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3-05-06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第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日前落下帷幕,電影與科技是該次電影節的主要話題。好萊塢是高科技電影的搖籃,正在熱映的《鋼鐵俠3》就是這個夢工廠用高科技打造的又一個夢。
高科技電影已經成為眾多電影形式的先導。在奧斯卡等眾多頒獎典禮上,高科技制作已經成為獨立的參考因素用于影片評審,評委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影片的高科技制作上也表明了其對高科技電影發展的重視。關鍵是,高科技制作逐漸成為影片巨大的看點和賣點,人們在茶余飯后回味新鮮故事的同時,影視特效以及相關的高科技制作也成了談論的熱門話題。可以說,高科技讓電影更精彩。
現狀:我國高科技電影步步高升
數字電影制作,使電影的藝術表現力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數字技術的出現顛覆了傳統電影制作的觀念,使電影的制作和想象超越了物質、技術思維。它正在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電影觀念。
中國的數字電影已經早早啟程。北京電影學院影視技術系副主任朱梁介紹說:“從制作方面來講,早在90年代初期和中期,很多中國電影導演就開始嘗試用數字非線性技術剪輯電影,這個是比較早的用膠片轉成磁帶的形式,這是剛開始的第一步。”
到90年代后期,電影嘗試用數字特效,筆者了解到,在這段發展時期中,中影集團投資2個億的資金成立了中影后期制作公司,上影也成立了上影數字制作公司,形成了一南一北兩大數字技術特效制作基地。
朱梁告訴筆者:“到21世紀,隨著中國電影商業化進程的逐步深入,很多導演和制作發揮本國資源做出了一大批很成功的商業電影,像張藝謀的《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金陵十三釵》,吳宇森的《赤壁》,馮小剛的《夜宴》等等,這些都是數字特效技術輔助電影故事敘述的例子。現在,數字特效在電影當中的應用已經更加成熟和自如,比如《畫皮》《泰囧》等影片。”
瓶頸:技術投入不合比例
如今的數字電影的制作手段已經使觀眾“視覺疲勞”,需要更吸引眼球的制作來挑動觀眾的神經。但是我國的數字電影制作任然比較“青澀”,那么,我國數字電影發展的瓶頸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朱梁給出了自己的見解:“我們的生產關系沒有理順,大部分的制作經費被用在導演和演員的酬勞、前期制景上面,在制作方面,尤其是在技術投入方面是非常不符合比例的。”
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碩士生導師、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研究所副研究員劉軍給出了相似的見解:“現在,中國電影的產業成熟度還沒有達到應有的規模。我們現在一部電影的平均成本在7000萬元人民幣左右,通常一部英國的片子平均成本能達到1億元人民幣,美國一部片子的平均成本在3000萬美元,一般一部商業大片能達到十幾個億元人民幣。所以,只有當影片達到相當規模時,它才有相當的經費用于制作環節。”
中國電影藝術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學博士姚睿在采訪中提到了人才缺乏的問題:“中國電影缺少比較有創意的統籌者以及兼制,或者是特效導演。我們的很多從業人員都從事的是具體工作的,做不了決策統籌或者是創意的工作。而這個統籌者需要有相當的想象力和豐富的經驗。”資金和人才是制約數字電影發展的兩大掣肘。
差距:原創開發軟件能力滯后
目前,中國電影制作科技水平與國際還存在著一定差距。朱梁認為:“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大方面:第一是影片的規模投入,這體現在演員陣容、資金投入、社會資源的調用上。實際上,這里面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商業回報與市場運營,市場有多大回報才有多大產能。市場大了,產能自然會大,規模投入自然會多。”
另外,質量問題也是中國電影與國際電影水平上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單從發行放映方面來講,我國數字熒幕總量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這一點是值得稱贊的,但是在放映質量上卻沒有得到嚴格的監督監管,導致很多電影放映質量不盡如人意。總的來講,無論是前期拍攝和后期制作,質量與國際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
朱梁還強調:“第三是技術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原創開發的引領還很欠缺。我們基本上都是拿現成的軟件進行制作,不管是三維軟件、特效軟件還是剪輯軟件,所有的軟件幾乎都是進口的,我們自己原創開發軟件的能力是嚴重滯后的。”
中國數字電影制作尚且存在諸多的問題,那么我們通過什么方式來解決呢?朱梁認為:“要追趕好萊塢,就要把質量放在第一位,這是極端重要的。第二點是深度廣度開發方面,應該多加投入,不管是國家政策力度支持方面還是企業的投入。第三點就是人才的培養。”劉軍同樣把視角放在人才培養的方面,“學校應當打破原有學校的專業分割,打破互相隔絕的形態,實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去年,國家在進行專業目錄調整的時候,特批了數字技術與藝術為核心的新媒體專業。由北師大傳媒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和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招收21名高級人才,這些學生從大二開始在這三所學校各呆一年,分別進行不同專業內容的學習,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
未來:技術與藝術的結合
有很多人說高科技引入電影打破了傳統的電影模式,人們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影片的高科技制作上,而忽略了對影片內容和情節的理解。數字電影是否給電影產業帶來了負面影響呢?尤其是從藝術的角度進行考慮。
劉軍認為事實并非如此:“影片注重的方面不一樣,有的是要有主題的深度,有的是要有思想性,有的是要有想象力,有的是要有新鮮感。高科技技術賦予了我們全新的可能性。我們看到的電影還可以做出原來不敢想的東西,人可以到太空上去,山峰都能夠漂浮在空中,人能夠騎著恐龍鳥,這些都是想象力在翱翔。但值得注意的是數字技術不是萬能藥。”
技術縱覽
數字虛擬攝影機技術
《阿凡達》是一部科幻電影,由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該片有2D、3D和IMAX-3D三種制式供觀眾選擇。影片的預算超過5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預算金額最高的電影。
對于《阿凡達》的制作主要依賴于卡梅隆提出的數字虛擬攝影機技術。姚睿解析了數字虛擬攝影技術的原理:“數字虛擬攝影機技術,它的意思是把人臉上以及人物身上打上動作捕捉點,貼上跟蹤點的人物在攝影機前表演,電腦將各個動作位點(包括各個關節)的運動信息捕捉好,制作出一個三維模型。像影片中納威人,都是找真人表演后制作出來的。”
Matt Painting
《阿凡達》中的虛擬星球則是使用了Matt Painting技術,俗稱數字繪景技術。姚睿說:“像影片中的全景,導演會到外景地采風,做一個視覺的參考,然后把這些人類的想象給超現實化,然后請數字繪景師運用相關的制作軟件畫出來。”運用Matt Painting畫出來的圖像要比3D制作更加逼真,人類的一些動作細節依靠Matt Painting可以準確地辨認出。
動作控制系統
《鐵甲鋼拳》是一部由夢工廠影業制作的科幻電影。該片圍繞未來世界的機器人拳擊比賽,講述了一個飽含動作、夢想與親情的勵志故事。
影片中機器人的場面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呢?姚睿說:“影片使用了兩套設備,一個是數字虛擬攝影機,另一個是動作控制機,動作控制機它是一套搖臂軌道系統。動作控制機是用來拍攝運動鏡頭的,首先你要精準的設定好第一個入點,隨之設定好運動過程中的各個位點,最后設定末位點。動作控制機可以依據設定的位點擬定出運動的軌跡,使初位點和末位點之間的位移不變。遇到復雜的場面調度,動作控制機就派上用場了,它可以保證每次運動擁有同樣的運動軌跡,同時每次對動作的捕捉都精準到位。”
如果是人手動控制,每次的拍攝勢必會存在微小的偏差,而動作控制機則可以保證兩次運動軌跡一模一樣。在影片當中,機器人的打斗場面就是由動作控制機拍攝完成的。至于人滿為患的拳擊場面則是后期觀眾場面同機器人的打斗場面合成的。
(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