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4-06-01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5年,一項計劃,引進4180余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在科研、教育、產業創新等各個領域積極發揮作用;
5年,一批成果,推動“中國創造”,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國際上發出“中國聲音”;
5年,一個夢想,帶動海外人才歸國熱潮,加速國內高層次人才集聚,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
我國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簡稱“千人計劃”)實施5年多來,在中華民族努力實現復興夢想的背景下,吸引著一批又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或來華創新創業,推動計劃“出人才、出成果、出機制”,成效不斷顯現。
英才匯聚;與夢同行
事業發展,人才為先。采取積極措施吸引或留置海外人才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發展中國家壯大本國人才隊伍的通行做法,也是在較短時間內突破技術瓶頸,提升科研水平的一條寶貴經驗。
2008年12月,中央辦公廳轉發《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于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千人計劃”付諸實施,成為我國目前最高層次的海外人才引進計劃。
作為“國字號”人才工程,“千人計劃”涉及多個職能部門。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加強對計劃實施的組織協調,19個部門組成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小組共同推進實施。
目前,計劃由中組部牽頭抓總、協調推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科技部、教育部、人民銀行、國資委、外專局等部門分頭負責7個項目的人才遴選和政策落實。這樣的機制,發揮了相關部門職能作用和專業優勢,有效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千人計劃”最初考慮用5至10年時間引進2000名左右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科學家和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隨著形勢發展,“中國機遇”越來越為世界所關注,越來越多的海外人才希望回國或來華工作。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分析研判形勢,及時調整引才計劃,以更大力度吸引“高精尖”人才回國。同時將初期的創新人才、創業人才兩個項目,逐步拓展到“頂尖千人”“短期千人”“青年千人”“外專千人”“人文千人”等共7個項目,形成了覆蓋不同專業領域、不同年齡段和梯次配置的引才項目體系。
截至目前,“千人計劃”已分10批引進了4180余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入選者主體來自美、英、德、日、加拿大等科教發達國家的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和跨國企業。其中很多人,或者研究水平居于國際前沿,或者掌握轉化和產業化成熟度較高的科技成果、自主專利,或者具有豐富的跨國企業經營管理經驗,或者是40歲以下青年中的拔尖人才,有成為學術或技術帶頭人的發展潛力。
在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引進的人才中,有諾貝爾獎獲得者3名、發達國家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46名、正教授1430余名,引進的正教授的數量遠遠超過1978年至2008年30年間引進數量總和。
在“千人計劃”帶動下,各省區市也先后實施地方引才計劃。如北京“海聚工程”、江蘇“雙創計劃”、浙江“省級千人計劃”等,與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中科院“百人計劃”等部委引才計劃一起,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相互銜接的引才格局。
民族夢想、“中國機遇”與人才工程共同作用,帶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外人才回國潮。2008年至今,我國留學回國人數達到76.32萬,年均增長30%以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1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指出,“龐大的海外留學生群體已經成為中國創新的主力軍。”
星光閃耀 碩果累累
實施5年多來,“千人計劃”成效不斷顯現,結出累累碩果。
“千人計劃”專家長期工作在國際科研前沿,回國后加快了我國與世界一流科研水平的對接,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性科學成就。
據不完全統計,“千人計劃”專家回國(來華)后發表重要文章和專著4416篇(部),其中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和《科學》論文50余篇;承擔國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項目2886項,經費總額152.9億元。
一批重要的成果與一串閃光的名字相連。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政國和上海交通大學楊海軍參與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主探測器ATLAS組實驗,為發現“上帝粒子”作出直接貢獻。清華大學施一公在細胞凋亡機理方面連續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并被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2014年度“愛明諾夫”獎,成為獲得該獎的第一位中國科學家。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在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方面成績斐然,先后獲得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2012年“國際量子通信獎”。浙江大學陳騮因在等離子體物理理論的開創性貢獻被美國物理學會授予2012年度“麥克斯韋獎”。此外,中國科學院物理所丁洪等人發現鐵基超導體中依賴費米面的無節點超導能隙、華東師范大學林華新“零跡秩單核C*-代數的同構分類理論”、北京大學謝興澄在拓撲絕緣體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國際公認的領先成果。
按需引才、以用為本。“千人計劃”注重向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十二五”時期戰略新興產業傾斜,引進人才中近48%分布在企業一線,提升了我國企業科技自主創新實力。中國商用飛機有限公司、中航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等引進的技術人才,加快了國產大飛機研發進程。還有一批“千人計劃”專家活躍在環境保護、食品藥品等公益性民生科技領域,致力于研發老百姓吃得起的創新藥,跨學科綜合集成研究防治PM2.5,以及開展水污染防治和流域治理等社會關注度高的民生領域難題。
梯次引進、儲備隊伍。“千人計劃”在大力引進知名教授、專家的同時,于2010年啟動實施了“青年千人計劃”項目,旨在從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引進在自然科學或工程技術領域取得博士學位、40歲以下、發展潛力大的青年人才。3年來,已全職引進1116名35歲左右的優秀青年人才,這批人選回國不久即展現良好學術潛力,被學界譽為“中國未來的院士群體”。中國科技大學32歲的陳宇翱獲2013年度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清華大學的劉云浩獲國際計算機協會ACM主席獎,成為第一位獲此獎的華人。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2013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9名獲獎者中有7位是“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
筑巢引鳳 創業沃土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來棲。“千人計劃”專門配套制定了“一個意見、八個辦法”和《國家特聘專家服務與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支持措施,從各個方面增強國際人才競爭制度優勢。
——國門向人才開放。國家在《出入境管理法》中專門設立“人才簽證”,對外籍高層次人才發放人才“綠卡”,為人才出入境和永久居留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
——政策向人才傾斜。對全職回國(來華)工作的人才授予“國家特聘專家”稱號并頒發證書。中央財政為引進人才提供每人50-100萬元的一次性生活補助,并設立財政專項,根據人才到崗情況據實撥付。在子女入學、配偶安置、醫療、保險、住房、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照顧,并專門設立“千人計劃”服務窗口為引進人才落實生活待遇、搞好日常服務。
——平臺為人才打造。在部分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高新園區建立112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在北京、天津、浙江、湖北四地建設“未來科技城”,加大人才投入、使用、激勵、服務等方面的政策創新力度,為引進人才打造事業平臺。
此外,各地還積極探索人才、資本、技術等創新要素融合對接,紛紛出臺“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新舉措。北京中關村推出“1+6”新政,浙江推動民企成為引才主體,江蘇、廣東等地設立“海歸”創投引導基金和創業服務中心,陜西推出科研人員股權激勵措施,上海建立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務窗口等。
優越的環境引來優秀的人才,優秀的人才不僅帶來有形的成果,更帶來無形的財富。
“千人計劃”的許多專家不僅帶回科技成果,還帶回先進科研管理理念和經驗做法,對國內相關單位人才機制創新產生積極影響。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領銜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實行“科學家為主”的管理機制,幾年間實現了科研成果和人才培養雙豐收,成為國內科研機構改革的“試驗田”。
同時,一些“千人計劃”專家曾在國際組織特別是學術組織擔任重要職務,熟悉相關領域國際規則,他們回國后努力促進國際交流合作,提高了我國科技和產業發展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銀監會、證監會引進專家擔任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國際證監會組織相關職務,在影子銀行監管、新興市場資產管理等重大改革中積極實現我國利益主張。中國移動引進專家大力推動TD—LTE成為4G國際主流標準,為我國通信產業發展占據有利地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引進的國際知名學者積極促成力學、數學等重要國際性學術會議在我國召開,提高相關學科的國際地位。
擇天下英才而用之。按照黨中央“以更大力度推進‘千人計劃’”等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采取更靈活的政策支持、建立更完善的管理機制、營造更寬松的創新環境,海外引才工作必將在中華民族復興圓夢的征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