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6-01-14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視察工作時,明確了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功能定位,為首都的科技事業指明了方向。
為加快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應切實肩負起科技創新引領者、高端經濟增長極、創新創業首選地、文化創新先行區和生態建設示范城等“五種責任”。為此,我們通過中關村示范區建設和京津冀協同創新這兩個重要載體,推動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邁出新步伐。
先行先試,打造中關村制度創新升級版
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不僅是技術創新的引領者,更是制度創新的先行官。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相關部署,我們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全力打造制度創新的升級版。
打破“圍墻”,加快人才、成果與市場對接。北京創新資源集聚、優勢突出,為打通高校院所特別是中央單位人才、成果走向市場的“無形高墻”,我們一方面推動建立央地協同平臺,實現聚人才、接任務、出成果,另一方面,通過實施股權激勵、建立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等模式,激活創新資源的動力。2014年8月,北京市科委與海淀區政府共同推動北大、清華、中科大等13家科研單位和商飛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成立了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該院自主在京高校院所中篩選項目和團隊,事先對知識產權收益進行約定,推動科技成果與資本、企業對接,使知識、技術、產品與產業深度融合。目前在研項目76個,轉化項目52個,成立產業化公司29家。實踐證明,這一模式已成為專業化、大批量、高效率的科技成果轉化方式,將在智能機器人、3D打印、腦科學等領域大顯身手。
轉變政府職能,營造“資本為智力打工”的創新環境。無論是技術成果轉化還是培育新興產業,都離不開金融的大力支持。我們以改革政府職能為切入點,簡政放權,努力營造“資本為智力打工”的良好氛圍。比如,在眾創空間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提出了“自主探索、自我管理、自律發展”的理念,支持成立眾創空間聯盟,由聯盟自主提出建設標準,自主篩選、評價創業項目,依規自主使用創新券和中小企業創新資金等,使政府、孵化機構、投資方、創業者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關系。目前,中關村已聚集全國80%的天使投資人,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管理機構超過1000家,2014年發生的創業投資案例和金額占全國40%,2015年1—11月發生創業投資案例2251起,占全國30.2%,為支持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發揮了積極作用。
利用全球智慧,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與世界著名創新中心相比,中關村示范區的國際化水平還不高,必須用國際化的環境吸引國際化的人才,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為此,我們圍繞集聚國際高端要素的實際需求,在人才服務、海關管理、商事制度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新舉措,一批便捷、高效、與國際慣例接軌的試點政策先后落地,吸引國際化人才的步伐明顯加快。
經過不斷探索,中關村實現了三個“走出去”——
技術走出去,拓展大視野。2015年,北京技術交易合同額預計超過3400億元,其中80%輸出到國內其他省市和國外,實現了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的全覆蓋。通過技術走出去,我們掌握了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創新的需求,擴展了技術創新的視野,擴大了技術成果的應用舞臺。
企業走出去,占領大市場。我們全力支持企業和科研機構擴大開放合作,跨區域發展、“抱團出海”。目前,據不完全統計,中關村企業僅在天津、河北設立的分支機構已有近2000家,101家企業在境外上市,在海外設立研發和分支機構560多個。通過企業走出去,我們不僅占領了更大的市場、擁有了更豐富的創新資源,而且正加快成為全球創新網絡中的重要節點和關鍵樞紐。
文化走出去,建設大品牌。經過30年的發展,中關村已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亮麗品牌;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自身創業成功并持續支持他人創業的企業家精神,已成為中關村文化的重要內涵。伴隨著技術走出去、企業走出去,中關村這個創新品牌在海內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日漸成為國際創新舞臺上的中國名片。
主動作為,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
黨中央國務院制定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既為北京的科技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機遇。京津冀協同發展,協同創新不可或缺。為此,北京市率先制定了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工作方案,完善政策互動、資源共享和市場開放等機制,實施“高端產業培育”“傳統產業提升”“生態安全”和“服務民生”等工程,并主動布局重大項目和產業發展方向。我們支持“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和北京技術市場在河北、天津設立窗口;推動成立“京津冀鋼鐵行業節能減排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撐產業升級;三地共同篩選大氣污染治理、水治理項目,共同推廣成果。京津冀創新共同體的建設雖然才剛剛起步,但已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截至目前,北京的創新發展已呈現四大“圈層”:“核心圈”是北京,從海淀區的中關村輻射到相關區縣,形成未來科技城、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技城、亦莊開發區等多個創新高地;第二層是京津冀區域,打造協同創新中心;第三層是以全國區域發展戰略為重點,服務國家創新發展;第四層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施展拳腳,為全球的開放創新貢獻力量。
這四個“圈層”的延展,一方面擴展了北京創新發展的輻射范圍,同時也實現了市場的倍增。“十二五”時期,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中關村示范區總收入均實現了翻番。其中,技術交易實現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9.5%,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60件,中關村示范區總收入已達到4萬億元。
從“科技北京”到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從中關村的先行先試到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我們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有了更深切的理解。隨著“十三五”規劃的深入實施,我們深信,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北京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