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5-08-24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中國電影進入了一個高歌猛進的時代。如今的中國電影讓世界影壇驚艷不已,中國電影不斷在創造文化奇跡。
回首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初,電影界內外一片愁云慘霧,擔心中國電影在與強大的好萊塢同臺競爭中,被淘汰出局。2001年,中國電影年產故事片88部,全年票房收入為8.9億元。“入世”后,中國電影人絕地反擊連創佳績。中國電影不但沒有慘敗,反而日益壯大。今天,中國已步入電影大國,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2014年,全年生產故事片618部,全國電影票房達296億元,其中國產電影票房161億元,占總票房的54.51%。2015年上半年電影票房已超203億元,今年突破400億元已指日可待。相比“入世”之初的電影狀況,這是一次歷史跨越。
過度娛樂會偏離核心價值觀
近日,國產影片屢破票房紀錄。然而,在電影市場一路高歌猛進之時,中國電影人應有清醒的憂患意識。危機感首先表現在近年來,國產電影作品質量離精品力作甚遠。就其電影的品格、電影的境界、電影的思想力量和藝術力量、電影的總體分量而言,可概述為輕電影、小電影大行其道。稱其輕,是指時代質量過輕;稱其小,是指思想力量過小。我們缺少黃鐘大呂之作,缺少振聾發聵之作,缺少經典風范,缺少家國精神,缺少對所處大時代的認知和對責任擔當的認知。現在的國產電影因一切圍繞市場而失衡。重迎合,輕引領,迎合市場,淡化責任,唯利是圖,疏離理想。因追求市場效應而過分倚重娛樂效應,有人甚至認為娛樂效應是獲得市場回報的法寶。追求娛樂本是合理的,但把娛樂效應推向極致,娛樂至狂,時尚至奢,情感至濫,人性至無,則偏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于是,娛樂狂歡之作風靡于世,家國情懷之作、人文精神之作遇冷。
電影《捉妖記》一路高歌,創造國產電影的票房最高紀錄,以突破20億的驕人成就成為中國電影現象,成為電影企業仿效的樣板。這部影片把娛樂效應、奇觀效應和重口味推向極致,影片顛覆了傳統的妖怪形象,顛覆人妖形象判斷,追求懲惡向善人妖和諧,劇情張揚想象力,題旨釋放出善意,巨大的市場引力和輿論裹挾力,讓觀賞此片成為一時盛事。但這僅僅是新鮮熱鬧而已,而充盈著家國情懷的豪華巨制《太平輪》(下),雖有眾多明星參演,仍在市場遭遇尷尬,還有一些扣問良知的人文之作雖然藝術品質上乘卻票房慘淡,這就是時下電影風尚的明證。
追求娛樂是電影功能的應有之意,但一味追求娛樂回避崇高拒絕深邃,就走向淺顯化。淺閱讀輕思索,是當下電影欣賞的偏差。追求時尚本無過,養眼養心更可以理解,但借追求時尚而展覽驕奢生活,以炫耀財富追求紙醉金迷為人生幸福,就偏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唯利是圖難出經典之作
電影作品之病,出于創作者和制作人審美理想之偏差。當下電影制作人和創作者,在創作和制作電影之前首先想到的是要給市場一個說法:憑什么要接納你的作品?怎樣才能熱賣熱映久映?流行的一個說法是:復雜情感、強刺激大跌宕、重口味才等于高票房。于是電影創作和制作上出現了“戀污癖”。英雄和崇高被認為是過時和陳舊,熱衷于描寫“小人”,樂此不彼地表現“小人”的卑瑣猥褻和污言穢行,認為這是生活質感和生活情趣,也是影片的賣點。同時也出現“戀奇癖”,熱衷于捕捉奇人奇事奇情奇聞,認為這是影片的商業保證。這些病態創作傾向,也被認為是創作和制作電影的規律,如此才能讓電影健步走進市場。創作者和制作者被電影市場之手改寫了審美目光、審美理想和審美習慣,于是脫離生活脫離人民。
電影創作者和制作人偏離創作與制作的主航道,是因為電影市場要求所致。電影市場唯利是圖,什么片子賣錢就放映什么片子。電影市場在全面調控國產電影生態運行。對電影市場而言,對電影發行和放映機構而言,盈利是最大目的,這本不為過,這是電影市場機制決定的。但電影發行放映機構和電影創作制作機構一樣,不僅僅是企業,不僅僅要遵循商業機制市場規律,他們還是宣傳機構,他們還應當承擔社會責任、承擔弘揚主流價值觀念的責任。但這一點卻被淡化忽視了,于是出現唯利是圖的傾向,強化感染并強力蔓延電影生態的病癥。
電影市場的需求導向是由觀眾決定的,當下電影觀眾的主體群——90后和部分80后電影觀眾,他們的審美習慣審美理想審美標準被近年來電影作品所改寫:追求娛樂狂歡,追求興奮刺激,追求奇觀效應。而這一代電影觀眾群正是當代電影創作者和制作者培養出來的。
電影創作、電影制作、電影發行放映機構和電影觀眾群體,整個電影生態鏈出現了令人憂慮的疾患。電影生態鏈的各個環節被過分的商業訴求所貫穿。但對電影業而言,高于經濟利潤的社會責任被忽略了,這勢必要釀成大錯。
引領社會風尚應成為創作方向
我國每年要引進34部外國影片,我們在守住國產電影陣地的時候,在有效對抗好萊塢大片的時候,我們必須思考什么樣的影片才能同好萊塢大片對抗?好萊塢影片在中國銀幕上拷貝復制宣傳美國精神、美國形象和美國價值觀念,中國文化安全受到嚴重挑戰。我們對青年的文化藝術教育和塑造國民精神,都在電影這塊陣地上接受挑戰與考驗。好萊塢“大片”搶奪市場,中國電影必須追求有效表達,讓中國觀眾喜愛中國電影才能與之競爭。同時,中國電影又要追求引領表達,引領電影風尚,引領電影市場,引領發展趨勢。引領的要義是國家文化形象至上,國家利益至上,國家文化安全至上。忽略了這些至關重要的環節,我們將受歷史和未來的懲罰。
反思電影產業運行軌跡,我們發現關于電影的觀念和政策也出現了變化。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注重社會效益,但實施起來卻出現偏差。注重社會效益、注重引領作用,在強大的市場機制面前,缺少強大的機制力量。近十年來,社會輿論、文化傳媒和管理層面給電影作了重新命名,認為“電影是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文化娛樂形式之一”。因為推進電影產業化進程,電影,順理成章地被命名為文化娛樂形式,電影的娛樂性得到強調。經歷了由強調電影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三性統一,強調電影的教育功能為先,變成格外重視電影的娛樂功能的過程。這種變化,對電影產業化發展有利,但卻削弱了電影對社會風尚的引領作用。發展變化中的偏差,促成了電影生態鏈的變異。
治理非健康化的電影生態環境和電影生態鏈,不能只治一個環節一個鏈條,應實施綜合治理。既健康引領電影創作,又規范健全電影市場。同時還要從根上治理,推出具有引領力量、系統力量和財政力量的電影政策,宏觀調控,具體扶植,精神獎勵和財政獎勵并重,重點扶助電影事業和電影公益。讓創作者有責任、有熱情、有榮譽、有干勁創作承載核心價值的好作品,打造國家文化形象,引領社會風尚和時代風尚;讓電影發行部門有責任、有熱情、有榮譽感、有利潤發行國產優秀影片;同時,發行國產優秀影片不僅是責任和榮譽,還能產生經濟效益,這樣才能良性循環。所以,政府主管部門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用電影好政策扶助電影好作品,改善電影生態,用電影好作品引領創作風氣,引領社會風尚和時代風尚,從而成為時代精神的有效載體。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