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5-05-22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時下,當公眾為中國已連續五年位列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為中國經濟發展貢獻巨大而自豪時,也沒有忘記中國并非世界制造強國,只是提供廉價勞動力的世界工廠而已,大把的銀子送給了老外,“人家吃肉,咱們喝湯”,這也太不劃算了。
而國務院日前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部署了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的戰略方針,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制造業,提供了“尚方寶劍”。該文件以信息化和產業化融合為途徑,以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為原則,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為方針,明確了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10年,確定了行動綱領。
然而,我們應該正視的現實是,從要素資源的配置方式和經營模式上看,目前中國制造既有讓市場配置資源的趨勢,也含有計劃經濟壟斷色彩的行政干預遺存;從全球化對比看,中國既有與世界制造強國在互聯網程度和產品科技水平上的差異,也有法規機制和企業管理上的差異。中國制造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處在低附加值的下游水平,全球領先的企業和高科技產品寥寥無幾,一些行業還遭遇了信任危機。更嚴重的是,支持中國制造的要素資源,特別是環境資源和人口紅利,均已出現透支現象,傳統的中國制造方式已不能再持續,中國制造這一具有比較優勢的經濟區域,正遭遇嚴峻挑戰。
因此,既要保住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又要成為第一制造強國的目標任務,成為擺在中國政府和民眾面前的共同重要課題,任重道遠。只有堅決貫徹執行國務院提出的信息化+產業化“兩化融合”,即“互聯網+中國制造”的二者融合,才是中國走向制造強國,促進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所以,要突破以上瓶頸,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各盡其責。
從各級政府層面講,應按照國務院精神,一方面加強制造業的宏觀調控,在金融、稅收和就業及培訓等各方面,特別是為產品升級換代趕超世界科技水平,給予制造業較大的政策傾斜和服務,使制造業盡享政策紅利;另一方面,政府和主管部門要通過史上最嚴的環保法等剛性法規,倒逼制造企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真正把制造業的信息化和產業化,提升到現代水平。
從制造業講,應不斷提高員工素質,盡速將勞動密集型企業向知識密集型轉變,特別應發揮互聯網功能,如開發引進智能機器人進行生產操作,用大數據等信息化方式管理企業和調節供需關系,讓產品保持合理庫存等。互聯網與中國制造業的融合程度,決定著中國制造業的未來。
只有中國制造強國披荊斬棘走來之時,才是中華民族挺起脊梁、揚眉吐氣之日。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