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5-05-21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清晰中的困惑
不可否認,創業教育重要性凸顯的直接原因有:就業壓力巨大,今年普通高校畢業生數量將創歷史新高達到749萬人,而且多年來畢業生的即期就業率也一直在70%出頭徘徊;經濟轉型發展,國家正努力調整經濟結構,以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創新型國家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因此,2015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著力調整教育結構、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回顧近期高等教育領域的主題詞,主要有適應、改革、轉型、制度,而社會發展方面的主題詞是小康社會、創新型國家、國際競爭力、現代化。把它們放在一起比照,可以看出創新創業的確很重要,而我們的高等教育也一直在努力適應社會。這一點可以回溯到1985年,當時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就曾指出,要“加強高等學校同生產、科研和社會其他各方面的聯系,使高等學校具有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積極性和能力。”三十年來我們的做法也是一以貫之的,如1990年代初提出高校科研要面對經濟建設主戰場,之后的一流大學建設,“十二五”期間開始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去年又推動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的轉型工作。
30多年來,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是明確的、路徑也沒有問題,但卻產生了困惑。比如,我們每年發表的論文數位居世界第二,但依然不是創新型國家;高等教育規模早已位居世界第一,但也不是高等教育強國。
創業教育的即期和長遠價值
國家為什么要推動大眾創業,是因為存在就業難嗎?回答無疑是肯定的。國務院剛剛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就十分明確地提出“積極推進創業帶動就業”,經濟保GDP7%增速的原因之一也是為了就業。因此,高校創業教育的即期作用得以凸顯。
對高校自身而言,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焦點不是數量而是質量。根據筆者的計算,從1978年到2013年,以當年價格衡量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55倍,年均增長15.52%;與此同時,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本專科教育規模增長28倍,年均增長10.08%。而國民生產總值與普通高校畢業生數之比,近8年呈增長態勢,結果分別是2007年5.57、2010年6.91和2013年8.14;這一比值,在剛剛邁向市場經濟體制的1993年是6.19,在拉開高校擴招序幕的1999年是10.98。數字揭示,高校畢業生數量和國家經濟發展總體是相適應的,甚至還會面臨不足,出現就業難,其實是高校人才結構和培養模式出了問題。
回到當前,我國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還很低,有統計說在1%左右,大家都很著急,其實這并不足為奇。為什么呢?因為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并不擁有創業的基本要素——資本、經驗、人脈、市場。相反,它們恰恰是處于學習階段的學生的弱項。這不是說我們不該去提高創業率,而是要進一步找到問題的根本,即創業教育的長遠價值。
大企業是當今經濟的支撐,小企業是未來經濟的支撐。小企業更具有生長性,因此更有活力。當企業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僵化,甚至阻礙創新。我讀書的年代心目中的大托拉斯代表,諸如汽車制造公司、鋼鐵大王,現在已完全被微軟、喬布斯、馬云等所代替。筆者曾多次訪問英國,參觀過他們幾十所大學,有一次在研討會上問他們的校長:“‘中小企業’是到你們大學參觀時聽到的一個高頻詞匯,是因為你們沒有牛津、劍橋大學牛,大跨國公司不找你們合作,還是你們感到有幫助小企業發展的責任?”英方七八個校長爭先恐后回答,共同點是:“你怎么知道今天的中小企業,不會成為明天的微軟?”所以,我們為什么要倡導大眾創業,是因為社會發展到了這一步,將來的大企業是靠今天的小企業生長產生的,微小企業是經濟的活力之源。
當把創業教育只作為一種具體的教育行為時,它的作用是眼下的。但當將其作為一種未來人才培養規格看待時,就有了教育模式的含意。即如果僅僅把創業教育理解為可以緩解大學生就業難,而需要擴展渠道、鼓勵自主創業,這種因素有,但這也就把創業教育的意義說小了。創業活動可以真實地發生,也可以是一種意識或者精神的培養。真實地發生當然很好,我們當然愿意我們的學生都去創業,而且都能創業成功,但這是不現實的,甚至不能單靠高等教育來完成。創業教育更是一種企業家精神的孕育,是要讓學生知道創業是如何有效發生的,如何把自己的知識技術去與市場的要素結合。今天的不成功不代表明天的不成功,有市場創業也有崗位創新創業。
高校修身立世的基本原則
大學走出象牙塔,開始面向社會自主辦學,也就開啟了其世俗化的歷程,以前可以隔絕社會,現在卻是社會的一部分。但是,世俗不等于庸俗。承擔育人大計,需以責任為基礎,高校還需要重新思考、核定自己修身立世的基本原則,這包括:
社會性。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后工業社會,高等教育發展的社會背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凸顯其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作用。高校與社會的聯系日趨緊密,地域貢獻、學術創業、科技創新、協同育人等正在成為學校變革的重要方向。高校需要服務社會,在滿足社會的需求中獲得自己的發展動力和增長點。
自主性。高校需要服務社會,這是基本的辦學方向。但是,它在精神、文化、制度等方面還需要劃出與社會的邊界。如果沒有邊界,也就意味著高校可以被別的社會組織所替代。自主辦學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 。
公益性。探討高校這種組織機構的社會職能和服務性質,終屬滿足公共利益需求、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因此是社會的公共事業,需要踐行其不可替代性的大學精神。社會雖走向多元,但仍然需要富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大學精神,仍需要高校成為人的精神家園和成長基地。
多樣性。高校多元的社會功能和公益特征需要通過自身發展的多樣性來體現。理想的高等教育應該是一個高校系統,在這個系統里,大學的核心精神不變,滿足著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健康發展需求。但高校發生了分化,每所學校又是不一樣的,高等教育的幾大職能在不同學校的側重有所不同。
專業性。不管怎么樣分化,高深學問仍然是高等教育的專屬領域,學術是高校的本質工作,專業性是高校工作的基本特征。即高校處理的知識是專業性知識,也是必須經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處理的知識。同時,也只有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教師才具有權威性。在不同的高校里,對專業精神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如世界一流大學需塑造起為人類終極使命服務的胸懷并守護學術的高貴尊嚴,行業特色大學要擔當起行業發展的技術先導并培育精益求精的學術品質,地方性高校要有推動區域發展的責任意識和促進社會公平的道德情懷,民辦高校要面向市場育人以培養學生務實的精神。
創業教育需要高校整體設計育人模式
高等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有自身的規律,不是強調什么就增加什么的簡單加法。涉及創業教育,還需要明白創業活動是真實的而不是書本上的,創業教育是歷練出來的而不是說教出來的,學術創業者需要整合技術、資金、市場等多種要素,特別是要有捕捉市場需求機會的能力。因此,高校的創業教育不是設計一兩門課程那么簡單,而是要對自己的育人模式有整體設計。
首先是育人思想。《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過去我們老提創新精神不強,實踐能力不夠,這其實是法律賦予每所高校育人的責任。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教育必須為社會服務。高等教育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其次是育人內容。高級專門人才需要通過知識、能力、素質來實現,而能力又主要包括知識、技能和思維力。現在我們的高等教育在培養人方面,知識灌輸的內容過多,這是重大缺陷。為什么呢?因為知識是靠傳授和記憶,而技能和思維力要靠訓練和練習,它們的培養規律不同,我們不能以一種規律代替所有的規律。創新創業教育的大部分內容其實是需要包容在高校專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的。
第三是育人模式。我們需要完成專業教育,這是《高等教育法》對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規格要求,主要體現在能力培養上;我們需要有實踐活動,包括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既使學生真正地掌握住能力,又能提高其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素質;我們需要培育學校的創意文化,它起著環境熏陶的作用,潛移默化地育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高校的基本育人模式是:文化熏陶+專業學習+實踐活動。當然在具體實施方式上,各校可有異同。
最后是學術創業。創業可以有創新,也可以沒有,但作為高級專門人才的創業活動,應包含知識和科技的成分,那就應該有創新。所以,對于大學生創業,我的觀點是:希望能走學術創業或專業創業的道路;有其他創業機會也不回避、不放棄;沒有創業,而去就業了,仍可以考慮崗位創新和創業;待將來把創業的要素積聚起來,重新走向創業,也很好。
所以,高等教育階段的創業教育,要以專業教育為基礎,要有實踐內容,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而有了這些精神和意識,就會促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
(來源:求是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