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6-05-27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北斗菜”、北斗魔盒、北斗放牛、E暖家智慧養老、“寶貝在哪兒”、北斗時空表……隨著穿戴設備、智能制造以及其它各種智能硬件的興起,通過與新興技術融合,“北斗+”概念逐步清晰、物化。第七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期間,與會人士認為,智能時代為北斗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
本屆年會的主題為“感知,走向智能”,旨在推進北斗系統與新技術的融合發展,推動北斗系統更好地服務智慧中國建設。中國衛星導航系統委員會主席王力表示,通過衛星導航,聚焦感知,融網絡、融數據、融終端、融產業,提供先進和泛在的時空感知能力;聚焦智能,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助力智能時代的到來。
智能時代,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工業互聯網等所共同形成的新市場正在醞釀形成新的帶動力量,融合發展成為北斗產業的必由之路。在位置服務與移動互聯網、物聯網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北斗更多是作為一種位置傳感手段出現在終端產品中。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喬躍山認為,過去依靠單點技術和單一產品的創新,正在向多技術融合的系統化、集成化創新轉變,從技術到產品、從產品到平臺、從平臺到生態,產業鏈整體能力與生態環境完善成為決定競爭的主導因素。
智能時代背景下的融合,給北斗應用產業化帶來了新的機遇。喬躍山指出,“天地一體、融合發展”態勢日趨明顯,衛星導航基礎設施逐步融合集成進入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之中。北斗位置網(包括天基衛星和地基增強網)、蜂窩通信網、移動互聯網、低功耗廣域物聯網這幾大類網絡正在完善兼容、融合和互操作機制,再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結合,進而提供整體的智能感知解決方案。這種集成融合,將顯著拓展衛星導航的應用市場,同時也將加速北斗產業鏈的成熟。
上海華測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延平表示,高精度衛星導航系統與移動通信的集成融合,是位置服務產業發展最重要的主流方向,也是行業升級的制高點。而高精度衛星導航與其他非GNSS的定位、導航、授時技術或手段的集成融合,是解決室內外無縫導航的必由之路。
與此同時,隨著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建設加速推進,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務平臺和特色應用服務也為北斗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抓手。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紹說,我國現已建成覆蓋全國的北斗地基增強框架基準站網,初步完成基本系統研制建設,正在進行廣域實時米級和分米級,以及北京地區厘米級、后處理毫米級定位精度試驗。
全國范圍的高精度位置服務將極大提升北斗系統服務質量,滿足政府、行業和大眾對北斗高精度應用需求,創造差異化服務優勢,加速推進北斗衛星導航應用與產業化。
“北斗+”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也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開始進軍北斗產業。本屆年會期間,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和阿里巴巴集團共同出資設立的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發布了“千尋跬步”、“千尋知寸”、“千尋見微”等一系列高精度位置服務產品。其中,亞米級定位精度可以運用在手機、車載設備、智能穿戴等,厘米級則可應用于精細農業、自動駕駛、駕考駕培、無人機等領域。
千尋首席執行官陳金培說,千尋位置將通過高精度全國“一張網”,利用互聯網運營模式整合產業上下游來推進高精度的應用。
可以預見,以用戶體驗為核心,與“互聯網+”、大數據的融合將不斷催生新市場、新業態。
北斗星通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儒欣認為,未來室內外一體化無縫定位、可穿戴設備、智能硬件、機器人、無人系統等新需求不斷涌現,導航產品性能提高,高精度產品成本降低,二者將相互融合。當前由于設備功耗、體積、電池等問題,造成可穿戴產品續航力不足,當前僅對于終端的持續優化已經無法滿足高密度運算和低功耗場景的新需求。
據介紹,北斗星通正積極推進“云+IC”商業模式,云端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手段提升處理和控制能力,終端提升感知能力,綜合通信、傳感、導航等多種感知技術,簡化設計實現超低功耗,提升用戶體驗。
北斗業內人士表示,北斗與美國GPS相比尚有差距,要充分抓住智能時代的機遇,以北斗全球系統建設為契機,通過融合發展,實現彎道超車、換道超車,打造競爭優勢,努力推動北斗成為中國制造的新名片。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