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6-03-15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強調了十一大重點行動中的“互聯網+”創業創新、“互聯網+”普惠金融、“互聯網+”協同制造、“互聯網+”益民服務、“互聯網+”高效物流、“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電子商務、“互聯網+”綠色生態八大行動方向,而“互聯網+”政務服務則由“互聯網+”益民服務大框架中剝離上升為相對獨立的行動方向,構成我國“互聯網+”發展的九大風向標。“互聯網+”九大風向標有哪些內涵,運營商在哪些領域可重點參與?
“互聯網+”九大領域將發力
——“互聯網+”創業創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臺,構建大中小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創客多方協同的新型創業創新機制。建設一批“雙創”示范基地,培育創業服務業,發展天使、創業、產業等投資。支持分享經濟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富裕起來。
“乘數效應”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之中,相信這也是“互聯網+”創業創新所追求的效果。“分享經濟”也是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之中。伴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擴散與普及,“乘數效應”和“分享經濟”將很快流行起來。
——“互聯網+”普惠金融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在全國開展消費金融公司試點,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
除了再次強調“普惠金融”之外,值得高度關注的是,“消費金融”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之中,這意味著它將成為繼第三方支付、P2P、眾籌之后“互聯網+”普惠金融行動方向的新熱點。
——“互聯網+”協同制造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深入推進“中國制造+互聯網”,建設若干國家級制造業創新平臺,實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啟動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等重大工程。
去年在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出現的“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再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之中,這體現了中國政府在重點領域推進智能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和服務型制造的決心和勇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制造+互聯網”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之中。專家認為,“中國制造+互聯網”是實現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最有效途徑。眾所周知,放眼全球,中國是互聯網基礎設施最完善、用戶數量最多的國家,在這方面中國比歐洲、日本和韓國都有優勢,因此,“中國制造+互聯網”既是中國制造業需要攻克的難題,也是中國制造業彎道超車的機會。
——“互聯網+”益民服務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發展養老、健康、家政、教育培訓、文化體育等服務消費。規范旅游市場秩序,迎接正在興起的大眾旅游時代。
對比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我們不難發現,除了養老、健康、教育培訓之外,家政、文化體育、旅游也被列為重點扶持對象,這不僅對于正在這三大領域發力的“互聯網+”企業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對于中國廣大民眾而言更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重大利好。
——“互聯網+”高效物流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物流配送網絡,促進快遞業健康發展。
和歐美發達國家10%~15%相比,我國物流成本占制造業企業生產成本的比例為30%~40%,物流的低效率、高成本嚴重侵蝕了企業的利潤,已經成為制約供給端效率提升的瓶頸。為了更好地解決中國物流之痛,有代表建言:通過搭建服務平臺,把分散的物流資源組織起來,將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
——“互聯網+”現代農業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5萬個行政村通光纖。
沒有通路、通電、通網這三個基本條件,“互聯網+”現代農業就是一紙空文。令人可喜的是,政府工作報告非常明確地部署了通路、通電、通網的任務指標,這無疑將大大推動“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
——“互聯網+”電子商務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跨境電子商務試點,支持企業建設一批出口產品“海外倉”,促進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展。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
對比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農村電商”和“跨境電商”成為中國政府鞏固和增強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領先優勢以及進一步擴大電子商務發展空間的重頭戲,這和阿里巴巴、蘇寧易購、京東商城等中國電子商務領先企業的“下鄉出海”策略不謀而合。
——“互聯網+”綠色生態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工業污染源治理力度,對排污企業全面實行在線監測。支持推廣節能環保先進技術裝備,廣泛開展合同能源管理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開展全民節能、節水行動,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把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我國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
圍繞綠色生態,政府工作報告重點提及“對排污企業全面實行在線監測”以及“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而這兩點早已涵蓋在“互聯網+”綠色生態之中。利用智能監測設備和移動互聯網,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系統,增加監測污染物種類,擴大監測范圍,形成全天候、多層次的智能多源感知體系。建立環境信息數據共享機制,統一數據交換標準,推進區域污染物排放、空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等信息公開,通過互聯網實現面向公眾的在線查詢和定制推送。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開展信息采集、數據分析、流向監測,優化逆向物流網點布局。支持利用電子標簽、二維碼等物聯網技術跟蹤電子廢物流向,鼓勵互聯網企業參與搭建城市廢棄物回收平臺,創新再生資源回收模式。
——“互聯網+”政務服務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向縱深發展。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讓居民和企業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
“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核心要義就是“一切以人民群眾為中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效能,讓廣大民眾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不少代表、委員表示,當前確實存在政府部門多頭管理的問題,有時候辦一件事需要跑很多部門。如果通過互聯網,尤其是通過政府的大數據互通共享,我們可以清楚了解政府辦事的程序,將大大減少企業在這方面的成本。
運營商可重點參與五大領域
通過分析以上九大“互聯網+”發展領域,記者認為“互聯網+”協同制造、“互聯網+”益民服務 、“互聯網+”高效物流、 “互聯網+”綠色生態、“互聯網+”政務服務五大領域值得運營商重點參與,其他四個領域,運營商主要是借力“互聯網+”東風擴展網絡的建設和布局。
——工業互聯網建設將提速
“互聯網+”協同制造中“中國制造+互聯網”將占據更重要位置,更為強調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工業互聯網將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礎,可以預見,“十三五”階段工業互聯網建設將提速。所謂工業互聯網,是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在工業領域的綜合集成,打通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各個環節,提供泛在感知、高速傳輸、海量計算和智能分析控制能力,推動實現機器、產品、人、信息系統的萬物互聯,為工廠內智能、工廠間協作提供有力支撐。網絡和云計算基礎設施是工業互聯網的基礎。作為通信運營商,要緊緊抓住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契機,深度挖掘工業企業的信息化需求,利用自身網絡、云計算和物聯網平臺的優勢,助力工業互聯網建設。
——養老、健康、旅游等惠民領域信息化可實現多贏
在惠民領域推進信息化能較好地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當前,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國人越來越關注健康,養老和健康方面的信息化服務需求旺盛。旅游產業也是如此,在國家拉動消費的背景下,旅游產業發展也會進一步提速。這些產業的龐大規模決定了相關信息化產品的發展潛力不小。目前,一些地方運營商已經在和養老、健康、旅游等相關機構進行合作,推出了智慧養老、智慧旅游以及健康信息化等相關產品。記者認為,運營商有必要在總部層面加強頂層設計,搭建集約高效的云平臺進行支撐。
——物流信息化商業模式有創新機制
大件非標商品、危險品、農產品等長尾需求多,但相應的跨地域物流及安裝服務尤其困難。物流流程難以管控,配送安裝成本高。精細化與平臺化,將是物流行業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一方面,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發展會對各環節進行智能化重構,包括分揀自動化、運輸實時管理、人員在線管理等;另一方面,前端電商與后端供應鏈進行整合的云化物流平臺將迎來大發展。
目前,一些地方運營商利用自身網絡、定位和系統集成優勢,搭建了物流信息化服務平臺,為物流企業、車隊提供服務。記者認為,服務的模式還可以進一步創新,是否可以借鑒“互聯網思維”向物流產業鏈相關方進行延展呢?其實,物流平臺交易的資金足夠大,一頭連接著物流企業,一頭連接著用戶,大數據價值也明顯,基于這些基礎數據都可以創造出商業價值。目前,已經陸續有企業推出互聯網車隊、互聯網整合物流園區、互聯網物流交易平臺,就連打車軟件Uber也開始應用到物流領域,這一切都是互聯網模式融入傳統物流的商業模式,其中有很大的商業潛力等待挖掘。
——建好物聯網平臺和“環保云”
未來“十三五”環保產業最“朝陽”,環保行業的信息化也大有可為。面向未來,運營商需要建好物聯網平臺。實現污染源在線監控以及數據智能分析,主要是依托物聯網技術。目前運營商推廣的智慧環保應用數據傳輸主要還是依托公網,隨著應用規模的迅速擴大,需要獨立的網絡進行支撐,以滿足行業應用的高要求。因此,運營商應該抓緊建設并完善物聯網專用網絡。據記者了解,中國移動今年發布了面向企業用戶的“物聯網專網業務管理平臺”及“OneNet設備云平臺”。相對于普通無線通信網絡,中國移動物聯網專網在網絡穩定性、時延等方面都有相應的標準作為保證。同時,物聯網專網也提供了專門的號段。中國聯通在南京搭建了全國集中的物聯網平臺,利用該平臺,可以實現對全國的電網、鐵路、橋梁、隧道、公路、建筑、工廠排放口、大氣監測點、流域斷面、水庫、浮臺、生態監測點、大壩、供水系統、油氣管道等事關環境安全的重要目標進行監測。
抓住環保云發展機遇。據了解,全國環保機構,僅政府部門例如環保部就下轄31個省(區、市)環保廳、6個督察中心和333個地級市環保局。隨著環保信息化的開展,這些機構都要建立包含信息采集、硬件、軟件和日常的操作人員基本要素的信息化工程,同時他們還面臨著信息資源建設、軟件實施、硬件建設、相關操作人員的日常操作培訓、相關規章制度的規范等一系列信息化問題。投資大、時間長、見效慢。其實,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租用運營商在全國建立的云計算中心予以解決,對于需要向公眾開放的一些服務和應用可以放到公有云,一些基礎性的數據可以放在私有云。這樣可以大大加快環保信息化工程的建設速度,節省投資,這也是運營商應該抓住的“環保云”發展機遇。
——政務云發展空間很大
政務信息化,應該說是運營商近幾年拓展得最好的一個細分領域。隨著云計算的發展,政務云興起,產業鏈各環節的公司均在積極布局,爭取政務云乃至云計算產業的話語權。運營商在云計算方面有著先天的資源優勢,但如何利用優勢更好地拓展市場還需要模式的創新。運營商不僅要提供基礎資源獲取價值,更應該瞄準大數據領域攜手政府推動部分數據的開放,挖掘大數據商機。專家認為,政務云平臺承載了政府各部門所管轄的行業數據,在征得政府相關部門同意后,對信源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將直接推動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并為運營商開辟廣闊的業務藍海。政務云應用領域廣泛,產業鏈涉及的環節較多,運營商在介入部分政府機構的數據遷移、政務應用時存在行業壁壘,需通過主管政府部門支持、利益分配協調等途徑突破。
(來源:人民郵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