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5-06-14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中國制造2025》是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整體謀劃,不僅要提出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的路徑和措施,還要加大對量大面廣的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力度,同時還要解決制造業創新能力、產品質量、工業基礎等一系列階段性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談到制約我國工業由“大”到“強”的短板時,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著重強調了我國目前的工業結構整體規劃。
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產業結構不合理,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這使我國建設制造強國的任務艱巨而緊迫。”
“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停留在批發零售、運輸倉儲等低端服務領域,許多關鍵領域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直接影響到向服務轉型的程度和效果。”李北光說,“在集群發展方面,部分傳統行業集中度相對偏低,產業集聚和集群發展水平不高,工業發展尚缺乏‘全國一盤棋’的統籌協調機制。”
“要推進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優化制造業布局,逐步化解產能過剩,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我國制造業產業結構向高端化、服務化方向轉變。這些都是未來建設制造業強國我們必須要走的路。”李北光說。
他認為,造成我國制造業結構不合理的因素有很多。“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優勢,通過引進技術和管理迅速形成生產力來實現規模擴張,依靠投資進行拉動,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工業發展尚缺乏統籌協調,區域產業發展同質化問題嚴重。”李北光說,“在產業結構方面,我國制造業中資源密集型產業比重過大,技術密集型產業偏低,鋼鐵、電解鋁、平板玻璃、水泥等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光伏、風電等新興產業也開始出現產能利用不足。”
如何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朱森第表示,中國“智”造是必須要走的路——“中國的制造業首先要明確一個方向,就是要朝智能制造這個方向發展,《中國制造2025》提出來‘以兩化融合為主線、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這和德國企業界發起的‘工業4.0’不謀而合。”
盡管主攻的方向確定了,但朱森第認為,實現全面智能制造的產業布局仍然需要一個過程。他表示:“中國的制造業的層次和差異很大,發展非常不平衡。我曾經看過很多企業,它們現在所處的生產力水平,有的還是五十年代的水平。所以拿2.0、3.0、4.0來講,我們相當一部分企業是處在2.0的階段。我們講4.0的方向并不是說現在國外制造的企業已經達到4.0了,我們到德國訪問,人家講我現在是3.8,有的講我是3.5,那我們問什么時候能夠到4.0。他們回答還要十年十五年,那還是比較好的企業。”朱森第說。
而在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方面,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推動這種服務化,我們首先要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引導我們的企業圍繞拓展產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加集成能力等方面去向服務環節延伸產業鏈。”
對此,他還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發展融資租賃、供應鏈的金融、全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等等。像美國的通用,它來自這方面的收入占了整個收入的50%以上。也就是說,這家企業‘賣’服務賺的錢比‘賣’裝備還要多,其實這方面我們的企業也可以做起來。”
“產業結構、組織形態都在變革,大力發展我們的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大力向制造業服務化這個產業新方向推進,都是實現我國制造業由‘大’到‘強’的必經之路。”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