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5-08-19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不能否認,互聯網對于社會矛盾有著明顯的催生及推波助瀾的負面效應。無論國內一些群體性事件,還是在別的國家諸如“茉莉花革命”、“顏色革命”以及“進軍華爾街”等事件,人們從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互聯網所扮演的“助推器”角色。問題在于,互聯網對于社會矛盾還具有另一方面的功能,即:在一定條件下,互聯網對于社會矛盾具有明顯的積極緩解效應,扮演著“緩沖器”的角色。這一點,有時卻被人們忽略了。互聯網對社會矛盾的積極緩解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互聯網有利于發現社會矛盾。緩解社會矛盾的一個必要前提就是需要發現社會矛盾,知道社會矛盾的相關信息以及癥結所在。不過,有些社會矛盾卻常常難以被人們發現。有時,由于多數人缺少必要的渠道,發現不了某種社會矛盾;有時,由于人們的認知能力有限,認識不到某種社會矛盾的癥結所在;有時,某些社會矛盾的相關信息會被有的利益群體出于保持某種利益藩籬的考慮而有意遮蔽。凡此種種,使得一些社會矛盾成為隱性的社會矛盾而沒有浮出水面,并不為人們所知曉,因而也就談不上有效解決或緩解。
相比之下,在互聯網條件下,人們能夠大面積發現社會矛盾以及相關信息。從一定意義上講,互聯網是現實社會矛盾靈敏及時的晴雨表。網民人數眾多,既包括了社會的各個群體,也覆蓋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在互聯網社會當中有時甚至還會出現并非相關方亦即“利益無涉”的社會成員對社會矛盾進行提醒的現象。所以,對社會矛盾相關方乃至公眾來說,各種社會矛盾的相關信息以及癥結所在已經難以遮蔽。再加上互聯網本身所具有的迅速大面積傳播功能,更使得社會矛盾相關信息及癥結所在很快就會為整個社會所知曉,有時還使得不少原來是隱蔽性的社會矛盾浮出水面。據此,政府可以對癥下藥:對于不盡合理的政策進行調整;對于缺位的政策進行補救;對于需要進一步出臺的政策進行前瞻性的規劃。如是,不但有助于減緩現有的社會矛盾,而且有助于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社會矛盾進行某種有效的防范性抑制。
二是互聯網有利于社會成員興奮點的多樣化分散化;ヂ摼W助推了社會成員興奮點的多樣化分散化趨向。隨著社會分工的專業化精細化,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隨著社會日益趨于復雜化,隨著社會成員自由表達空間的擴大,社會的“異質性”成分亦即各種性質不同的成分日益增多。其中的一個突出表現,是社會成員的利益訴求、行為方式以及興趣愛好等等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以及分散化的情形。這種情形在網絡社會當中發展及表現得更加充分。在互聯網社會空間當中,社會成員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按照自己的不同意愿、興趣愛好以及利益訴求,更加方便地組合成不同的網絡群體,如買(賣)家群體、專業群體、時事群體、志愿者群體、玩家群體、軍事發燒友群體、音樂發燒友群體、驢友群體、交友群體、(某某)粉絲群體、(各種)同學群體、同鄉會群體,等等。可謂復雜多樣,五花八門。
正是互聯網對社會異質性增多(如復雜多樣群體的形成)的推動,有利于社會矛盾的緩解。一個社會,如果同質性過強,則意味著這個社會的結構相對簡單單一,意味著社會各個群體的利益訴求、觀念、興趣愛好以及興奮點相對簡單單一。在這樣的情形下,一旦某個主要群體的利益訴求尤其是基礎性的利益訴求得不到應有的滿足,那么,這種相對單一的利益訴求便會使大量社會成員的利益訴求及興奮點集中在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上(如基本生存問題),然后不斷積累,進而逐漸釀成巨大的社會矛盾沖突勢能。而互聯網下社會成員利益訴求、興奮點及興趣愛好日益多樣化、多向度,對于可能蓄積的社會矛盾沖突勢能客觀上起著一種分流的作用,進而使不同群體難以整合成為一個內聚性很強的抗爭群體,難以形成相對集中一致的抗爭主題,抗爭勢能難以在一個方向上集中并持續蓄積,進而使得社會矛盾沖突很難在一個節點上集中爆發。即便在某種條件下,某種龐大的抗爭群體暫時形成,在關注點興奮點呈現多樣化分散化這樣一種心理定式的影響下,暫時聚集的抗爭目標也容易分散、淡漠甚至消退。
三是互聯網有利于社會成員焦慮心理及不滿情緒的釋放。社會心理層面上的問題是催生社會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會急劇轉型時期,民眾的心態往往處在一種“非常”的狀態當中,未來具有的某種不確定、不可預期心理感受,難免會形成一種焦慮的心態。再者,由于制度建設滯后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大量的社會不公現象相繼出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我國現有發展水平上,社會上還存在大量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鄙鐣还F象必定使不少社會成員產生不滿心理。這樣一種非常態心理,會助長社會矛盾的滋生蔓延。社會焦慮會加重人們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值和相應的短期化行為,會引發不少越軌行為,會催生某些有害的集群行為。而人們對社會不公現象的不滿則會損害社會的整合,從而為社會矛盾的形成提供某種土壤。特別是對一些處在某種臨界點的社會矛盾沖突來說,民眾非常態及不滿心理的積累如果超過了一定的“度”,則容易產生“病變”,催生某些社會矛盾沖突。
而互聯網恰恰能夠為上述焦慮及不滿心理的釋放提供一個比較有效的渠道,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矛盾。道理很簡單。雖說人們在互聯網上的表意,有時看似是某種亂象,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在一定條件下,互聯網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人們表意及發泄的需求;ヂ摼W對有著表意和發泄需求的民眾而言,意味著表意渠道多,容易找到有共同想法的人群社區,且方式簡便易于操作。大量的多方吐槽、言辭激烈的觀點、眼花繚亂的熱點轉換等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部分社會成員釋放發泄自己的焦慮及不滿心理所致;ヂ摼W的這種功能,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有效防止民眾的不滿情緒及社會負面能量積累到不可控的地步,進而有利于社會矛盾的緩解。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發泄釋放渠道,人們一旦將自身的焦慮及不滿心理放到現實社會當中去表達釋放,就有可能會演變成街頭政治,演變為現實的激烈抗爭行為,釀成大的社會騷亂。如是,社會將為此付出巨大成本,承受嚴重損失。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互聯網對社會矛盾的加重具有某種心理緩沖的“安全閥”功能。
四是互聯網有利于社會包容度的提升;ヂ摼W在一定條件下固然有著助推社會排斥的效應,但是還應看到,在一定條件下,互聯網對于社會包容及社會合作意識的提升也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ヂ摼W畢竟是現實社會各個群體心理、觀念及利益訴求的表達渠道。在中國社會轉型的初始階段,人們恰好又獲得互聯網這樣一種表達平臺,充滿新鮮感、興奮感,其中有些網民甚至出現高昂亢奮的情形,于是各種各樣的觀點及感受包括一些極端觀點及感受通過互聯網表達出來。但在現實社會當中,人們終究需要合作,需要共贏。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網上的一味發泄往往于事無補,有時會四處樹敵,自己的心理難免出現緊張、疲憊的情形,沒有多大意義。
同現實社會相適應的是,互聯網社會當中的理性終究會逐漸占據上風。實際上,這一點在互聯網上已逐漸開始表現出來。況且,隨著法治互聯網社會的建設,極端觀點持有者和惡意攻擊他人者的網絡生存空間越來越受到擠壓。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現階段中國的互聯網社會,雖然仍舊存在著許多激烈乃至“極化”的觀點,但應當看到的是,其影響力已經大幅度減弱,人們對之往往是熟視無睹、見怪不怪;重要的是,互聯網當中的理性程度明顯提升,網民的判斷能力、選擇能力都在明顯增強,相應的,互聯網的包容性在顯著提升,大量網站包括知名網站對各種觀點的包容性越來越強。這樣一種包容性,意味著互聯網越來越成為不同人群相互間溝通的平臺,而不是惡意爭斗的陣地。包容性的大幅度提高,有利于社會共識的形成,有利于社會合作及社會整合意識的增強,進而有利于社會矛盾的緩解。
五是互聯網有利于社會輿論壓力的形成。社會輿論的壓力,往往會促成某種社會矛盾問題的解決。而互聯網能夠以其特有的放大效應,引發公眾對某個社會矛盾問題的關注,形成某種社會輿論壓力。社會輿論壓力常常站在道義的高度,將某個社會矛盾問題置于公眾面前,讓公眾表明某種一致的態度,因而直接影響到社會矛盾問題責任方的社會信譽如何,進而有助于督促相關機構和矛盾相關方解決這一矛盾問題,F在,適應著網絡時代的要求,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國家監察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國家層面上最重要的政法紀檢部門,均設立了專門的舉報網站,接受民眾對公權違法違規行為的舉報!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運用和規范互聯網監督”。在互聯網輿論的巨大壓力下,社會矛盾問題的責任方常常會做出矯正的舉動,或者是進行某種妥協,從而程度不同地使得社會矛盾問題得以解決或是緩解。
由上可見,互聯網對于社會矛盾不僅具有某種推波助瀾亦即“助推器”的負面效應,而且同時還具有某種緩解亦即“緩沖器”的積極效應。我們不能只是看到其中一方面的效應,而忽視另一方面的效應。否則,便會陷入以偏概全的認識誤區,并進而在此誤判的基礎之上制定有重大偏差的互聯網政策。(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科社部 吳忠民)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