者獲得持續的領先地位。因此,企業必須時刻關注產業重大技術的突破,并持續開展創新,才能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
該產業創新主要面向新興市場,整個產業處在快速融合與分化階段,潛在市場規模巨大,創新機會很多,但受各種制度性因素的影響,有效市場較小,致使同質化競爭激烈。由于網絡效應,存在贏者通吃的現象。去年引發廣泛關注的“3Q”事件,就是這種網絡效應下同質化低層次競爭的典型,“向下家收費”的商業模式使原本服務領域不相關的二家企業走向了面對面的競爭。
目前制約其發展的因素主要是知識產權很難保護和壟斷。較低的技術壁壘和高技術積累性本來應該有利于創新型企業,但網絡效應的存在和知識產權保護不力與壟斷,卻造成了“創新者死、快的模仿者特別是抄襲者小賺,壟斷的模仿或抄襲者贏”的惡性產業創新環境。
課題組對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研發和技術服務業也做了類似的深入分析。從總體上看,三類產業存在較大差異性,但存在一些共同之處,通過歸納,科技服務業作為整體,其創新表現出如下特征:(1)科技服務業創新是科技發展的直接結果,很多創新依賴于所在或所服務產業重大技術的突破;(2)創新中實踐性知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核心來源;(3)創新向解決方案和服務化方向發展趨勢明顯,但這種創新需要具備很高的集成多種知識的能力,需要長期的創新實踐。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提出針對性建議
課題通過案例研究,對上述12個重點科技服務行業的創新特征和典型模式進行了分析,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建議。
如對于設計服務業,該課題認為,政府應出臺政策促進行業資源聚集,并提供共享接口。建議設立專項資金,引導產業對接活動,扶持企業開展工業設計活動,為工業設計發展培育市場。
另外,還需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設立更多產業促進基金,促進設計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建議政府設立專門場所,用作行業的交流平臺,并根據行業間協作的具體需求提供促進合作達成的配套服務產品。
而在科技型企業集合信托融資領域,課題則建議,政府應通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信托公司集中社會資金的能力,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在數字出版業,課題組建議盡快細化和完善數據版權等方面的立法,規范產業行為;在鋼鐵工程技術服務業,建議加強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制定完善行業標準;在醫藥研發服務業,建議加強產業組織創新,并提高臨床試驗審批效率。
此外,針對北京科技服務業的整體發展,課題組則提出出臺針對具體產業或產業群的政策或細化現有政策、解決制度性因素的影響、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消除壟斷的不利影響、加強標準和制定和實施、支持緊密型產業鏈間合作的聯盟等對策和建議。
除了提出諸多可行性建議外,該系列課題研究同時也是北京市科委軟科學研究課題管理的一次創新。首先,課題承擔單位涵蓋了研究機構、高校、企業和中介機構,是一次產學研合作的實踐,由于各個單位有著不同的背景和優勢,通過高效的項目管理,實現了優勢互補,特別是注意吸收了企業承擔項目,對企業及所在行業進行分析后再進行理論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嘗試;其次,與以往“項目+子課題”的組織方式不同,本次項目的組織采用“總體組+專題課題”的方式,既保證了整個研究是在同一個框架下展開,又充分調動了各課題承擔單位的積極性。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