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3-01-06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盡管雜技‘走出去’在中國演藝類文化產品出口中的比例已經超過了半壁江山,但仍存在出口模式單一、低價競爭等問題和困難。《江南Style》一周內拉動的GDP竟然超過了10億美元,這一現象給中國演藝和文化‘走出去’帶來了什么啟示?是要在過去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把產品做成喜聞樂見的、集娛樂性、思想性為一體的文化產品。”文化部外聯局副局長趙海生近日在公開場合表示。
近期,在上海發布了《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年度報告(2012)》(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我國2011年文化產品對外貿易額達到約14億美元,年復合增長逾20%,其中,中國國產網絡游戲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收入約4億美元,同比增長76%,超過了電影產業,成為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領頭羊(藝術品交易除外)。
報告顯示,今年全國對外文化貿易產品出口份額的比例,排在首位的是結合移動終端及信息社會發展的電子游戲,其次是動漫、工藝品和演藝產品。雖然中國的文化產品出口與日俱增,但是,我國的文化產品也存在諸多問題。誠如文化部副部長王仲偉在2012年全國文化系統對外貿易工作會上所說的那樣,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多處于產業鏈的低端,文化是近幾年才開始打的仗,對外的文化貿易需要不斷加力。
報告統計,2010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2974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國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僅為143.9億美元,不足貿易總額的1%,且輸出引進比高達1∶3,存在巨大的逆差。
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文化行業研究員沈哲彥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在產品研發和市場營銷方面的能力較為薄弱,絕大部分勞動力處在分包、生產等附加值較低的環節。國家與國家的競爭越來越重視軟實力的較量,而文化產業對一國軟實力的建設至關重要,我國文化產品存在巨大逆差不利于我國軟實力的提升。”
據2011年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等機構聯合發布的《文化軟實力藍皮書: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報告2010》顯示,我國文化產業在世界文化市場上的份額不足4%。
中商情報網文化產業研究員宋菲菲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中國文化產品在質量上存在良莠不齊的問題。以出版業為例,英譯本的中國文學作品數量增加,但質量卻有所下降。在對文學作品的甄選、翻譯及校對等方面都顯得粗糙,導致外國民眾很難通過這樣的產品,全面客觀地了解中國文化。
而另一方面是體制上的障礙,要打破國有體制的壟斷,應該適當的引進民間資金,放開市場,吸取國外先進技術,采用一種開放的政策,讓我們的體制慢慢適應國際上文化產業的運營規律、規則。發展文化產業與發展其他產業一樣,離不開政策與開發的環境。
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如何能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也成為國家相關部門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宋菲菲告訴記者,中國文化當前亟須彌補的不足之處主要有產品缺乏創新力、內容以及品牌競爭力。同時,在人才方面也十分緊缺。中國缺乏既懂得西方社會、又懂得文化事業的復合型人才,只有這樣的人才方能搞出像樣的文化產品,既輸出了中國文化的價值,也能賺回大量的利潤。
宋菲菲還建議,中國文化產品融入世界,不一定要迎合西方老百姓現成的文化價值,而是要給他們發展一種新的、健康并由吸引力的東西,需要研究文化產品的推廣如何更好地符合西方人的品位。
另外,中國文化比較高深,使得外國人在了解中國文化時產生了一定的障礙。所以現階段,中國的文化產業還要不斷加強對外宣傳。更好的“走出去”,還要學會包裝自己,要將中國文化的精華提煉出來,按照市場化運作方式,才能更好地滿足市場的需求。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