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6-07-17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九屆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近日在深圳舉行,中小企業發展的新技術、新產品、新趨勢再次成為熱點。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狀況怎樣?如何促進其創業創新、轉型升級?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馮飛。
挑戰和機遇并行不悖
中小企業是中國最大的企業群體,占企業總數的99.7%,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前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壓力依然較大。
“資本、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續維持高位,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招工難、用工貴以及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亟待進一步緩解。”馮飛指出,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創新能力不強,大多數中小企業仍處于價值鏈低端,低價格、低效益和高產能、高庫存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扭轉,轉方式、調結構任務艱巨。
同時,馮飛也認為,中小企業發展也面臨著重大機遇。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全面深化改革正在釋放新動力、激發新活力。“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引發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產業變革,不斷催生新產品、新業態、新市場和新模式,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發展空間。”馮飛說。
根本之道在供給側改革
“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仍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馮飛指出。
在馮飛看來,當前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有需求側的,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主要表現在要素配置扭曲、產業結構不合理,有效供給不足。”
為破解這些難題,不少中小企業都在探尋對癥藥方。以生產服裝起家的青島紅領集團,創新供給,運用大數據分析海量的版型、款式等服裝數據,支持用戶通過互聯網實現個性化定制,實現了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
“中小企業發展的根本之道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馮飛提出,推動中小企業提高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能力,促進高污染、高耗能和資源浪費嚴重的落后產能退出,引導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補上企業競爭力不強這個短板。
“蝶變”之旅需良好環境
中小企業實現創業創新、轉型升級的“蝶變”之路,離不開良好的外部環境。馮飛表示,公共服務資源的開放共享,全球資源的整合利用,要素的跨地區、跨行業自由流動,對于企業的創新發展至關重要。
據了解,海爾集團創建“海爾開放創新平臺”,幫助創業者降低創業門檻,找到創新技術的市場化路徑。目前,該平臺上已有200萬家全球一流資源網絡,每月可產生超過500個創意及創新項目。
馮飛表示,鼓勵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同創新,通過跨領域、協同化、網絡化的創新平臺,更便捷地獲取和使用外部創新資源,提升企業的設計、制造、管理和服務水平。
此外,“還要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緩解融資難”。馮飛提出,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擴大支持小微企業的再貸款和專項金融債規模,拓寬融資渠道,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降低企業資金杠桿,引導各類社會資金增加有效供給。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