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8-01-11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有哪些科技成果影響了整個世界?日前,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評選的2017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京揭曉,華人科學家宣布發現“天使粒子”等世界10項科技成果入選。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4次,對于公眾了解世界科技發展動態,宣傳普及科學技術起到了積極作用。下面由記者來為您揭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的神秘“面紗”。
新傳感器技術可實現意念操控機械假肢。一個國際團隊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上發表論文表示,在他們研發的傳感器技術助力下,機械假肢能探測到使用者脊髓運動神經元發出的電信號,使假肢的控制更加靈活,這相當于用意念控制假肢,有關技術有望幫助截肢人士恢復更多活動功能。經過不斷改進后,這類新型機械假肢產品有望在未來3年進入市場。
DNA數據存儲新法問世。
美國科學家在2017年3月2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想出了一種新的方式將數據編碼進脫氧核糖核酸(DNA),從而創造出迄今最高密度大規模數據存儲方案。在這套系統中,1克DNA具有存儲215拍字節(2.15億千兆字節)的能力。原則上,它可以將人類有史以來的所有數據存儲在一個大小和重量相當于兩輛小貨車的容器中。
“二手”火箭成功發射回收。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于2017年3月30日利用翻新的“二手”火箭把一顆商業通信衛星發射上天,這是人類太空史上的第一次。此次發射的主要任務是把歐洲衛星公司的SES-10衛星送至地球同步靜止軌道,但特殊之處在于這枚“獵鷹9”火箭的第一級曾于2016年4月為國際空間站運送過貨物,此后降落在太平洋的一艘無人船上。 3D打印卵巢具有生育能力。
2017年5月16日出版的《自然·通訊》雜志報告稱,美國科學家通過3D打印技術,由凝膠制成的人工卵巢能夠使老鼠受孕并產下健康的后代。在這項研究中,小鼠交配后,其中3只雌鼠分別產下了健康幼崽。這些產崽的雌鼠同時還能自然泌乳。該成果或能幫助因放療或化療導致不育的癌癥幸存者恢復生育能力。 科學家成功用引力為星球測重。
《科學》雜志于2017年6月7日發文稱,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出100年后,科學家成功地運用該理論確定了一顆白矮星的質量,使當初在愛因斯坦看來“不可能的希望”成為現實。根據所測得的數據,他們估計,該星球的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0.675倍。
全球首次發現雙粲重子。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于2017年7月6日宣布,經多國科學家共同努力,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一種被稱為雙粲重子的新粒子,這將有助于人類深入理解物質的構成和強相互作用的本質。中國團隊對這一發現功不可沒。
這一最新發現來自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的底夸克探測器(LHCb)合作組。 華人科學家宣布發現“天使粒子”。美國斯坦福大學華人科學家張首晟等人于2017年7月20日在《科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首次發現了馬約拉納費米子存在的證據。這一重大發現解決了困擾量子物理學80年的難題,對量子計算也具有重要意義。意大利物理學家埃托雷·馬約拉納預言,自然界中可能存在一類特殊的粒子,它們的反粒子就是自身,這種粒子被稱為馬約拉納費米子。
科學家用基因剪刀修復人類早期胚胎致病基因。 2017年8月2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報告說,一個國際團隊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成功修復了人類早期胚胎中一種與遺傳性心臟病相關的基因突變。這是美國國內首次進行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人員介紹,精確的基因編輯技術還有助獲得更多健康胚胎,提高體外受精成功率。 世界首個分子機器人誕生。
《自然》雜志于2017年9月20日報告說,英國科學家研制出世界上首個“分子機器人”,其能接收化學指令并完成組裝分子等基本任務,未來可用于研發藥物、設計先進制造工藝以及搭建分子組裝線和分子工廠。組成分子機器人的碳、氫、氧和氮等原子總共只有150個,大小只有百萬分之一毫米,將幾百億個這種機器人堆起來,也只有一粒鹽那么大。
引力波研究獲重要進展。
全球多國科學家于2017年10月16日宣布人類第一次直接探測到來自雙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時“看到”這一壯觀宇宙事件發出的電磁信號。
(來源: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