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5-08-05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換,二是經濟增長動力和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轉換。第一個轉換已接近完成,從金融危機前2007年14.2%的高速增長轉換到2014年7.4%的中高速增長區間。第二個轉換已經取得積極進展但仍明顯滯后于第一個轉換。可以說,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諸多矛盾和問題,與第二個轉換明顯滯后是分不開的。因此,今后一個時期,需要加快經濟增長動力和發展方式的轉換,推動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效增長。
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保持持續高速增長,在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較少、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的情況下,實現了“經濟起飛”,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2014年GDP已超過10萬億美元,人均GDP超過75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已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但也應看到,受特定階段和歷史條件的制約,過去的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生產要素的大規模高強度投入實現的,付出的成本和代價比較大。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支撐要素驅動型增長方式的條件和環境已發生了深刻變化,原有的增長動力和發展方式已難以持續,不轉換沒有出路。一是勞動年齡人口負增長。2012年中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首次出現下降,當年凈減少205萬人,2013年和2014年又分別減少244萬人和371萬人,勞動力供需條件變化推動勞動力成本加速上升。二是隨著人口撫養比提高,儲蓄率將趨于下調。2012—2014年,儲蓄率已從49.2%下降到48.8%,加之投資的邊際報酬遞減,必須在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關鍵作用的同時著力提高投資效率。三是傳統產業,如鋼鐵、有色、水泥、玻璃等行業產能利用率大幅下降,工業品價格持續下跌,到今年6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已連續40個月為負,企業盈利空間不斷收窄。四是負債率上升,風險不斷積累,擠泡沫、去杠桿的任務十分艱巨。五是生態環境約束持續強化,一些地區大氣、水、土壤等污染時有發生,生態環境壓力明顯增大。
二
實現經濟增長動力和發展方式的轉換,關鍵是要從依靠要素驅動轉向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實現高速增長向高效增長的轉型。在經濟增速放緩和要素成本提高的環境下,只有提高要素生產率,才能有效對沖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投資的邊際產出才能保持穩定增長,企業才能保持或接近過去高速增長時期的盈利水平,積累的泡沫和風險才能得到逐步釋放,資源環境壓力才能逐步減緩。因此,推動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轉換,推動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效增長躍升,應該是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從高速增長轉向高效增長,就是要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高效增長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建立在新的增長動力基礎上、有別于傳統增長方式的速度。中國經濟體量巨大,如果在增速換擋中出現慣性下滑,就很難止住甚至可能出現失速局面。速度過低,泡沫就很容易破裂,風險就可能集中釋放,企業也難以增加研發和創新投入,市場和社會預期會發生變化。因此,今后一個時期要保持合理增長速度,既要使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又要逐步解決杠桿率過高的問題,在增長動力和發展方式轉換的基礎上實現中高速增長,在穩增長和降杠桿之間取得平衡。
從高速增長轉向高效增長,就是要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按照熊彼特的理論,創新是對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重新組合,包括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資源配置創新和組織創新。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企業家對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進行重新組合,需要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中國進入發展新常態形成了歷史性交匯,為增強創新對經濟增長的驅動力提供了難得的時間窗口,這就要求持續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改革政府投入方式,變以往的選擇型、分配式為普惠型、引領式,設立創新投資引導基金,用好私募、股權眾籌等融資工具,支持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天使投資等的發展,調動全社會增加創新投入的積極性。深化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完善成果轉化的市場化機制,改變科技成果收益分配管理辦法,有效提高科研人員收益。發展眾創空間、創新工場等新型孵化平臺,培育創新文化生態,推動市場所需要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
從高速增長轉向高效增長,就是要把人力資本投資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在勞動力絕對數量下降、人口老齡化加快的條件下,就要不斷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加強中高端技能培訓和中高等教育體系建設,這是高速增長轉向高效增長的根基。今后一個時期,每年有700萬以上的大學畢業生、600萬以上受過中等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畢業生、30萬以上的海外歸國留學人員將源源不斷加入勞動者隊伍,這是將傳統意義上的中低端人口數量紅利轉換為中高端人才質量紅利,形成推動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的強大人力資本條件。與此同時,還應加快教育制度改革,將“想象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創造力”等作為教育教學評價的重要內容,大力培養創新性人才。鼓勵民間創辦小型高層次研究型大學,放寬國外一流大學到國內合作辦學的條件。推進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本科高校和職業教育轉型。降低綠卡申請門檻,放寬綠卡取得條件,建立技術移民機制,創造更加開放、便捷的吸引國際人才的條件。
從高速增長轉向高效增長,就是要推動產業向中高端水平邁進。過去受供給不足的困擾,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生產能力規模擴張,產業發展主要依靠“鋪攤子”。進入新常態,繼續“鋪攤子”的空間越來越小。2014年,中國鋼材產量達到11.2億噸,已供大于求;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3.6億千瓦,汽車產量達到2372.5萬輛,也已接近產能上限。產業向中高端水平邁進,核心是提高產業價值鏈和產品附加值,創造條件培育工業機器人、信息網絡、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推動智能制造、分布式能源、網購、互聯網金融等新型制造和服務業態發展,促使企業向研發、設計、標準、品牌和供應鏈管理等環節提升。要推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向“工業4.0”升級,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革命的最新成果和先進智能制造技術,推動制造業提質增效升級,力爭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前列,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從高速增長轉向高效增長,就是要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放,意味著要參與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競爭,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是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當前,中國對外開放正在從“引進來”為主轉向“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2014年中國引進外商直接投資(FDI)1196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ODI)1160億美元,加上第三地融資再投資的對外直接投資約1400億美元。今后一個時期,中國將在“引進來”的同時,更加積極主動地“走出去”,加快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促進企業提升技術、質量、品牌和服務水平。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建設立足周邊、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推動服務業與制造業在開放中融合發展,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按照國際化、法治化的要求,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相適應的對外經濟體制,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主動。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