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6-06-12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今天終于體驗了一遍數字敦煌,優質的畫面效果和詳細的歷史背景知識,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一位網友說道。今年“五一”上線的“數字敦煌”資源庫,是敦煌莫高窟實現數字化保護的里程碑,一個月以來,已得到世界各地敦煌文化愛好者的廣泛關注。它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將一個個經典洞窟清晰呈現,人們現在只要坐在電腦前就可以暢游敦煌世界。
如今,數字技術的發展讓各地的文化遺產迎來了“數字化保護”時期,也讓虛擬旅游成了新時尚。記者看到,在虛擬旅游平臺“全景客”網站,故宮、武當山、陽澄湖等多個景區都實現了720°全景游覽模式,場景逼真,其中故宮的體驗人次已超過34萬。歷時多年的“數字圓明園”工程,則結合大量歷史資料和考古數據,將圓明園的原貌重現在數字世界中,彌補了現實的缺憾……這些項目構建出了一個高度仿真的虛擬環境,讓網友可以身臨其境感受著名景觀的魅力。
對于旅游愛好者來說,足不出戶而游遍天下,是一種具有很大吸引力的體驗。“對于我們這些很難有時間去旅游的上班族,這些虛擬產品雖說不能完全替代現實旅游,但也能讓人有不少收獲。”家住北京的張先生說道。他認為,現在網絡數字技術發展迅速,以后的用戶體驗也會越來越好。
在北京旅游學會副秘書長劉思敏看來,虛擬旅游作為現實旅游的重要補充,豐富了人們的旅行體驗。比如游客可以在去旅游之前預先瀏覽,方便安排行程;再比如游客雖然去了旅游目的地,但可能因為時間緊迫等沒有深入體驗,那么回去后可通過虛擬旅游的形式進行補充,虛實結合。
對于文化景區來說,虛擬景區減輕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壓力。如敦煌的莫高窟、拉薩的布達拉宮等景點出于保護目的,對每日的客流量有一定限制,這便難以滿足游客的需求,反而易產生黃牛倒賣門票等現象;而虛擬產品則給不能進入現場的游客提供了一個替代品。
對此,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慶柱表示,我國一些文化遺跡由于年代久遠,受損嚴重,較難形成視覺上的沖擊力,因此對游客的吸引力也較低,不少地方為旅游開發而拆除文化遺跡,再重建假古跡的現象由此而生,“運用虛擬現實、3D重建等技術進行歷史場景復原,相對是一個更合理的解決方式,既保護了文化遺產,又可以吸引游客、產生效益”。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