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5-03-27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移動醫療是指通過使用移動通信技術,例如PDA、移動電話和衛星通信等,來提供醫療健康服務和信息。將無線技術納入各種醫療解決方案,把移動醫療的特殊功能和服務捆綁于移動終端上,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療體驗,幫助患者保持最佳的身體健康水平,還將有效地為醫療服務提供者節約運營成本。
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兩會期間,以百度李彥宏、騰訊馬化騰為首的人大代表展開了醫療產業討論,李彥宏建議全面放開醫院掛號資源,促進病人便利就醫;馬化騰指出政府宜推動移動互聯網在民生領域的普及與應用,解決當下醫療、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現狀。由于二者都是互聯網企業,且最近在醫療領域動作頻繁,因此李與馬的提議也使得移動醫療再次受到業界關注。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將“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升為國家戰略。
在“互聯網+傳統行業”這個發展大背景下,我們不難看出,傳統的醫療行業正進入顛覆式的大變革中——目前,全國已有近100家醫院上線微信全流程就診,超過1200家醫院支持微信掛號,現階段移動醫療App已達2000多款,包括健康咨詢問診、在線掛號、體檢測試、購買醫藥產品、專業信息查詢等服務。
“火爆”來自旺盛的社會需求
隨著移動互聯網、可穿戴設備、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高速發展,“移動醫療”成為熱火朝天的朝陽產業。這場涉及到互聯網技術、數據技術、醫療設備研發和醫學從業人員的醫療行業重布局在2014年前所未有地成為公眾視野的中心。
2014年被稱為移動醫療信息化元年。據有關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28.4億元,到2017年,將突破12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70%以上。
移動醫療在國內的迅速引爆不但與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旺盛的社會需求更是其崛起的巨大內在動力。
復旦大學呼吸病研究所所長、教授白春學早在21世紀初便開始關注移動醫療。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移動醫療的發展在應對老齡化社會、應對中國較高的慢性病患病率和解決傳統醫療模式的弊端方面有重要作用。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正面臨著世界最大的老年社會,這將造成醫療需求的急劇增長!卑状簩W說道。據統計,預計到204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同時,老年人口高齡化趨勢日益明顯: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將增加到7400多萬人。
老年人口規模所呈現出的總量擴張、增量提速的發展態勢給本就緊張的醫療資源帶來了巨大壓力。而移動醫療在信息、監測、監控、診斷方面的優勢無疑將緩解這種“醫療供需矛盾”。
“我國目前有哮喘病患者3000萬,睡眠呼吸暫停者2000萬,慢性心臟疾病患者6500千萬,糖尿病患者9700萬……”白春學據此分析道,“慢病診療的需求越來越大,而慢病診療的管理覆蓋面卻越來越低!
隨著移動醫療的日趨普及,新技術將為慢性疾病的預防、早期治療和監測作出貢獻。其中,不僅有可穿戴設備、醫療大數據平臺等新載體可隨時記錄、分析個人的健康情況數據,幫助大家及早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能使醫療服務更加便捷,比如通過移動高清視頻可以獲得清晰、快速的遠程指導,不錯過慢性疾病的黃金治療期;云端醫院、未來醫院、空中醫院、小微醫院、遠程會診等新型理念也將隨時隨地監測慢性病患者的治療情況。
長久以來,傳統醫療模式、醫療資源利用的不合理、不科學,導致看病難、看病貴。白春學認為,我國傳統的醫療模式存在醫療資源利用不合理、醫療服務質量欠佳、醫療體系效率較低、入名院難、看名醫難等問題,而本該在醫療體系中起基礎作用的社區醫院又處在高端設備覆蓋率低、病人認可率低、高端技術掌握度低的“三低”狀態。這些都為國內移動醫療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醫療資源總量短缺、分布不平衡是我國長期以來面臨的問題,移動醫療的介入可以促進醫療資源均衡分布和流動。除此之外,移動醫療拓展了醫生和患者之間除了面訪之外的溝通渠道,大大提高了醫生與患者互動的效率;對于病情的資源整合作用也不容小覷,方便醫生調閱各種資料,開具醫囑;在醫院內部也能實現醫生與護士的信息即時共享,大幅提升醫護的工作協同效率。
更具多元化 “錢”景廣闊
生物谷首席分析師楊春將移動醫療的核心價值定義為智能和體驗的結合!斑@種結合體現在提高效率、提供可靠診療決策和高效便捷三個方面。”楊春說。
楊春分析道,移動醫療行業目前處于市場啟動期,未來還有巨大的潛力。
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第一個十年是移動醫療行業的探索期。在此期間,醫療保險的出現推動了大型醫院機構信息化建設的腳步。與此同時,移動技術快速發展,更多行業參與者進入市場。隨后,互聯網醫療規;暇,大量資本涌入市場。
開始于2013年的市場啟動期使產業進入整盤階段,主流廠商形成并發力,商業模式的探索拉開了序幕。4G網絡給移動互聯網帶來了新變革,移動醫療形式更具多元化,大量醫療機構進入市場,市場競爭格局形成。
在未來,移動醫療行業還將經歷高速發展期和應用成熟期。彼時,移動醫療用戶的規模將快速增長,盈利模式將逐漸清晰,收入規模也將高速增長。大數據應用、數據變現能力提升將成為移動醫療的核心競爭力。
在應用成熟期,移動醫療產業鏈將臻于完善,商業模式達至成熟,實現O2O醫療服務的無縫鏈接。
“在移動醫療行業的整個發展過程中,患者始終位于核心地位。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移動互聯是其發展的技術保障,而醫療保險、藥企、醫院和醫生則是其社會基礎!睏畲赫f道。
可穿戴移動醫療設備引爆未來
如果說技術發展和社會需求是移動醫療行業高速前進的引擎,那么IT巨頭們紛紛入場可穿戴移動醫療設備無疑為移動醫療的發展加入了引爆劑。隨著蘋果、谷歌和三星等IT巨頭推出Apple Watch、Google Glass和SAMSUNG Galaxy Gear等可穿戴移動醫療設備,這一移動醫療賴以實現的終端呈現出異常繁榮的發展局面。
“可穿戴移動醫療設備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主要得益于小型廉價高性能傳感器的出現、高性能個人終端的普及以及數字通信模塊的低成本化!蔽蹩蛋柋八箍萍加邢薰究偨浝砀]元珠這樣向《中國科學報》記者分析道。
竇元珠認為可穿戴移動醫療設備的發展應遵循以下方向:
首先要最大化自己的特長,以求醫療界的青睞!翱纱┐饕苿俞t療設備與醫院專業醫療器械是兩個范疇,前者在種類、精度、診療價值上有先天不足,但實時、長時、常態、居家和大數據獲取上卻有明顯優勢!备]元珠表示。其次,可延伸醫院服務的價值鏈長度,實現實時監測、觀察趨勢和及時預警。第三,可提高醫院的服務質量。突破醫院床位限制,擴大服務人數。
不過竇元珠并不否認,可穿戴移動醫療設備在產品同質化、用戶黏性的改善、軟件產品的市場拓展等方面仍有繼續探索的空間。
漫漫前路挑戰多
白春學在調研中發現,移動醫療行業的發展前景雖然如火如荼,但仍存在不少問題。例如研究和應用缺乏頂層設計,醫學針對性不明確;缺乏醫學領軍人才的認可和參與性;沒有發揮社區醫師的積極性和參與性;無法發揮目前云計算的優勢;沒有形成醫學、信息、計算機和生物醫學工程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產品質量不高、缺乏競爭力。
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許利群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對于移動醫療這一新的服務提供形式和可穿戴設備的體驗,如何教育和影響用戶(包括患者及醫護人員)的行為,并保持用戶的長期參與度,是尚待解決的問題,也是移動健康商業服務能夠逐步走向成功的關鍵。
從患者的角度來說,對于運動健身類應用和可穿戴設備,用戶往往很難長期維持使用的動力和興趣,很少形成依賴性,從而無法實現生活方式的改變并達到保持長期健康的狀態。
對于慢病管理和術后康復類應用,為了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必須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培養患者的行為習慣。
“移動醫療服務和可穿戴設備對用戶行為的教育和影響,可考慮三個重要因素:習慣養成、社交動力和目標強化。”許利群說。
從醫護工作人員的角度來看,醫生和護士在移動設備使用方面存在障礙:在醫院病房、急診室和醫生辦公室等場景下,使用電腦軟件錄入患者信息需要更多的時間,不能很好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患者身上,會影響與患者的順暢交流。
許利群認為,人為因素導致了移動醫療工具的實際使用情況并不理想,將移動醫療技術整合進現有醫療流程存在挑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采取的措施包括醫護人員培訓、尋找在醫患交流過程中使用移動設備的最佳實踐,開發更加用戶友好的工具等!痹S利群解釋道。
在未來,移動醫療的可持續發展還將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移動醫療服務的有效性證據有待收集和證明。移動醫療服務需要開展更多的隨機對照試驗,證明它的及時性、有效性,以及對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價值提升,例如降低再入院率、減少醫療開銷等等。
其次,技術和服務的統一標準體系缺失。移動醫療端到端的體系架構涉及到多模異構數據接入和存儲,不同系統間的數據傳輸、共享和交換,建立統一的互聯互通技術標準體系十分必要。區別于院內面對面的醫患互動,對于移動醫療這種新型遠程健康護理服務的提供方式,需要建立統一的臨床服務流程和服務標準,為專業醫療機構提供指導,以確保服務質量、一致性和有效性。
再次,新型健康管理和遠程監護服務的收費機制和標準尚未建立。移動醫療服務尚未納入我國(公立)醫院的收費科目,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中亦不包含“移動醫療”服務的費用。
“這些都是移動醫療下一步發展留給我們的課題!痹S利群說道。
鏈接
國外移動醫療服務現狀
上世紀80年代,掌上電腦(PDA)被廣泛應用于醫院對體溫、脈搏、呼吸及血壓等數據的采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日漸普及讓這一技術得到了更大程度的發揮,移動醫療服務應運而生。
Informa Telecom & Media研究了全球市場上的81種移動醫療衛生應用,基本的移動醫療服務類別被分為信息/通信類、監測類、監控類和診斷類。這些應用的一半以上分布在美國,歐洲約占20%,非洲拉美占12%,亞太地區占4%。
信息/通信類服務主要為了實現約診提醒和治療提示;測試結果和患者數據管理;健康信息等功能。美國是信息/通信類服務最大的市場。這與美國的私立醫療系統快速籌集資金的能力有關,使得其有能力部署高級通信和數據服務,而且在計費管理和數據管理方面具有較大的靈活性。
監測類服務主要體現在監測患者情況及位置;藥物遵從性、醫療物資或者設備的實時連接。歐洲的移動醫療服務主要集中在監測方面,這與醫療衛生部門希望通過新的解決方案節約成本的出發點有關。以英國為例,據E-Health Insider 2011年6月的報道,僅2010年英國國家衛生服務系統(NHS)通過降低對醫療專業人士的不恰當的訪問大約為NHS增值4400萬英鎊。但是,呼叫中心的成本仍然非常昂貴,NHS的每一個電話將花費英國納稅人最高達25英鎊,這幾乎等同于直接訪問一個家庭醫生的費用。因此如何盡量減少病人的電話仍然是醫療服務提供者所關注的主要焦點之一,而移動醫療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因素對NHS實施其移動醫療計劃無疑起到了推進作用。
監控類移動醫療服務部署最多的在欠發達國家,因為這些地區傳染病的暴發比較常見。包括預防疾病發生、災害救援、確定醫療員工位置,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疾病的發生。移動醫療跟蹤疾病的功能被應用于印度等地的疾病預警系統,它支持公共衛生人員監測傳染病的蔓延情況。由于颶風等極端環境以及新傳染病的出現,發達國家對此類服務的部署力度也在增加。
診斷類移動醫療服務分為診斷支持和遠程醫療兩個方面。通過移動醫療服務,患者在家里就能接受醫生的診斷,而不再需要直接面對醫生;颊吒鶕悄芤苿咏K端的軟件提示進行選擇,例如癥狀、患者的圖像,該信息在傳送給醫生后,醫生根據患者的描述提供診斷和治療建議。
(來源:中國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