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6-01-14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近日,“2016新華網創新創業高峰論壇暨人工智能思客會&VR創客會”在廣州隆重舉行。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院長楊溟發表題了演講。本文根據演講內容整理。
大家好!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剛才杜蘭總說起的需要被“解放”的行業,也是涂子沛先生說的有可能失業的職業——傳媒業,我的結論并不悲觀,并且我們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將為傳媒業創造新的未來。因此今天的主題是分享人工智能技術在傳媒領域的應用。
論壇剛開始時我們看到的一段短視頻,那個是新華網研發的第一代傳感機器人Star。為什么我們會在新華網這樣一個媒體進行人工智能或者說機器人的開發嘗試呢?下面我的內容可以算作一個解讀。
2015年業學兩界對傳統媒體的判斷都非常悲觀,今天我們碰到的各種難以解決的難題有很多解釋的維度,其中我今天想說的是從“連接”這樣一個角度。表面上看,現在廣告業績的下滑,包括人才的流失,技術創新懈怠,以及與新興媒體間代際差距的加大,其實還是表面的現象。為什么這么多傳媒人的努力還不能解決他們眼前的困境,根本的原因是我們應該更深地理解這個世界的規則在發生變化。傳統媒體時代我們碰到的人和世界的連接關系變了,這種變化你不能夠適應的話就會有無力感,有對未來以及現實的困惑與迷茫。
那么這種“連接”變成什么了呢?
首先我們的行業邊界變了,模糊了。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跨界的掠奪、競爭,和工業時代行業邊界的清晰不同了,因此彼此的連接關系從線性的連接方式變成一種非線性的連接方式,過去的線性連接中媒體是重要的節點,你不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就很難接受到信息,因為信息的發布權是壟斷的,所以媒體實際上成了你繞不過去的代理商。而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這一切。連接變成非線性的方式了,因此去介化成了一個特征,也就是說世界和人的連接關系發生變化,使傳統媒體不再成為一個重要節點,公眾并不是只能通過你才能獲取信息。如果你意識不到這種改變,那你就很失落,傳統媒體的存在價值和意義遭遇了新的挑戰。
那么在一個正在到來的生態媒體時代有怎樣的特征呢?首先就是如何建立一個真正以人為中心、以關系經營為核心的新型組織關系,一個離散化的生態系統。我們可以用很多的角度,今天我用“入口”和“連接”來解釋,也探討我們傳媒業面臨的一種趨勢。
我們說的“連接”包括幾層意思。
一是在這樣一個離散環境中連接能否到達你想要找的人?
二是這種連接能否持久,也就是說你的粘度夠不夠?連接粘度的核心是信任,而建立這種信任感是后面我們要說的你的分析能力。是不是準確、是不是靠譜,是不是有預見性。
下面我們就說到人工智能了。從傳統媒體時代到今天,有一個重要的改變,我們做傳媒的人工作的性質發生變化了。那就是從過去對信息的經營轉到對人的關系的經營,比如我們比哪家媒體或自媒體的粉絲多,這就是在經營粉絲、經營“人”。
剛才廣州地鐵公司蔡總說的智能化地鐵、甚至因人而異的票價就是把人作為中心來重新構建一種新的生態關系。包括商業模式,我們說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都是在連接關系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我們不能再以線性思維來看問題,要考慮一個場景內各個節點承擔的責任。進而能不能建立一種信任的關系。
傳媒里面一個著名的例子是今日頭條。短短三年時間它獲得了3億用戶和這么高的日活度,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是個奇跡。它做的是因人而異的個性化服務,那么你要用傳統的生產方式是無法實現的。為500萬人生產500萬種報紙、節目,分析每個人的偏好,靠人力做不到。誰能做得到呢?人工智能做得到。所以傳統生產方式無法滿足今天多樣化的個性化需求,是人工智能必將成為媒體未來的重要原因。
那么人工智能的核心又是什么?數據。對傳媒領域而言,沒有數據就沒有來源、沒有基礎、沒有條件。
2013年我們看到若干趨勢分析報告都提到了未來的傳媒技術,如傳感器新聞、新聞無人機、機器人寫作、虛擬現實……,其實這些都是基于數據的。未來媒體的競爭力是你的分析能力而不只是敘事能力。沒有數據源,我們這些分析無從談起。
我們從機器人寫作這一傳媒應用談起。理念很重要,比如:我們到底要用機器人替我們傳媒人做什么。首先就是傳統的方式無法做到的部分。比如在后面我們介紹的生物傳感機器人Star做的,把觀眾的真實體驗即時地呈現出來,供創作方分析、供觀眾了解自己或孩子,也可以讓記者從中發現有新聞價值的東西。
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歷程前面專家已經說過了,從功能的替代到功能的增強,我想最終會走到人機共存,我們和機器人會像伙伴一樣共同構建成一個未來的生產組織,這也是我們必須及時介入人工智能技術的原因。
所以什么是機器人能夠為傳媒行業做的事?那首先就是我們以前無法到達以及無法挖掘的數據源。然后是算法的設計,幫助我們作出更準確的分析、預測未來的結果,F在是大數據的挖掘,不是傳統媒體時代的小數據抽樣采訪。比如我們經常在新聞報道中體現主觀性的感受,并成為影響受眾的新聞敘述。我們還經;煜嚓P性和因果性的關系,以致于得出似是而非的新聞結論。國內外都有各種不同的人工智能的嘗試,我覺得也都有誤區存在。在財經和體育領域的機器人寫作其實只是解決一些效率問題,而我們希望它做到的不僅僅是效率,我們希望分析得有深度和質量。
還有關于新聞無人機,我理解是一個移動的數據中心,它和地理位置信息結合在一起以后,可以讓人獲得更多對于新媒體挖掘質量的要求。
其他還有對線上數據包括在社交媒體上對主觀世界、客觀世界的分析,將線上數據與線下的比如生物傳感數據結合,會更有效地幫助媒體了解用戶體驗,實現連接的信任與持久。你要尊重用戶,就要尊重用戶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測試用戶也好、觀眾也好、讀者也好,他的真實體驗、感受、關注度、集中度。能夠做到什么樣的程度,這些都是人工智能以后需要探索的。
我認為傳媒業未來的發展在人工智能技術面前是大有希望的,所以我認為它是一個轉型的契機,媒體轉型的未來模式之一會是“軟件+硬件+互聯網”。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