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6-02-16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這一輪O2O項目的倒閉潮和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有著深刻的關系。創業者們在互聯網思維的指引下,進行傳統業態的改造升級,也正是這種互聯網思維加上O2O,讓原本大家以為是治病的良藥,但卻因為劑量大小的不好控制,忽然變成了要命的毒藥。
*用戶至上的思維在任何時候都是正確的,但你考慮過滿足這些需求的成本么?
*極致產品是所有人都喜愛的,但你考慮過你應該怎么賺錢么?
*炒作、免費甚至倒貼等營銷思維可以給你帶來諸多鮮花和掌聲,但你考慮過如何持續么?
*如快速擴張可以大片圈地和擠壓對手,但你考慮過你自己如何活下去么?
本文希望通過對用戶至上思維、極致產品思維、營銷帶動思維和快速擴張思維四個角度的分解,從另一方面剖析互聯網思維致死O2O項目的病因。
1、用戶思維誤區:用戶不等于顧客
近年來,互聯網思維的盛行也催生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客戶、消費者或者上帝這類的稱呼全被“用戶”這個詞匯取代了,給人的感覺是你用了“用戶”這個稱呼,你就屬于新商業模式的范疇了。進而,以用戶需求為核心也就成了所有新商業模式設計的新訴求了。
多年創業屢敗,我悟出的第一個道理就是:任何生意都要照顧到所有參與者的利益,包括直接參與者和間接參與者的利益,也包括使用者(顧客)和提供者(商家)的利益。簡單來說就是既讓消費者賺到便宜,也要讓商家賺到利潤。所謂“一切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訴求,錯就錯在一味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而忽略了生意應該賺錢的本質。放在O2O領域,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仔細劃分一下,當下O2O商業模式的設計無非遵循三個思維邏輯:
原本線下完成的,轉移到線上解決。如支付、點單等;
原本到店的,現在改為到家。如洗車、足療等;
原本固定的手藝人,變成了靈動的服務者。如美甲、廚師等。
諸如洗車、足療、美甲、廚師等上門服務固然是消費者的需求,但這些需求的滿足意味著極高的成本(一般還會低價)。拿足療O2O舉例,一個技師在店一個晚上可以做5-6個單,而上門的話最多做2-3個單。
上門對消費者而言看上去是方便了,但對于技師、商家和平臺呢?對于這種飄忽不定的需求,他們如何變現呢?按照互聯網思維,既往的成功案例有邊際成本遞減趨零的大流量變現方式,比如QQ平攤到每個用戶頭上的成本幾乎為零,所以QQ基本免費。
但對于O2O,這個模式根本行不通:你多服務一個足療用戶就得多技師,而技師的工作時間又很有限,低價或者補貼只能是一時的營銷手段,根本不可持續,最后就得變成成本驅動——多服務一個用戶,就得同等增加一塊運營成本,用戶不愿意支付,盈利根本無從談起。所以,滿足需求的另一方面,必須要考慮滿足的成本和變現的需求。不然,這就不是一門生意。
2、產品思維誤區:好產品不等于好商品
經濟學上說,產品偏重使用價值,商品偏重交易價值。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同感,言必稱“產品”的,大多是互聯網人士,或是與互聯網沾邊的O2O人士。特別是小米的爆紅,讓雷軍關于“極致產品”的描述成為制勝秘籍。不可否認,小米的出現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制造粗糙低劣的形象。但老話說的“一分錢一分貨”,不僅是消費者對于產品的認知,更是商家對于商品成本和價格的平衡。
難得的是,這一波O2O創業潮有效地提升了全民關于“產品”的審美能力(就好比選秀節目讓全民對音樂的鑒賞能力有所提升一樣)。
很多O2O創業者作出的產品絕對稱得上“極致”,這既包括諸如外賣這樣的標準產品,也包括“足療”這樣的非標產品,精致的包裝、帝王般的服務,再加上比地攤還低的價格,誰不喜歡?眾人一時蜂擁,但然后呢?高昂的成本,帶來的必然是相匹配的價格,補貼一旦取消或價格一旦恢復正常,必然導致訂單斷崖式下滑,許多創業者大多都體驗過這樣的尷尬。
說到底,產品是一種情懷,而商品才是一門生意。沒有交易價值,或者說沒人愿意支付,這不是一門生意。
3、營銷思維誤區:營銷拉動不如運營驅動
營銷拉動強調外力,運營驅動強調內力,但內力起決定作用。
想當年,周鴻祎振臂一呼殺毒軟件免費的時候,業界驚呼該人瘋了。到如今,O2O的創業者們一一擎起“補貼”旗幟的時候,輪到周鴻祎驚呼市場瘋了。
從出行到外賣,再到O2O滲透的各行各業,“補貼”確實培養了大量的用戶,但如前文所述,周鴻祎敢打免費的旗幟在于邊際成本遞減趨零的必然,而你O2O敢搞倒貼,真的是因為這些錢你可以雙倍的賺回來么?
現今的O2O版本不同于傳統互聯網的根本就在于——尚無法破解成本驅動的魔咒
“補貼”也好,炒作也罷,最終根本無法持續。而生意的根本,就在于可持續。
4、快速思維誤區:走得快不一定能活得久
曾幾何時,雷軍關于“專注極致口碑快”的七字訣成為江湖上的絕學,所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也成為許多O2O項目戰略擴張的基本依據。一時間,覆蓋多少城市,擁有多少用戶成了大家比拼的焦點。回想起2010年千團大戰的時候,也曾有此盛況,但最終剩下來的是一開始并不出眾的美團,這就值得思考了。
O2O的本質是:本地生活消費升級。不同于傳統互聯網的發展模式,O2O更注重線下能力與線上能力的平衡,或者對大多數業者來說,更注重線下能力的培養。而此間的O2O項目,在項目尚處于Demo階段的時候,為了貪大求全,照顧資方的要求和抵御競爭,在運營能力尚未成體系的時候就開始盲目擴張,戰線太長、供給不上,最后失敗。對于投資人而言,這是他們慣常做法:快速催熟或者發現失敗,但對于創業者,這樣就得不償失。
結語
O2O的潮起潮落,至少讓我們知道了:用戶需求不一定至上,它要建立在滿足成本可控的基礎之上;
情懷不落地,產品沒交易,用戶不給錢,再極致的產品也不是一門生意;補貼砸錢可以買來人,但買不來心。
炒作可以吸引眼球,也可能讓你身敗名裂;快就是慢,慢就是快,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這是生存之道,也是王者之道。
一波潮起潮落像極了人世間四時的變幻,2015年的冬天確實來了,只是希望,我們都能等到那個不遠的春天。
(來源:思達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