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2-09-25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在創新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國已經形成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創新集聚區,其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傳統的工業經濟不同,戰略性新興產業遵循新經濟規律,以企業的創業成長和創新發展為根本動力,快速成長的“瞪羚企業”群體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這是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近日發布的《中國瞪羚企業發展報告》提出的觀點。
在新經濟時期,我國“瞪羚企業”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其“神速跳躍”會對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何種影響?“瞪羚企業”進一步壯大希望獲得怎樣的土壤?高新區為培育“瞪羚企業”做了哪些努力?近日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相關人士。
主持人:
本報記者 郭濤
嘉 賓:
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 王德祿
寧波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 崔秀良
成都高新區新聞發言人、發展策劃局局長 湯繼強
恒泰艾普石油天然氣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謝桂生
北京泰寧科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 李程
中國創世界“瞪羚企業”之最
記者: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最近發布了《中國瞪羚企業發展報告》。王德祿所長,首先請你介紹一下中國“瞪羚企業”的總體發展情況。
王德祿: “瞪羚企業”一詞源自美國硅谷,是指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已跨越了“創業死亡谷”,進入快速成長階段的企業。其具有與瞪羚相似的特征——個頭不大,但跑得快(增長速度快)、跳得高(創新活躍)。這些企業增長速度可以達到十倍、百倍、千倍,還可以迅速實現上市,在資本市場上通過發行股票募集資本。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世界“瞪羚企業”最多的國家。例如,中國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有200多家,是除美國之外在納斯達克上市企業數量最多的國家。2008-2011年在納斯達克上的美國企業有109家,而中國企業達到145家,超過了美國企業。2008-2011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當年新增上市企業數量連續4年超過硅谷。
記者: 具體而言,“瞪羚企業”具有哪些特征?
王德祿: 一是成長速度快,憑借優勢實現井噴式、裂變式增長。“瞪羚企業”往往依靠自身的特色與優勢,超越一般游戲規則,獨樹一幟建立自己的“王國”,以超越常規的速度實現飛快成長。如根據德勤中國2011年發布的第七屆“德勤高科技、高成長中國50強”結果,晉身前5名的企業2011年平均增長率為7759%,所有入選企業的平均增長率為1186%。
二是創新能力強,研發原創性技術,采用全新的商業模式。一方面,“瞪羚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惟一的出路是靠創新尋找其在市場中的位置,并擁有領軍創新人才、保持高強度的研發投入。如中關村示范區2010年“瞪羚企業”名單中,康龍化成、碧水源、億覽在線等皆有中央“千人計劃”人才;樂金電子、保諾科技、康龍化成的研發投入強度分別達92.2%、75.3%和86.6%。另一方面,“瞪羚企業”往往通過獨特的商業模式改變行業境況、設定新的游戲規則、合并細分市場、整合顧客需求,進行價值創新。如凡客誠品自2007年成立以來,加速顛覆傳統商業模式,不開設線下門店,將生產物流全部外包以縮減成本,通過IT技術及互聯網串起上下游產業鏈,利用信息流指揮合作伙伴,并將庫存分散給合作伙伴,使自己的庫存量降到最低,構架出輕資產運營模式。2009年,凡客以3年29576.86%的銷售收入增長率排名當年“德勤高科技、高成長亞太區500強”第一位。
三是專業領域新,把握細分產業領域,從價值鏈高端切入。“瞪羚企業”往往通過產業細分及集中一點的戰略,在產業價值鏈分解及融合的過程中找到自身切入點,并獲取立身之地及競爭優勢。如奇虎360抓住了互聯網時代網民最關注的信息安全領域,采取云計算技術和免費服務模式在短時內積累了上億用戶。
四是發展潛力大,是掌握戰略制高點的“小巨人”或“隱形冠軍”。圍繞新興產業領域創業、從產業價值鏈高端切入、借助原創技術屏蔽競爭、采用全新的商業模式、擁有領軍人才、第一個“吃螃蟹”的先入為主效應、獨特的客戶資源、“燒錢”的資本優勢等,都是“瞪羚企業”的一般表征。這些表征往往就是“瞪羚企業”掌握產業發展或行業發展戰略制高點的主要依托,是“瞪羚企業”能夠成為行業“小巨人”或者“隱形冠軍”的根本原因,更是“瞪羚企業”向原有產業價值鏈及行業領先企業挑戰的重要“武器”。
“瞪羚企業”是區域競爭力的核心
記者:“瞪羚企業”在中國的分布有什么規律?
王德祿: “瞪羚企業”群體往往出現在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或者說只有活躍的創新創業才能夠孕育“瞪羚企業”群體。其增速遠大于骨干企業,擁有更大的發展潛力。所以,對于高新區而言,抓“瞪羚企業”就意味著抓增長,抓“瞪羚企業”就意味著抓新經濟的未來。
記者:各個高新區發展的基礎和優勢均不同,培育“瞪羚企業”也需要走特色化道路。王所長,你調研過很多高新區,就你觀察目前高新區發展“瞪羚企業”形成了哪些特色?
王德祿: 從我們對中國“瞪羚企業”發展情況的分析來看,北京、寧波、深圳、武漢等城市是“瞪羚企業”相對集中的地區,這些地區“瞪羚企業”的發展各有特色。
例如,中關村示范區遵循“高技術創業+全球鏈接”的“瞪羚企業”發展特色,自2008年以來,中關村企業總收入連續3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其中,計算機和軟件信息服務、生物醫藥、環保、新材料及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等產業均實現20%以上的增長,形成了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的態勢,構建了完善的生態產業集群,孕育出大量富有生機的“瞪羚企業”。截至2012年6月,中關村示范區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達到218家,其中境內139家、境外79家。境內上市公司中,主板市場51家、中小企業板市場31家、創業板市場57家。
此外,“依托民營經濟+鼓勵創業+扶持新興產業”是寧波發展“瞪羚企業”的特色;“創業孵化激活科教智力資源+放大優勢產業集群優勢”是武漢發展“瞪羚企業”的主要特色;以戰略轉型為統領,以聚合科教智力資源為著力點,統籌培育新興產業集群,促進企業競合發展,是深圳發展“瞪羚企業”的特色;“一流的產業集群+龐大的產業基礎”是蘇州發展“瞪羚企業”的特色;“強化產業組織能力+注重重點新興產業發展”是無錫發展“瞪羚企業”的特色;“加速向新經濟轉型+打造創業天堂”是杭州發展“瞪羚企業”的特色。
記者: “瞪羚企業”的聚集發展,顯然對地區經濟實力增強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湯局長,成都高新區作為西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高地,“瞪羚企業”的發展情況如何?
湯繼強: 在自然界中瞪羚是群居動物,而在我們的經濟社會中,“瞪羚企業”聚集的地區往往擁有較高的發展速度和持續創新能力。“瞪羚企業”個體的規模往往不大,但這樣的企業群在地區經濟中的“領頭羊”作用卻越來越明顯。
長期以來,成都高新區高度重視自主創新型企業的發展。這不僅體現在對個體企業的孵化、扶持,更重要的是構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科技服務體系,涵蓋載體、平臺、資金、技術、人才等各個方面。目前,成都高新區建成了總面積達114萬平方米的孵化器群體,形成了一批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領域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在融資方面,構建了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梯形融資”服務體系,打造了“一站式”投融資服務平臺,被科技部確定為國內領先的科技金融應用示范基地。在人才儲備方面,累計引進海歸博士超過500人,13人入選中央“千人計劃”,39人入選四川省“百人計劃”,常年保持在孵企業超過1700家。
記者: 2007年,寧波高新區成為國內第一家由省級高新區成功升級的國家高新區。崔主任,在你看來,“瞪羚企業”的發展對于寧波高新區的發展速度有怎樣的影響?
崔秀良: “瞪羚企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瞪羚企業”不僅是“區域個性”的晴雨表,還是區域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新興產業的興起、高新區的發展水平、區域新經濟的活力往往可以由“瞪羚企業”的多少來體現。寧波高新區將加快扶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作為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的重要任務,并將其視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寧波高新區著力加快投融資平臺建設,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鼓勵企業上市融資,涌現了圍海、均勝、韻升、東海藍帆等一批上市公司,并培育了太陽能、美諾華、伊士通、恒力液壓、寧變電力等一批科技型企業上市梯隊。
“瞪羚企業”需要什么土壤?
記者:北京泰寧科創雨水利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中關村“瞪羚計劃”首批重點培育企業之一。請李秘書簡要談談企業被評為“瞪羚企業”前后的發展情況和變化?
李程: 泰寧公司2003年4月在中關村昌平園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雨水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與創新,各項業務在不同時期填彌補了國內的空白。被評為“瞪羚企業”之后,企業的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在泰寧領導的帶領下,公司技術研發人員更加規范并重視積極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努力做到科研成果產品化,以泰寧虹吸式雨水斗、懸吊系統、滲排一體化技術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為基礎,在雨水綜合利用技術和同層排水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相關技術已申報專利40余項,獲授權專利32項。同時,憑借多年的技術積累和業務創新,泰寧已成為國內多項行業標準及行業規范的編制或起草者之一。
記者: 恒泰艾普公司2010年8月被評為中關村“瞪羚計劃重點培育”企業,被評為“瞪羚企業”后,恒泰艾普在研發與人才方面發生了什么變化?
謝桂生:自2005年創立以來,恒泰艾普已發展為擁有9個控股、參股子公司,2個海外分部的高科技企業,并于2011年年初在創業板成功上市。這些成績與公司被評為“瞪羚企業”獲得的激勵是分不開的,正是這種激勵讓公司的人才凝聚力更加強大,科研攻關能力也顯著提高。目前,公司有3人入選中央“千人計劃”專家,4人入選北京市“海聚工程”并被聘請為北京市政府特聘專家,1人入選青年“海聚工程”,1人被認定為2012年“中關村高端創新領軍人才”,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同時入選北京市領軍人才;公司還擁有“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和“北京市油氣藏勘探開發工程實驗室”。截至目前,公司研發人員達90人,從海外留學回國工作的人才16人,已形成了突出的研發人才優勢。2012年,公司研發投入2875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了153.25%。
記者: 企業的成長離不開發展環境的支撐,被評為“瞪羚企業”后,很多公司發生了諸多飛躍性改變。從企業的角度看,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成長需要怎樣的土壤?
謝桂生: 企業興則民族興,民族興則國民榮。我們作為“瞪羚企業”,在感謝政府給予各項指導的同時,也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支持。例如,我們希望政府在并購、收購的政策方面給予相關支持,包括給予創業企業高額的并購中介費用、加快相關審批手續以及對律師、審計、評估等中介費用給予一定比例支持等;對企業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進行專業性指導。此外,高新技術更多的是靠人才來產生效益,所以在人才引進方面,希望給予更多的支持,讓企業有更多的手段來吸引人才。
李程:近年來,由于企業發展對融資的需求較大,導致財務貸款壓力激增,中關村示范區出臺的貼息補息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企業貸款融資的負擔,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從我們自身的成長經驗來看,對于中關村示范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建議相關部門及相應政策應加大政府采購的推動力度,積極扶持本土企業發展。例如,我國是一個嚴重干旱缺水的國家,泰寧公司做為國內雨水綜合利用行業的領軍企業,正在積極建議把雨水設施作為城市、道路、橋梁等各種建設的一個標準。希望政府能大力加強新興雨水收集和綜合利用產業的推廣,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為首都經濟發展融入新商機。
記者: 湯局長,剛才兩家瞪羚企業都談到了自己的發展變化情況。對于“瞪羚企業”的生存環境,你怎么看?
湯繼強: 在自然界瞪羚是瀕危物種,它的死對頭是獵豹,它在喝水時也容易被鱷魚捕殺。在經商業生態系統中情形也有幾分類似,“瞪羚企業”的周圍潛伏著許多個頭比它們大、資源比它們豐富的“大鱷”。
那么,是不是抑制獵豹和鱷魚就能幫助瞪羚成長、使它們的隊伍發展壯大?答案恰恰相反。在非洲大草原上,瞪羚正是在躲避獵豹的追殺中練就了快速奔跑、連續跳躍、敏捷躲避的本領。可以說,是生存的危機感造就了瞪羚的速度和敏捷。
自然界的規律給我們的商業社會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所以我認為,打造和維護良好的商業生態環境才是對“瞪羚企業”最大的幫助,這離不開各界的齊心協力。
培育“瞪羚企業”需齊心協力
記者:王所長,從你的調研情況來看,高新區在培育發展“瞪羚企業”方面遇到了哪些問題?
王德祿: 第一,缺乏天使投資。由于很多地區天使投資人群體較小、投資供需信息不對稱、“傳幫帶”氛圍不突出,許多潛在的“瞪羚企業”難以獲得天使投資。
第二,政策創新不足。目前大部分政策資源、產業要素為缺乏創新動力的大企業所占據,而重視小企業、重視創業的舉措流于形式,尤其是尚未從技術生命周期的發展規律審視“瞪羚企業”的發展地位及作用。還有部分地區盡管推出了相關行動計劃,卻沿襲了傳統工業管理的老路,鼓勵擴大生產規模,而不重視刺激技術創新,“瞪羚企業”的培育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發展機制不暢。目前,部分區域已初步形成適合新經濟發展的創新環境,但在人才、資金、信息方面尚未構建健全的“瞪羚企業”發展機制,制約了“瞪羚企業“的快速成長。
第四,培育工作沒有與本地產業基礎相結合。“瞪羚企業”群體往往是出現在當地具有一定基礎的產業領域。目前,我國一些地區在培育“瞪羚企業”的時候還存在著領域選擇過于寬泛、資源支持較為分散的情況。
記者:就剛才王所長談到的一些問題來看,高新區發展“瞪羚企業”需要政、產、學、研、企齊心協力,才能取得更快的增長速度與更強的區域競爭力。崔主任,請你談談寧波高新區在協調各方資源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崔秀良: “瞪羚企業”的快速發展需要一個優化的成長環境和強大的資源支持。政策扶持是必須的,集成各類平臺資源也是必不可少的。近年來,寧波高新區根據科技型中小企業各個成長階段的不同特點,在科技、創業、產業、人才等方面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此外還努力搭建了寧波創新港、寧波投資廣場、寧波檢測認證服務平臺、寧波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寧波知識產權服務平臺等“一港四平臺”,為寧波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提供了強大的服務支撐。如寧波創新港由寧波市科技局和寧波高新區管委會聯合共建,主要為寧波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團體、創新聯盟、投融資機構提供成果發布、項目對接等各類活動的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寧波投資廣場通過“入駐、設點、掛牌”等方式,在寧波研發園集聚各類投融資及其服務機構,建成網絡化的投融資服務體系,實現“為資本找項目、為項目找資本”的功能。
記者: 湯局長,作為高新區“瞪羚企業”發展的見證者和實踐者,你對于當前園區培育“瞪羚企業”有什么建議?
湯繼強: 目前,國內多個地方都針對“瞪羚企業”推出培養或扶持計劃,這些計劃非常好。我想重點談一下目前“瞪羚企業”面臨的一個最大的難題——融資。王所長在調查結論中談到,“缺乏天使投資”是目前遇到的難題。我認同這個觀點,但我想強調,解決“瞪羚企業”的融資困境,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并非惟一出路。
以成都高新區為例,在長期的實踐中成都高新區探索出“梯形融資模式”。我認為,處于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擴張期和成熟期等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差別很大,因此應建立起一套“內源融資+政府扶持資金+風險投資+債券融資+股權融資+改制上市”的“梯形融資模式”。很顯然,在這種模式中,需要政府、銀行、風險投資等不同主體共同參與,更需要這些主體之間有效結合。而由于“瞪羚企業”往往專注于創新的領域,它們的新技術、新商業模式決定了企業的融資需求千差萬別,這就要求上述主體必須推出創新性的合作模式,為“瞪羚企業”量身定制創新的服務、扶持方式。
(來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