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8-01-09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中國的傳統企業從未有過如此迫切的需求,即實現數字化轉型。然而,對于大家都在討論的傳統制造企業轉型,首先是要搞清楚,誰最需要轉型?
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阿里云創始人、云棲小鎮及雪浪小鎮創立者王堅認為,在今天最需要轉型的是互聯網企業,而不是制造業。 這就需要搞清楚兩個問題,首先是互聯網到底是誰的互聯網?
其次是制造業轉型的背后,是怎樣的基礎促使這樣的變化?
直到今天,提起互聯網,大家都覺得互聯網是傳統互聯網企業甚至是一些APP創業者的互聯網,王堅表示,這樣理解互聯網是有問題的,甚至現在被反復提及的“互聯網技術、互聯網產品”,更多的是首先將互聯網當做商業基礎設施來使用的公司,在互聯網技術的基礎上做了行業的產品,而不存在獨立的互聯網產品。 “互聯網是所有產業的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
王堅表示,這是今年最大的變化,在這個時代大家談起互聯網,如果還只能想到Google、Facebook、 BAT的話,實際上是小看了互聯網。同樣對于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的理解,“有人講制造業、有人講實體經濟,也有人講智能制造,是不是有了智能制造之后,制造業就不是實體經濟了。”在王堅看來,對于實體經濟的理解,不能因為應用了互聯網技術就不是實體經濟了。而真正的制造業的核心應該是企業到底在哪里。
我們在談制造業轉型,到底是制造業對互聯網的貢獻大,還是互聯網對制造業的貢獻大?
在王堅看來,互聯網不成為現在制造業的基礎設施的話,制造業是沒有未來的,同樣制造業如果不在未來的互聯網發展里面,互聯網也是沒有未來的。例如德國提出工業4.0,更多的是利用制造業發展的長處來解決歐洲在互聯網發展上的短缺,互聯網是工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在中國,當互聯網發展足夠快的時候,不能帶動制造業的發展,互聯網也是徹底沒有未來的。
過去我們講消費互聯網的運行法則如免費、流量甚至是長尾,在今天看來,尤其是當產業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候,這些運行規則并不適用。互聯網影響我們的到底是什么?
在王堅看來,首先是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從最早把個人電腦連接自一起,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將每一部手機連接在一起。在今天,是要把世界上更多的東西連接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本身也要發生一次巨變,直到有一天,互聯網將地球上每一寸土地都覆蓋。
其次來自于影像技術的發展,當今天所有人談人工智能、大數據,都是取決于映像技術的發展,而映像技術從最早的X光開始,到后來的CT、核磁共振,一直到今天無所不在的攝像頭,都在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有機會發生一次天翻地覆的變化。
王堅表示,這些變化究其核心實際上是,制造業是以電力為中心來發展,還是以計算為中心來發展?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會發展到一個程度,即電的消耗程度不能反映制造業的價值,而計算能力消耗的程度會反映制造業價值,這就是為什么今天云計算重要的地方。
而隨著互聯網發展所誕生的流量,往往代表了互聯網的發展過程。在今天看來互聯網上面的流量,有70%-80%來自于視頻、游戲等,這個互聯網就不是制造業的互聯網。王堅表示:“我相信未來10年,互聯網超過80%計算資源和流量,將來自制造業。”
以下是 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阿里云創始人、云棲小鎮及雪浪小鎮創立者王堅在鈦媒體 T-EDGE 國際年度盛典上的演講全文,略經編輯: 非常感謝鈦媒體給這么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剛才湘明說制造業轉型,我忽然想一個事,到底今天誰最需要轉型?我去過剛才臺上4家企業的3家,回來非常大的感觸是,可能今天最需要轉型的是互聯網企業,不是制造業企業。
這個關系大家沒有特別搞清楚,所以我發了一個感觸,這里有兩個基本的問題要回答,不回答我覺得可能會影響大家以后做的事情。
第一個事情,互聯網到底是誰的互聯網? 我覺得今天不止在中國在全世界,大家覺得互聯網還是傳統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甚至更窄,大家都會覺得是APP的互聯網,其實這是很有問題的。
今天聽到嘉賓反復提到什么叫互聯網技術,什么叫互聯網產品?我覺得比較奇怪,在今天看來,傳統的互聯網公司,實際上是最早地把互聯網當成一個商業基礎設施來使用的公司,這樣來講比較好一點。所以嚴格意義上講,他們只是在互聯網這個技術上,做了他們這個行業的產品而已,不存在獨立的互聯網產品。
今天我覺得發生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就是,互聯網是所有產業的互聯網,而不是今天大家想象的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 這個時代,如果大家談起互聯網只能想到Google、Facebook, BAT的話,我覺得大家實際上是把互聯網小看了。所以我想表達的第一件事情是,互聯網是所有人的互聯網。 第二件事情,我一直在想制造業后面到底含義是什么?我覺得每個人的說法也不太一樣,因為有時候講制造業、有時候又講實體經濟,有時候又會談智能的制造,是不是智能制造有了以后,制造業就不是實體經濟了?我認為不能應為商業用了互聯網技術,就不是實體經濟,那制造業用了互聯網技術是不是不是實體經濟了,這中間有非常多的困惑。
我覺得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在今天其實大部分人碰到的制造業,可能還不是真正的制造業,我覺得真正的制造業的核心是那些企業到底在哪里,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這里邊就想到了一個問題,這些制造企業對互聯網的貢獻大,還是互聯網對它們的貢獻大?我自己覺得,互聯網不成為現在制造業的基礎設施的話,我覺得制造業是沒有未來的,剛才陳總在講關于德國的工業4.0的時候,我覺得講得非常清楚,德國的工業4.0實際上是為了解決歐洲在互聯網上的短缺,其實是想用它的制造業的長處,來把互聯網作為一個基礎設施帶起來,特別是作為一個工業的基礎設施,同樣的,我覺得在中國,甚至全世界其它的地方,當我們的互聯網發展足夠快的時候,制造業不在互聯網這里邊的話,那我覺得這個互聯網也是徹底沒有未來的。 所以我想可能最需要轉型的是互聯網,而不是制造業。
第二件事情,到底有什么樣的基礎會促使這些變化? 這里邊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我想不止在中國在美國都有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隨著互聯網發展,出現過很重要的幾個觀點,包括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就是長尾,長尾這本書也影響了中國的很多人,大家慢慢在總結,互聯網到底它的核心的價值是什么? 隨著傳統互聯網公司的發展,總結出一點東西,在中國也有同樣的情況,我們會問是不是免費的問題、是不是其它的問題啊,現在看來免費不是互聯網核心的東西,長尾是不是也可以打個問號。
其實傳統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到了今天是會有一次根深蒂固的變化,而這個變化,并不是傳統互聯網發展過程它自身內部產生的動力,而是一些外部因素來推動的,而這些推動因素會改變非常多的東西。所以我自己覺得互聯網本身會改變。
什么叫互聯網本身會改變呢?
今天大部分人認為的互聯網,其實是互聯網這個基礎設施,最早把個人電腦連在一起,后來移動互聯網時代,其實是每一部手機連在一起。今天這個基礎設施,要把世界上更多的東西連在一起,它本身要發生一次巨大的變化。所以我說的傳統的互聯網其實是離不開底下那條光纜。大家可以看到,在未來的5年、10年,全球的互聯網,會從地下的那條光纜被搬到天上的衛星。我覺得這個一定會發生,當然發生以后帶來的是巨大的變化,地球上每一寸土地都被互聯網覆蓋。 所以從互聯網基礎設施的變化可以看出,今天互聯網公司去做的事情,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它自身的發展來推動的。這是我自己感受到的非常大的一個變化。
第二很大的變化,我們的映像技術發生了很大的一次變化,今天所有人談人工智能、談創新,都是取決于映像技術的發展,從最早的X光開始,到后來的CT、核磁共振,一直到今天無所不在的攝像頭,影像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有一次機會發生一次天翻地覆的變化。 這些變化的核心,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經濟或者實體經濟這個詞可以涵蓋了,這是發生了一次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個變化在哪里呢?變化實際上是一次制造業,是以電力為中心來發展,還是以計算為中心來發展? 今天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甚至人民生活的水平,其實是跟這個國家的電的消耗量是一樣的。基本每個城市看工業用電,也知道這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 當有互聯網、有那么多的數字成像的東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個新的經濟,我自己覺得是慢慢地以電衡量變成以計算能力來衡量經濟發展的水平。
如果要做一次轉型,這些所謂的制造業一定會到一個程度,即電的消耗程度不能反映制造業的價值,而計算能力消耗的程度會反映制造業的價值,這就是為什么今天云計算重要的地方。例如我們的芯片,我們今天所有的技術,哪一件技術不是圍繞著計算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甚至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大部分的電力消耗都是被計算消耗的,而不是被傳統的東西給消耗掉的,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現在看來,它真正的變化是計算在里面起了一個非常核心的作用。我想慢慢的制造業會消耗整個世界的計算能力,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另外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大家知道互聯網這個基礎設施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也知道互聯網上的流量的比例代表了互聯網發展的過程。最早的時候,當網速慢的時候大家可能看看文檔,后來可以做的事情多起來了,大家可以玩游戲、看網頁,甚至在網頁里面可以嵌一點圖像、嵌一點語音進去,一直到今天,大家可以在上面看視頻,如果今天的互聯網上的流量,70%-80%還是視頻的話,那這個互聯網就不是制造業的互聯網,如果大家真覺得制造業是有一次巨大的飛躍的話,在不遠的將來也可能不要10年,互聯網上大部分的流量都是制造業產生的。
因為制造業生產出來的那一個個個體的數量,是遠遠超過我們今天手機的數量和個人電腦的數量。所以,我想在不遠的將來,制造業所消耗掉的互聯網流量,會是互聯網的主要部分,我希望它能超過70%、80%,那個時候我們真正意義上下一代的互聯、智能制造或者工業4.0才會真正的發生。
這個實踐其實已經開始,如果互聯網要轉型的話,其實要做兩次非常大的轉變,即互聯網上所消耗的計算量(把它叫做云計算也好),應該是由制造業來完成的,同樣互聯網上的流量,也是應該由制造業來完成的,等到這兩件事情做完以后,我們整個的基礎會發生一次非常大的變化。
而今天互聯網所面臨的挑戰是超過大家想象的,如果有一天大家使用的材料不是用的鋼材,是用的碳纖維的話,這個世界會發生一次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不是原來意義上互聯網思維可以做的一個事情,只有當制造業變成互聯網的一個部分的時候,所有事情才會發生。
我想互聯網今天面臨的最大的一個挑戰,它自身要有一次巨大的發展,而這樣的發展已經不是靠Facebook這樣的公司,Google這樣的公司,亞馬遜這樣的公司可以來推動的,而說不定它是要靠像我們今天臺上見到的這些制造業公司一樣來推動。這個推動的基礎就是,當把這樣一個把光纜從地上搬到天上,材料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甚至所有的影像技術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我剛才講計算也會發生一次非常大的變化,大家想一想,我們在20年前,其實人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人的大腦也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但是機器的計算能力增加了幾十萬倍了。我對摩爾定律還是很有期待的,我并沒有覺得那么悲觀,要相信做工程技術的人,我一直覺得計算能力還是會增加的。
今天很多時候大家都會想,好像是互聯網幫助了制造業,甚至是互聯網去改造了制造企業,但其實不是,今天這些制造業不是互聯網的一部分的話,其實受傷最深的是互聯網。而如果我們只盯著德國的工業4.0,而沒有看到中國這些(制造)企業,我覺得整個世界,不止是中國,會錯過一個非常好的時代。
如果在改革開放30年以前,這些企業(中國制造企業)不了解美國制造業,受傷的是這些企業,但是今天這個世界,包括美國在內,不了解這些企業,那我覺得受傷的是美國或者是世界,所以我提出沒有制造業的互聯網更沒有未來。
最后,我想表達一下,在無錫,在江蘇這個地方有那么多的制造業,還是蠻幸運的,因為它有企業在那里,同樣它又建了一個小鎮叫雪浪小鎮,其實一個最重要的使命,對雪浪小鎮來講,它既不是用傳統的物聯網的概念,也不是用傳統的互聯網的概念,也不是用傳統的大數據的概念,我想它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讓制造業成為互聯網最重要的一部分,而這件事情,不止是為了制造業本身的發展,也是為了世界整個互聯網的發展,我想這是我們大家要一起做的努力,謝謝大家!
(來源:中華工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