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2-07-03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國家高新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在20年的建設發展歷程中,率先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者的行列,探索了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在政策體系、體制機制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大膽改革,為科技人員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營造了良好環境,成為我國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一面旗幟,成為引領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先導。
以企業為主體創新管理體制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要讓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緊密融為一體,不斷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
20年來,為促進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國家高新區著眼于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突破原有體制和政策限制,建立了“小機構、大服務”的管理和服務體系,形成了有序而靈活的制度安排和組織保障。管理機構規模只相當于一般行政區的1/4-1/5,工作人員只有一般行政區的1/8-1/10,國家高新區所創造的“一站式”管理和“一條龍”服務等經驗已被許多行政窗口單位采用,推進了社會管理機構由指令型向服務型的轉變,帶動了所在城市的改革開放,為我國科技和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
成都高新區自成立以來始終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園區發展的巨大動力,成立之初率先在全國實現了四個“第一”,即第一個實行“一站式”管理、第一個建立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股份公司、第一個建立風險投資公司、第一個在內陸城市建立保稅倉庫,為成都高新區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2009年以來,成都高新區在政務服務改革中按照“一切為企業服務”的原則,在招商段、促建段、企業服務段“三段式”企業服務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三位一體”審批模式,在項目報建并聯審批上采取“矩陣式工作小組,前臺后臺無縫銜接,分階段推進并聯”工作模式以及在中西部地區率先構建“962000”民生呼叫服務中心等,緊扣產業需求、企業訴求,使成都高新區的政務服務環境更加優化。
“國家高新區采取‘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的管理體制,建立了‘一站式’管理和‘一條龍’服務的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國家高新區積極進行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制度、機制和政策試點,帶動了所在城市的改革開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副部長李志軍表示。
濟南高新區始終以促進企業發展為己任,大力營造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一是強化服務理念。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濟南高新區秉持“服務是第一投資環境”的理念,對待企業多扶持、少添亂,多講怎么辦、不講不能辦,切實把服務前移、觸角延伸,真正做到服務至上、企業至上。二是圍繞“態度好、質量高、效果佳”提升服務水平。
“與一般的政府部門相比,國家高新區管委會的辦事效率較高。現在,很多地方政府部門都開始提供‘一條龍’服務,把所有辦公服務集中在一個辦公大樓內,這其實是借鑒了國家高新區的管理經驗。此外,國家高新區提出的‘小政府、大社會’發展模式也是重要的管理體制創新。如今,‘小政府、大社會’的社會運行服務管理體制改革已在很多地方得到推廣。”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序國表示。
圍繞企業發展創新運行機制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關鍵要解決怎么改革的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實踐先行先試、如何進行轉型和跨越。國家高新區在把握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不斷變革和創新,為企業的轉型和跨越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改革依據。
先行先試是國家高新區踐行改革的突破點,在外部環境尚不完全具備的條件下,積極構建小氣候、營造小環境是國家高新區快速發展的重要經驗。國家高新區始終把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作為政策制定、改革創新的著力點,積極制定有利于創新型企業衍生、培育、成長和做強做大的政策。在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科技企業成長扶持和企業產權制度、財務制度、分配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信用體系制度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持續的改革、探索和創新,形成了促進企業成長發展的政策和制度體系。
2010年年底,國務院同意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展“1+6”系列先行先試政策試點,“1”即搭建中關村創新平臺,“6”是指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創新發展的6項改革政策,這進一步加大了中關村示范區體制機制創新和先行先試力度,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中關村示范區的管理服務水平。
為整合中央和地方資源,北京市會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部際協調小組成員單位組建了中關村創新平臺。中關村創新平臺下設8個具體辦事機構,共有19個國家部委和31個北京市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實現了央地聯動和部門協同,這在全國是一個突破和創新,初步形成了集中辦公、主動受理、聯合審批、“一條龍”服務的工作機制。
2011年7月,北京市與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科技部在中關村聯合開展發展現代服務業試點,加大對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資金支持,聯合支持現代服務業重大項目;大力培育信息服務業、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業、科技服務業、節能環保服務業等先進服務業態發展,探索發展新模式,創新體制機制,為全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積累經驗。
在現行管理體制下,桂林高新區在運行機制上也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創新。2011年,桂林高新區以產業發展為中心,突出“創新、創業”兩大主題,高效整合園區資源,成立13個工作組、組建6個辦公室、整合9個公司,創造性地提出了“1369”管理模式,即將園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分為13個工作組,分塊負責、分組管理、責任到人;對園區重點推進的工作分成6個辦公室負責指導;為了強力推進園區建設與城市建設,整合了9個公司,進行公司化、市場化運作,從而形成一套具有產業與社會工作雙重職能的獨特的管理模式,實現了精簡高效的管理目標。
提高認識優化企業創新環境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本質條件是要解決人的問題,提高管理者的思想認識。國家高新區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先行先試,充分解放思想,不斷進行積極探索,走出了一條開拓創新之路。“勇于探索、自主創新”成為國家高新區的發展理念。國家高新區的發展離不開一批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抱有執著信念、具有犧牲精神的人,正是這些人推動著國家高新區不斷創新前進。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深圳高新區、西安高新區、蘇州高新區、天津濱海高新區等,近幾年在科技部編制的國家高新區競爭力與發展綜合指標評定上始終位居前列,并日趨成為城市經濟、科技、社會及生態持續協調發展的主要依托,除客觀存在的區位與資源比較優勢外,更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在高新區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上,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及時進行了結構性戰略調整與系統性貫徹落實。
20年來,國家高新區進行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真正將高新區作為“科技特區”來辦,大膽地進行行政管理制度、勞動人事制度改革和激勵、約束機制的建立。按照市場經濟和國際慣例的要求,合理劃分政府、企業和社會職能,為高新區建立了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新型管理體制和市場化運行機制,賦予高新區管委會規劃、建設、土地、財政、工商、稅務、項目審批、勞動人事、進出口業務等省、市級經濟管理權限和部分行政管理職能,實行“封閉式管理,開放式運行”,有效地擺脫了舊體制、舊觀念的約束與羈絆,綜合設立機構,簡化辦事手續,精簡辦事人員,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20年的實踐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國家高新區;沒有國家高新區在行政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勞動人事制度等方面率先進行的改革和探索,就不可能誕生大批具有活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就不可能有中國今天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
進入新時期,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代表的國家高新區又擔當了“深化改革先行區”的重任,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建立健全促進自主創新的動力機制和激勵機制,探索創造產學研互動、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基礎與政府宏觀調控有機結合、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的新機制、新模式,搭建國家與地方創新合作的聯動平臺,促進資源整合和協同創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制度和政策體系,為全國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提供示范。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