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2-09-25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應該如何吸引國際高端人才聚集?在近日舉行的2012中關村論壇年會平行論壇“吸引國際高端人才聚集的要素”分論壇上,來自國內外知名企業、投資機構、咨詢機構的代表圍繞“科技創新的最核心要素——人才”展開熱烈討論。
高端人才加速聚集
“近年來,在中央政府以及國家各部委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北京市舉全市之力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吸引國際、國內高端人才聚集,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宋豐景介紹,自北京市落實中央“千人計劃”、啟動實施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以來,先后引進了629名入選中央“千人計劃”人才、328名“海聚工程”人才,其中約80%的人才都落戶在中關村。
2010年北京市發布《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規劃了未來10年北京人才發展藍圖,之后又提出由中組部牽頭,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15個中央國家機關部委和北京市共同推動中關村加快人才特區建設,通過實行13項特殊的政策帶動人才體制機制創新,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通過對人才特區的建設,中關村高端人才聚焦度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明顯提升。根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中關村企業共申請專利8029件,同比增長40.1%;獲得專利授權5691件,同比增長44.5%。3年來首次實現申請量和授權量增長雙超40%。其中,“含金量”最高的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2344件,同比增長達到107.6%,授權量接近2010年全年數量,增速遠超全國和北京市。
“我們的目標就是努力將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人才的聚集地和科技創新的中心,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做出貢獻。”宋豐景表示,今后北京市人才工作還將進一步加大推進力度,認真落實人才特區的各項政策,加快完善有利于人才創新的體制機制,吸引和支持國際國內高端人才聚集北京,尤其是到中關村創新創業,著力促進科技研發和成果產業化。
順暢人才流動通道
美世人力資源咨詢公司合伙人麥克爾·派克用“人才庫”和“輸送管道”來解讀人才流動。他認為,如果具有強大的人才庫,加上通暢的輸送管道,就可以解決人才流動的問題,從而促成廣泛的人才流動,在不同的地點與崗位上讓高技術人才能夠自由流動。
“軟件服務業在中國軟件企業國際化的道路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雖然與國際企業的差距非常大,也碰到了很多挑戰,但是我覺得根本的制勝之道在于人才提升。”植根于中關村示范區的高新技術企業、文思創新公司執行副總裁吳建表示,2004年文思公司只有400名員工,如今已發展到1.5萬人。在此期間,文思從一個本土企業走向海外,其吸引國際人才加入更多依靠的是搭建了廣闊的人才發展平臺。文思現在已經形成一整套的流程,可以把本土人才派到海外從事短期、中期或長期的工作。另一方面,文思也在海外開展了多項并購,此舉成為文思吸引國際化人才加盟的有效方法。此外,他還強調要善于運用激勵手段。
建設創新型國家重要支柱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教授范悅安曾在中國進行過廣泛的調查,了解外資企業在中國運行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他發現,找到相應的人力資源成為外資企業關注的首要因素。人力資源的成本、對公司的忠誠度、新員工對于未來不切實際的預期成為外資企業在人力資源上遇到的最大挑戰。
中國歐美同學會副會長、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首先總結了中國人才驅動模式的八大轉型,分別為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從招商引資向招財引智轉型;從硬件建設向軟件建設轉型;從投資拉動型經濟向人才拉動型經濟轉型;從資源密集型到知識密集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從競技科技創新向社會和體制創新并重的發展模式轉型;從面向國內人才資源到面向國際國內兩種人才資源的轉型。
王輝耀認為,當前,國際人才驅動發展和競爭的趨勢越發明顯,各國紛紛放寬移民政策,吸引外來人才推動本地發展。中國要在2020年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中關村示范區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支柱,同時也是與世界各個創新中心的連接點與橋梁。北京產業的優化升級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服務業所占比例已經超過75%,中關村示范區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發展轉型可作為中國發展模式轉型的一個窗口。因此,他提出中關村創新人才驅動的十大建議:推出更多吸引創新人才的政策,試行更多普惠型政策;推動海鷗型人才在中關村和世界創新中心之間的流動,對這類人才應該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觀念,推動“啞鈴型”的流動,這將是未來中關村與世界其他地區建立技術、產業聯系的重要模式;發放中關村人才綠卡,放寬相關綠卡和簽證制度,吸引海外人才到中關村創業;以更包容的心態吸引全球人才到中關村創業;解放思想,建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國際化教育,進一步擴大中外合作辦學,創辦中關村創業大學,吸引10萬名外國留學生來中關村,爭取一半留在中關村工作;擴大中關村人才特區政策范圍,打破體制內外人才的流動,大批啟用國際化人才;繪制中關村國際人才需求地圖,出臺中關村“三一工程”,即今后3年在全球范圍內吸引1萬名海歸人才、1萬名外籍人才和1萬名海外華人及港澳臺人才來中關村創業;降低高層次人才個人所得稅,以此提高中關村企業在全球人才競爭中的能力;建立中關村海外人才獵頭機構,專門為北京市高層次國際人才引進工作服務;同時,還要建立中關村海外人才數據庫。
(來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