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3-05-02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今年一季度7.7%的經濟增速,低于8%的市場預期,說明中國經濟在逐步告別速度情結之后正向適度增長的區間靠攏。
好在近兩年來,從最高決策層到普通民眾都已開始逐漸接受經濟增速可以低于8%這個所謂的“增長底線”,尤其是北京、上海這兩個當今中國最具符號意義的指標性城市率先將追求經濟增長質量放在施政第一位,在全國產生的示范效應正在逐步顯現。
不過,就全國而言,“GDP唯上”、“投資依賴癥”依然深深植根于絕大多數地方政府官員的增長理念中。正如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2013中國企業家成長與發展專題調查報告”所揭示的“地方政府急功近利”及與此相關的“與GDP掛鉤的政績考核制度不科學”,是妨礙中國經濟轉型的最主要的阻力。從今年一季度的有關經濟數據來看,投資依然是第一增長動力,20.9%的同比名義增長比上年全年加快0.3個百分點;而消費同比名義增長12.4%則較上年同期回落2.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創下較上年同期超過5%的下滑幅度。
今日中國經濟面臨的諸多困難,既是過往發展模式負效應的逐步表達,也是中國經濟邁向新發展周期之前的常態性存在。當務之急是要以理性的態度面對上述問題與困難。李克強總理日前再次強調,在中國經濟發展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必須遠近結合,在有效應對好短期問題、保持經濟合理增長速度的同時,更加注重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把力氣更多地放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上來,放到擴大就業和增加居民收入上來。出臺的每一項政策,既要對解決當前問題有針對性,更要為長遠發展“墊底子”,努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李克強總理的這番話,其內在的經濟政策含義是:各級各地政府必須承認中國經濟既有增長動力趨緩的事實,在促進經濟戰略轉型是第一要務的情況下,新一輪增長動力的釋放與挖掘,既有賴于在戰略轉型中以深層次改革釋放增長新紅利,更離不開基于新型發展理念的增長框架的確立與實施。
中國經濟在逐步告別人口紅利、國際產業轉移紅利之后,未來10年的增長動力將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對此,從政界、企業界到學術界,各方已達成了共識。而環視當今世界經濟規模排在世界前六位的經濟體,中國無疑是其中經濟制度最不完善和整體技術水平最為薄弱的國家,這就為經濟持續增長埋下了不利的種子。另一方面,在主要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越來越集中到對國際經濟秩序主導權以及重要產業控制力和財富符號爭奪的今天,簡單的GDP總量排名,并不能準確衡量一國經濟實力尤其是國際競爭力。譬如英國,去年的GDP為2.5萬億美元,只相當于中國的30%,若以規模來衡量,早已降為二流經濟國家,但僅憑借全球第二金融大國這一項,英國就值得中國追趕好多年,更不用說英國人的社會福利安排遠遠勝于中國了。
還要強調的是,在經濟可持續發展越來越依賴于資源和技術的今天,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是絕不能滿足于經濟規模的簡單擴大的,而應從稀缺性和壟斷性的角度正視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技術瓶頸與資源供給約束。很難想象,假如適應經濟轉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遲遲不能到來,則勞動生產率大約只有美國的1/12、單位GDP能耗卻是美國3倍的中國,要維持年均8%哪怕是7%的增長率所付出的代價會有多大?假如中國不能克服資源供應瓶頸,不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切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則一旦在資源獲取方面遇到難以克服的國際阻力時,經濟發展又將如何得以持續?
如今,在經濟增長動力的不確定性日漸顯現的情況下,惟有將經濟增長建立在內生性技術進步上,著眼于提高經濟增長的福利效應,并實現這種福利效應的全面有效覆蓋,則可持續增長才有可能獲得有源之水。
經濟增長從長期來看應是一種內生性的選擇,并且越來越依賴于知識的積累與技術的進步。凝聚隱含性知識的人力資本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性質,而且存在著投資(即資本的積累)刺激知識的積累,反過來,知識的積累又促進投資的良性循環。所以,對中國來說,既要通過深層次改革使得民間長期以來被壓抑的營商稟賦隨著政府政策空間的解放而大大釋放出來,進而成為中國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更要進一步加大對技術的投入,提高技術進步的產業化轉換能力;密切跟蹤全球技術變遷與分工發展趨勢,全面融入全球分工體系,并在參與全球分工過程中以原始創新技術求得中國經濟新一輪發展的技術原動力。至于在中國經濟轉型與發展中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福利效應,并實現這種福利效應的全面有效覆蓋,則是各級各地政府目前的頭等大事。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