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2-08-16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在7月初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發表重要講話,動員全黨全社會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講話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表明了黨和國家抓好科技改革發展的堅定決心和堅強信心。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的召開,吹響了我國在新起點上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號角,是我國科技改革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一、深刻認識新時期科技創新承擔的重大歷史使命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科技工作。新中國成立之初,制定實施了十二年科技規劃,取得了“兩彈一星”等舉世矚目的成就。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著力推進科技改革發展,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把科技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頒布實施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大幅增加科技投入,推動科技實現跨越發展。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已居世界第一,國際科技論文總量世界第二,發明專利授權量世界第三。在許多領域我國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轉變,有些領域正向“領跑者”轉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科技大國,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奠定了堅實基礎。
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必須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一以貫之、長期堅持,推動科技實力、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實現新的重大跨越。當前,科技創新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實現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科技創新承擔了更加重要的歷史使命。在經濟建設中,科技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成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力量,在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和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社會發展中,科技創新成為提高民生福祉、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科技創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醫療健康和食品安全水平、提升防病防疫能力、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中堅力量。科技創新為提高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確保國家重大活動成功舉辦、支撐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國家安全中,自主創新成為提升國防安全能力,實現國家重要戰略目標的重要力量。可以說,科技創新的作用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突出,科技創新的使命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要。
二、抓住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戰略機遇
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相互結合,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交叉發展,為我們帶來了必須抓住和用好的重要機遇。當前,世界范圍內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產業變革正在蓬勃興起,與我國的轉型發展出現了歷史性交匯,為我國科技創新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歷史機遇。2008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更多地表現出結構性危機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失調,全球產業結構和經濟運行模式與知識技術密集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取向不相適應。同時,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金磚國家”近30億人口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改善,將給全球資源分配和利用帶來重大挑戰。只有通過信息網絡、節能環保等新科技的快速發展,對全球發展理念、經濟運行模式和生產生活方式進行革命性轉變,才能適應未來人類發展的需求。因此,各主要國家紛紛調整科技發展戰略,優化相應制度安排,大力發展知識技術密集的新興產業,搶抓科技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
我國依靠科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做到早見識、早部署、早行動。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伊始,中央就敏銳把握先機,果斷決策,把科技創新作為應對危機的措施之一,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新能源、電動汽車、信息產業等新興產業領域密集部署,以技術創新帶動產業發展,為我國經濟率先回升向好作出了重要貢獻,為世界各國作出了良好表率。但總體來看,我國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還不高,主要依靠加大資源要素投入驅動發展的模式還沒有根本改變,科技體制中對資源共享、研發管理、人才培養、開放合作等方面的制約因素依然存在,科技創新能力還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競爭的要求。
面對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新機遇新形勢,我們必須按照中央要求,“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轉變發展方式交匯的機遇,牢牢把握世界科技創新格局調整的機遇,牢牢把握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和市場不斷擴大的機遇”,切實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支撐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機遇稍縱即逝。我們要清醒地看到,一方面,我國面臨發達國家蓄勢占優和新興經濟體追趕比拼的雙重挑戰;另一方面,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條件,科技創新的巨大成就為科技體制改革打下了堅實基礎,歷次科技體制改革取得的重大進展,為新形勢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切實發揮好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真正把經濟發展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努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三、以改革創新精神落實好大會提出的各項任務
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意見》對新形勢下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務、新舉措和新要求。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努力取得突出成效。
一是著力解決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切實發揮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深入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突出戰略任務的系統性和集成性,完善組織實施機制,集中優勢力量打好攻堅戰,加快重點領域的跨越發展。深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加強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支持企業牽頭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構建面向企業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構建大中小企業、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機制。加大重大創新產品的應用示范,深入實施“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十城萬盞(半導體照明)”、“金太陽(太陽能光伏發電)”、“數控一代(數控化機械產品)”、“三網融合(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互聯網)”等應用示范工程,為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提供有力支撐。發揮國家高新區的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建設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繼續完善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體系和創新創業環境,聚集創新資源,培育創新型企業,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加強服務民生改善的科技工作,推動科技成果最大程度惠及人民需要。深入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公益性推廣、社會化創業、多元化服務“三位一體”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大力加強衛生健康、環境保護、抗災救災等民生領域科技工作,提升服務民生改善的科技能力。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與文化發展深度融合,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
二是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大幅提升科技長遠持續發展能力。緊緊圍繞國家發展戰略需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超前部署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實施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國家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等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努力引領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潮流和方向,維護國家重大戰略利益。建立穩定支持和競爭擇優相結合的支持機制,在加大財政對基礎研究投入的同時,鼓勵企業和社會增加對技術科學基礎研究的投入。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和平臺建設,加強科研儀器設備的自主研發。建立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和企業開放科研設施的合理運行機制。整合各類科技資源,推進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等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轉變支持方式,加快建立健全開放共享的運行服務管理模式。
三是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科技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完善統籌協調的科技宏觀決策體系,完善中央與地方、科技相關部門之間、科技部門與其他部門的溝通協調機制。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在戰略規劃、政策法規、標準規范和監督指導等方面職責,提高公共科技服務能力。進一步明確國家各類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的定位和支持重點,建立健全按重大任務配置科技資源的新機制,組織實施跨領域跨計劃的重點專項。建立健全科技項目決策、執行、評價相對分開、互相監督的運行機制,強化承擔單位法人責任,加強對科研項目經費管理的制度建設和監督服務。加強對各類科技計劃、基金、工程等專項經費管理使用的綜合績效評價,建立科技項目管理問責機制,依法公開問責情況,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建立科技報告制度,促進科研成果向全社會公開。按照分類評價的原則,開展科技項目實施績效的第三方評價和后評估工作。進一步改革完善國家科技獎勵制度,建立公開提名、科學評議、實踐檢驗、公信度高的科技獎勵機制。
四是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組織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依托國家重點創新項目、國家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國家高新區等創新創業平臺,深入實施“千人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杰出青年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推動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劃,著力培養造就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推進“973”計劃青年科學家專題試點工作,加大對35歲以下青年人才和創新團隊的支持力度。積極延攬和培育高素質人才。建立科技項目誠信檔案制度,完善監督機制,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
五是加大創新政策完善落實力度,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加大已有創新政策的落實力度,總結完善和推廣試點政策,研究制定新的配套政策。積極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已有的政策,總結完善和推廣非上市股份公司代辦股份轉讓,擴大高校和科研機構成果收益權處置權、股權激勵等試點政策。為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通過創業板、孵化器和風險投資等多種措施,重點幫扶中小科技型企業破解融資困難。
六是深化科技開放合作,提高科技創新的國際化水平。抓住全球創新資源加快流動和重組的重要機遇,進一步加大高水平人才和技術的引進力度,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支持企業和科研機構到海外建立研發機構,同時支持國外企業在中國建立研發機構。加大國家科技計劃開放合作力度,吸引全球優秀科技人才來華創新創業。
(來源: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