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1-03-11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中國自主創新“十二五”——訪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
“十一五”嫦娥飛翔寰宇、蛟龍潛入深海、超算問鼎世界之后,以“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為己任的中國巨型“科技航母”在嶄新的“十二五”將駛向何方?
兩會期間,“十一五”科技成就展亮相北京。一個熟悉的身影,面帶慈祥的微笑,在國家會議中心幸福地給代表委員們當起了“導游”。這就是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
中國自主創新“骨骼”的營養之源——政、產、學、研、用
記者:我國確定了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十二五”期間,科技進步與創新將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中國自主創新的源泉在哪里?
萬鋼:科技支撐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骨骼”要強,一在戰略,二在企業,三在人才,四在服務。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關鍵有五個字——政、產、學、研、用,這五方面緊密結合。比如高速列車,從引進消化的250公里的時速到挑戰全新時速,需要全面創新。科技部、鐵道部共同啟動了中國高速列車自主創新計劃,集聚了25所高校、10多個重點科研院所、50多個國家工程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三大整車廠和500多家零部件廠商。68名院士和上萬名科技人員投身其中,實現了車型、制動、驅動、減噪等十大關鍵技術突破。
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的力量也是創新不可缺少的營養。新產品要打開市場需要各種投入。我們的風險投資在過去五年增加了約3倍,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支持了2萬多個項目。
營養更來源于市場。推動自主創新,特別強調市場運用。科技的應用推廣,本身是打開市場的重要一環,它使更多產品能夠得到用戶的檢驗。
興高端、提傳統、增服務——“十二五”科技支撐三大著力點
記者:“十二五”已經開啟,中國的巨型“科技航母”如何為促發展、惠民生提供有力支撐?
萬鋼:簡單來說有三點。一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國際上高端競爭的焦點。最近美國國情咨文提到我國的超級計算機、高速列車和太陽能研發。戰略性新興產業要發展,而且要有序地、可持續地發展,從基礎研發到市場應用形成產業鏈。
二是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這次政協的一個提案給我觸動很大。我國每年生產380億支圓珠筆,但筆尖鋼珠近90%來自進口,墨水80%進口或用進口設備制造。常用的中性筆,美國賣1.99美元,我們制筆廠利潤才1毛錢。這方面進步的空間很大。不是說什么都不進口,但必須提升中國企業在世界產業鏈上的位置,使價值分配更加合理。
三是大幅度增強服務業。這既是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需求,也是節能減排、降低資源能源消耗的需要。目前我國單位GDP能耗還比較高。以上這三方面都需要科學技術強有力的支撐。
關注“科技民生”——營造尊重人才、寬松自由的科研環境
記者: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居世界第一。面向未來,我國將如何培養、用好科技人才?通過科研經費分配和項目管理的改革,提升“科技民生”,營造自主創新、原始創新的良好環境?
萬鋼:這些年,隨著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我國科技人才隊伍迅速壯大。中國是世界上培養工程師最多的國家。我自己就是11年前“863計劃”引進回國的。
科研人員的成長一是需要“傳幫帶”,應該創造更好的條件,讓青年人才在老一輩科學家帶領下,成長為領軍人才。二是要組成團隊,通過團隊式的攻關,鍛煉更多人才。
兩會上,有政協委員高聲疾呼:讓科研人員把時間用在科研項目上。
科技部新近推出十大措施,就是為科技人員“減負”,保證他們科技研發的權利。我們簡化、改革科技計劃管理辦法,全面采取視頻答辯,不用再“跑答辯”;采用申報平臺的辦法,不用一個個地“跑項目”;提高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設立課題的經費等等。
(來源:中國創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