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2-06-18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在談及社會結構的變遷時,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指出,舊結構有其慣性,而新結構不是現存的,需要有人發明、試驗,才能被眾人接受,進而完成社會變遷。在這新舊交替之際,是一個無所適從的時期,這時產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出辦法,制定模式,引導人們走出窠臼。
在當前中國的大轉型時代,是否也可以發現這樣一種敢為人先的引領經驗呢?
發展不再惟GDP已經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共識,但這種共識尚未成為普遍的行動,惟GDP思維仍在不自覺地主導著我們的發展觀。這時,我們看到了北京的突破,在行動上的突破。發展不再追求絕對的高速度,而是追求發展的質量,追求經濟、社會、環境與人的完滿和諧。在這種實際行動的追求中,產生了本報暫且為之命名的“北京經驗”。為此,本報陸續在醫改、住房、文化、交通、商業和環境等領域全面剖析北京經驗,以期為整個中國經濟的前途提供一份有分量的梳理和思考。
中關村成科技創新改革先鋒
2010年12月31日,“1+6”系列先行先試政策(以下簡稱“1+6”政策)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中關村示范區”)破繭。乘著“1+6”政策的東風,北京理工大學開創性地組建了學科性公司——北京理工雷科電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理工雷科”),也將理工雷科的上市計劃推入了快行道。
中關村示范區“1+6”政策對公司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正如理工雷科董事長戴斌所說,“教師想做成果轉化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而此前,由于體制機制、利益主體、思想觀念等諸多因素的制約,高校科技創新成果的落地轉化一直不能盡如人意:優秀的科研成果往往被鎖進保險箱而束之高閣。
如何讓中關村示范區肩負起提升我國自主創新科技能力的重要責任,擔負起引領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歷史重任?一場劃時代的戰役打響了。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中國第一個高科技園區的中關村示范區,成為了我國科技創新改革的“先鋒部隊”,是我國科教智力和人才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曾經有人戲言,全中國最聰明絕頂的腦袋都扎堆在中關村。繼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后,2010年12月31日,北京市會同中關村示范區部際協調小組成立了中關村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促進中心(以下簡稱“中關村創新平臺”),也就是“1+6”政策中的“1”。
中關村創新平臺下設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審批聯席會議辦公室、科技金融工作組、人才工作組、新技術新產品政府采購和應用推廣工作組、政策先行先試工作組、規劃建設工作組、中關村科學城工作組和現代服務業工作組8個辦事機構;共有19個國家部委相關司局和31個北京市相關部門派駐人員到平臺辦公。
與此同時,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股權激勵個人所得稅、中央單位股權激勵審批方案、科研項目經費管理體制、統一監管下的全國場外交易市場和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共6項新政策應聲落地。“1+6”政策體系的搭建,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發展中的里程碑。在這個政策體系的框架下,政府、高院、科研機構、央企、市屬國企、高科技企業、金融機構、社會組織等政產學研用領域的資源高效整合于一體,搭建了產學研合作、中央和地方合作、企業與政府及金融機構對接合作的平臺,讓各項先行先試政策能夠完美地落地執行。2011年,中關村示范區實現總收入1.96萬億元,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近24%。
股權激勵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趙弘認為,中關村示范區的發展不能簡單地理解成科技公司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它的深遠意義是開啟了中國的“知識經濟新時代”。
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則是“知識經濟”的具象體現之一,溯其源,高校為首。透過理工雷科這個中關村示范區獨有的時代產物,昭示出科研院所在“1+6”政策的導引下對創新成果轉化的信心和希冀。
兩年前,理工雷科成立時租用的經營場地位于理工科技大廈的三層,當時辦公場地的面積是370平方米。如今,370平方米的辦公室僅僅是理工雷科的一個部門,理工雷科的經營場地已占用了理工科技大層5個樓層、9個地方,總面積超過了3000平方米,成為北京理工大學科技園里占地面積最大的企業。理工雷科從注冊時的30人,發展到現在已擁有員工200多人。今年,員工數將突破300人。
員工數量和辦公面積的激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是背后的強大支撐。依托“1+6”政策,在股權激勵下,以北斗衛星導航和民用雷達及高性能信號處理產品為主項,去年理工雷科實現產值7000萬元,今年預計產值將達到1億-1.5億元。截至2011年底,理工雷科的注冊資金從2009年12月25日注冊成立時的100萬元變成了2000萬元,總資產達到3900多萬元,其中的無形資產達到了600萬元。
“1+6”政策的作用不僅如此,還改變了科學研究體系的構成元素。北京理工大學已經把理工雷科這樣的學科性公司視為一個學校科學研究的平臺。“采取技術創新與知識創新分線實施,以理工雷科為代表的學科性公司面向技術創新;學科組、實驗室面向知識創新。技術創新以外聘人員為主;知識創新以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為主。這打破了在科技成果的轉化過程中,由于校人員編制和科研資金使用的規定,既缺資金又缺人員的瓶頸。”戴斌告訴記者,北京理工大學已經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科研體系。
股權激勵的效能已漸次釋放。據統計,目前中關村示范區實施股權激勵的單位近500家。
政府股權投資引導戰略新興產業
如果說股權激勵擊碎了科技成果在轉化過程中對科研人員的桎梏,那么“1+6”政策中的政府股權投資則可以稱為是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助推劑。
2010年4月,中關村發展集團(以下簡稱“中發展”)成立,這為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搭建了強有力的服務平臺。按照北京市的整體部署,中發展其中一項重點工作就是受市政府委托,進行重大產業化項目股權投資;受托管理政府重大項目股權投資資金,通過股權投資和股權激勵相結合,支持重大產業化項目和成長性好的企業。而目前在全國范圍內,用政府投資來做股權投資和股權激勵的只有中關村示范區,堪稱創新之舉。
據了解,國有資本和高科技企業對接長期以來存在資產評估、對價、國有股權轉持等難以逾越的障礙。而這道溝壑,在中關村示范區“1+6”政策的框架體系下正在尋求破冰。通過科技金融創新,階段性融資、信用貸款、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質押貸款、并購貸款等創新業務在中關村示范區已先行先試;國有股權轉持可以協議轉讓,由北京市出具證明,可得到證監會認可……在中關村示范區,最大程度保持了政策的連續性,避免法律瑕疵的出現。為國有資本和高科技企業的對接搭建了一座創新之橋,成為在市場經濟模式下,政府導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路徑。
中發展的政府股權投資將北京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最具有產業優勢、最尖端的項目通過政府股權投資的方式進行投入,從而撬動社會資本。通過對這些項目的引導和支持,把產業做強、做大,實現首都戰略新興產業的優化和提升。
作為有技術偏好型的投資公司,中發展投資是著眼于這個企業、行業、產業對北京未來的貢獻和作用。中發展剛剛成立,即投資了10家物聯網企業。當時,物聯網僅是一個概念。而2011年,10家企業年收入平均增長幅度超過60%,凈利潤增長超過50%。“當時我們投資了10家物聯網的企業,許多人并不看好。但今天物聯網不僅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很多投資機構也愿意投資了。”中發展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中發展投資是按照產業鏈來劃分的。以物聯網為例,在產業鏈中的感、傳、智、用各個環節,中發展找到關鍵點和有影響力的企業進行投資,培育整個產業鏈,最終打造成北京的優勢產業。根據計劃,云計算、下一代移動通信、北斗導航都是中發展的投資重點。
據統計,2011年中發展代持的政府股權企業可供統計的46家企業中,去年總收入增長33.7%,凈利潤增長26.86%,所有者權益增長25.88%,平均負債率為45.82%。同時,企業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達到22.42%,整體表現出良好的成長性和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打破我國科技創新三大瓶頸
中關村示范區“1+6”政策讓科技創新沖破了層層壁壘。創新要素整合、創新的原動力、科技和資本的對接一直是制約中國創新的核心問題。而“1+6”政策,通過先行先試,破解了這三大難題,為中關村科技轉化為財富、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創造了一整套的制度保障。
“1+6”政策首先是加快了創新要素整合。
趙弘表示,創新要素的融合問題是由于我們國家之前長期計劃經濟造成條塊分割,使創新要素不能有效集成,一些企業本身不具備創新能力,而一些高校的創新過于“學院派”,脫離實際需求,潛在的創新能力沒有轉化成現實的創新能力。中關村示范區實施“1+6”政策,探索建立跨層級、跨部門的協同創新組織模式,使創新要素能夠集成起來,資本找到投資的渠道,創新獲得資本的支持,人才獲得創新的平臺,找到事業的寄托,形成創新的合力。
同時,在知識經濟時代,如何激發人才、高校院所等創新源頭的積極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1+6”政策,尤其是股權激勵政策,解決了創新原動力的問題。通過股權的形式,讓知識分子的創造和未來實現的價值預期結合起來,給知識分子一種長年受益的預期,通過把創新成果產業化,特別是把企業做大做強以后,如企業上市,知識分子可以把股權變現,為知識轉化為財富提供了制度保障。
“科技本身是無法轉化為財富的,它必須通過與資本的結合才能轉化為財富,科技與資本如何結合是個難題。如果科技不能和資本結合,科技就會束之高閣;資本不能和科技結合,錢只會游來游去,為虛擬經濟推波助瀾。”趙弘引用中國高新區協會理事長張景安的一句話描述出科技創新目前的尷尬:自主創新是寂寞的長跑。這就預示著誰能跑到最后,誰才是勝利者。
中關村示范區“1+6”政策實際上就是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形成促進科技和資本結合的臺階式的、連續的金融保障體系,來解決創業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資本保障問題。
通過“1+6”政策的實施,目前中關村示范區有500余家企業享受了稅收試點政策,910家企業的4868個項目通過企業研究開發項目鑒定;1235個重大項目納入科研經費管理改革試點;1364家企業遞交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申報材料,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282家。
掙脫束縛、一身輕松的中關村示范區,2012年全年總收入預計增長16%以上,實現總收入突破2萬億元大關,達到約2.28萬億元。
中關村成科技創新標桿
對話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趙弘
商報:中關村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對北京未來發展有何作用?
趙弘:作為北京市政府建設“科技北京”的重要一環,中關村示范區不但是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引領者,也是建設“科技北京”的保障。
北京最突出的優勢在于科技。尤其近年來中關村示范區的發展和一批重大成果的涌現,已經讓北京在科技發展方面走在全國的前列。中關村示范區已經成為全國自主創新的標桿,成為了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引擎。
商報: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中關村示范區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意義是什么?
趙弘:面對以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浪潮,中國能否與世界同步,乃至于在某些領域引領世界發展,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核心之一。如何改善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占據新興戰略性產業領域制高點,是國家未來發展戰略的重點。
新時期中關村示范區的發展已經和國家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國務院批復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用意很明顯,要將中關村打造為中國科技發展的引領者和面向世界的科技窗口。
頂層設計
資源整合是關鍵
作為我國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多位中央領導對中關村示范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指示。
胡錦濤主席指出,“中關村的發展,關鍵是要搭建平臺,把資源整合好”。溫家寶總理提出,“中關村要做好2010到2020年的發展規劃,明確目標、任務、重點”。習近平副主席、李克強副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分別到中關村視察或專門聽取匯報。李克強在視察時要求,各部門要全力支持中關村開展體制機制先行先試,創新發展取得新突破,在我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中發揮重要的示范和標兵作用,成為我國發展戰略的制高點。
在各級政府的引導下,中關村取得了世人矚目的驕人成績。去年,中關村示范區實現總收入1.96萬億元,同比增長23.2%;實現增加值3062億元,同比增長17.1%;今年一季度,總收入實現4067億元,總收入在歷年一季度中首度超過4000億元,同比增長23%,3月單月完成總收入1657億元,單月同比增長超過30%,實繳稅費完成257.8億元,同比增長11.5%,出口額實現45.2億美元,增長10%。
“1+6”政策措施、《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的深入實施,人才特區、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和“兩城兩帶”的加快建設、現代服務業試點等諸多重大舉措,為中關村示范區下一步發展創造了空前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面向世界、輻射全國、創新示范、引領未來。中關村示范區將服務于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設,力爭用十年時間,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技術產業基地,發揮好中關村在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探索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中的示范作用。
數說中關村
2011年,中關村示范區實現總收入 1.96 萬億元,同比增長 23.2% ;實現增加值 3062 億元,同比增長 17.1%,占北京市的19.1%,對北京市經濟增長貢獻率近 24%。
中關村每年發生的創業投資案例和投資金額均占全國的 1/3 左右;截至目前,上市公司總數達到 218 家, 57 家企業在境內創業板上市,初步形成了創業板中的“中關村板塊”。
中關村技術交易額達到全國的 1/3 以上,其中 80% 以上輸出到北京以外地區。
中關村示范區實施股權激勵的單位近500家; 500 余家企業享受了稅收試點政策; 1235 個重大項目納入科研經費管理改革試點;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 1282 家。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