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4-07-11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3月31日,福建師范大學、聯合國大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利用創新:培育國家創新競爭力以推動全球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會議發布了福建師范大學編撰的首部英文版《世界創新競爭力發展報告(2001—2012)》。來自聯合國、世界銀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代表和多國國家競爭力研究領域的幾十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4月29日,吉林大學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聯合主辦的“2014科技創業與中國創新型經濟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行。來自中國、英國、荷蘭、俄羅斯、以色列、意大利、奧地利、丹麥、孟加拉國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記者參加了這兩場關于創新研究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聽到各國學者真知灼見的同時,深切感到我國社會科學學者已成為國際學術研究的重要參與者,正在為世界繁榮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利用創新:培育國家創新競爭力以推動全球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中國創新研究走出去
這是一場由中國智庫主導議題并在聯合國總部成功舉辦的學術會議。在研討會上,福建師范大學原校長、《世界創新競爭力發展報告(2001—2012)》主編李建平教授介紹了課題組構建的國家創新競爭力指標體系和評價結果。這一指標體系由創新基礎競爭力、創新環境競爭力、創新投入競爭力、創新產出競爭力、創新持續競爭力5個要素層指標和37個基礎層指標構成。評價結果顯示,世界創新競爭力整體處于上升趨勢,世界創新競爭力平均水平與最高水平之間的差距在縮小;國家創新競爭力世界排名較高的國家大多是發達國家,前20名中只有中國是發展中國家。
西方創新競爭力評價多用問卷調查方式收集數據,隨機性較強。福建師范大學的研究則基于官方數據,具有更強的權威性,因而獲得與會者的高度評價。
美洲發展銀行專家認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國家創新競爭力指標體系經過了三次更新換代。第一代指標主要注重R&D(研究與開發)投資、R&D人才以及技術強度。第二代指標主要從產出的角度強調專利、發明以及技術市場成交數量。第三代指標更加關注創新過程以及企業的創新投入和產出,主要基于問卷調查獲得數據。鑒于近年來創新在國家競爭力中的作用明顯提升,國家創新競爭力指標體系應進一步完善。
美國國家科學院專家指出,很多衡量創新的模型主要關注創新的回報和智力資本狀況,但實際上還應關注創新的社會經濟效益。中國學者提出的指標體系包含創新環境競爭力指標,關注科技創新和自然的關系,很有借鑒意義。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家展示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全球創新指標報告》,其研究結論與福建師范大學的研究結論有一致之處——在創新競爭力方面,新興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差距在縮小。他們還發現,不同地區的創新系統有很大不同。過去的創新戰略主要關注如何復制以往的成功案例,但實際上創新系統的本地化才是關鍵。
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中心福建師范大學分中心常務副主任黃茂興教授的發言得到與會者贊同。他說,發展創新型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破解發展難題的共同重大戰略選擇。創新競爭力研究就是要提供一個范式,用以幫助各國分析判斷國家創新能力,制定創新政策。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積極改善創新環境,促進創新資源自由流動和合作共享,加大創新投入強度,注重產學研有機結合的協同創新,是推動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有效方法。
與會者認為,中國經驗帶來重要啟示:制定正確的創新政策并堅持不懈地執行,就能在創新競爭力提升上取得成功。
“2014科技創業與中國創新型經濟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國際創新研究請進來
此次會議就科技創新與創業、創新型經濟、創業教育、創新驅動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討。與會各國專家學者的思想碰撞深化了創新型經濟研究。其中,在如何發展創新型經濟方面取得以下共識。
政府應積極發揮作用。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應把促進創新創業、發展創新型經濟作為政府發揮作用的著力點。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創新的國家戰略;維護公平高效的市場競爭環境;建立支持初創企業技術研發的政府基金;針對初創企業建立咨詢指導中心;等等。與會者強調,一些具有革命意義的技術創新往往是非線性的,源于科學基礎理論研究的進展或突破。因此,不能僅注重應用開發領域的投入,還應高度重視科學基礎理論研究。
大學生創業教育不可或缺。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以色列理工學院達尼埃爾·謝赫特曼教授指出,高技術企業的創建者往往是工程師、生物學家、醫學博士、科學家和計算機專家等,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則是潛在的創業者。向大學生傳授創業知識,對于促進科技創業和發展創新型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學者們認為,創新創業是復雜的多層次活動,既需要科技研發,也需要知識管理。因此,創新創業教學應打破學科限制,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坐在一起學習,促進學科交流。
挖掘大學技術轉移的潛力。國外一些大學設立技術轉移辦公室,搭建技術轉移平臺,幫助研究人員評估研究成果的商業價值、獲得知識產權保護、參加技術轉讓談判等。與會者認為,這一做法值得借鑒與推廣。
與會學者強調,創新發展不是零和博弈,而有助于各國互利共贏。中國正在從制造型經濟走向創新型經濟,并有望成為新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幾點啟示
我國社會科學已初步具備走出去的實力。兩場國際研討會,一個走出國門在聯合國總部召開,一個把世界各地專家請到中國來開,都是社會科學走出去、擴大我國學術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形式。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整體實力正在快速提升,初步具備了走出去的實力。正如聯合國大學校長大衛·馬龍在“利用創新:培育國家創新競爭力以推動全球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所言,最近幾年,中國學者對世界的學術貢獻發生了一個根本性的改變,從默默無聞到日益活躍,已經成為國際學術研究的積極參與者,并且帶來了高質量的研究成果。“2014科技創業與中國創新型經濟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組織者、吉林大學教授李政說,“真沒想到國外學者對這次會議這么感興趣,報名參會的學者太多了,會議規模一再擴大,還是難以滿足需求。”我國社會科學煥發的巨大魅力和吸引力,既來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巨大成功,也來自中國學者數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我國學者有理由增強理論自信,更多更好地把扎根于中國實踐、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成果介紹給世界。
不能忽視地方院校的社科研究力量。在成功走出去的學者中,不僅有“211”“985”大學的專家,也有地方院校的研究團隊。比如,福建師范大學的競爭力研究團隊,平均年齡僅31歲,憑著一股子韌勁和拼勁,不僅成為國內競爭力研究的執牛耳者,而且得到國際學術界認可。這說明,地方院校中蘊藏著巨大的科研潛力,其綜合研究實力或許難以超越名校,但只要找準領域、突出特色,依然可以做出一流成果。在對名牌院校科研支持力度已經較大的情況下,應更多注重培養地方院校乃至民間研究機構的社科研究力量,把他們的創新積極性調動起來,把人才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注重培養和愛護中青年學者。隨著我國科研水平整體提升、人才政策不斷優化,一大批中青年學者成長起來,活躍在國際學術舞臺,成為我國社會科學走出去的骨干力量。應該看到,中青年學者不僅處在科研思維最活躍、成果最豐碩的時期,也處在生活負擔最重的時期,豐碩成果背后透支的是身體健康。所以,不僅應注重對中青年學者專業能力的培養,還應從各方面關心愛護他們,幫助他們減輕生活負擔,讓他們安心科研、多出成績。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