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2-06-15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2009年,海淀被確定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這是繼1988年國家批復在此建設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1999年批復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以來,海淀第三次迎來為國家自主創新而先行先試的重大機遇。
3年過去了,核心區建設效果如何?通過先行先試,創新路徑是否已漸漸明晰?日前,區委書記隋振江在接受市級6大媒體訪談時,暢談了核心區的發展情況以及核心區的發展輻射給海淀方方面面的影響。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海淀這幾年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圍繞這一中心任務,區委區政府把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格局作為重要戰略,重點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拓展發展空間,二是完善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創新的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
完善配套政策:本月出臺“1+10”政策體系
本月,海淀將出臺“1+10”政策體系,即“1個若干意見、1個資金管理辦法、10個支持辦法”。該政策體系的總體思路是突出自主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這條主線;避免普惠式,突出重點;重視小微企業成長發展;政策、資金支持與針對性服務并重;在資金使用上采取補貼等無償補助資金和引導基金、股權投資等權益類資金并用;強化統一的預算安排、支持方向、申報平臺、審批權限、管理流程機制等。這一體系審議通過后,將向社會發布一個若干意見和第一批《海淀區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支持辦法》。第二批促進旅游產業和商業服務業發展支持辦法也將于本月底發布。即將出臺的“1+10”政策體系,資金聚焦度更明晰、政策支撐方向更明確,是對“1+6”政策的補充。
海淀自2011年開始,決定建設中關村人才特區。海淀特別制定了《海淀區推進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若干措施》,設立1億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建設首都創新人才發展大廈和中關村高端人才創業基地。目前已入駐50余戶高端創業企業,還吸引天使投資人辦公室入駐。我區今年計劃建設人才公租房4400套,幫助解決戶籍和子女就學問題,同時對杰出人才給予最高20萬元獎勵。
南優北拓:科技創新企業發展有保證
“南優北拓”是海淀未來發展的產業空間布局思路,在對南部城區進行空間布局優化的同時,大力拓展北部空間。如今,海淀正加快建設北部研發服務與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中部研發技術服務和高端要素聚集區,西北部高端休閑旅游區,南部高端商務和文化創意產業區等四大產業功能區,其中北部地區和中關村科學城建設納入全市“兩城兩帶”重點區域,正著力打造兩個萬億級產業聚集區。
2010年,海淀北部地區控制性規劃獲得批復,其226平方公里正式被納入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以“北清路—七北路”為軸線,北部將形成40平方公里的研發型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帶。華為、中國人壽、航天電子……一批知名大企業紛至沓來。截至目前,海淀北部已累計投資600億元,開工建設105個項目,竣工87個項目。從二季度到今年底,聯想總部等38個大企業大項目將開工建設。另外還有150多個大企業大項目正排隊等待落戶。
中關村科學城以首體南路、學院路、中關村大街、知春路為H形框架,面積大約75平方公里,是中關村核心區的核心,我區正積極推進中關村科學城建設。自2010年9月首批建設項目啟動實施以來,已簽約48個項目,其中在海淀的項目有40個,主要包括10個高校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1個央企中央研究院和29個特色產業園,共梳理產業化項目160項,總投資548億元。預計到2015年全部建成。屆時,中關村科學城建成面積將達到680多萬平方米,其中將有30%面積與社會共享,可為海淀區新增發展空間200多萬平方米。
文化與科技融合:1億元扶持文化創意產業
去年,我區文化創意產業已占到地區生產總值的28%。從2006年以來,文化創意產業收入保持年均17%的增長,去年實現收入3033億元,實現稅金162億元,從業人員達到40萬人,主要指標均占全市文創產業的40%以上。
目前,海淀正探索建立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專項工作機制,同時明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向,即鞏固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業占全區文化創意產業收入比重67%的主導地位,大力發展旅游休閑、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設計服務等四大優勢產業。我區還實施了區級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認定和管理辦法,已評定了7個集聚區,從2009年起,區政府每年拿出1億元專項資金,扶助文創企業。兩年多來,已經累計支持219個文創項目,支持資金1.9億元。
海淀已將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先行先試改革政策應用于文化創意產業。目前,已制定出較為完善的“1+8”政策體系,包括科技金融、人才引進等。預計到2015年,我區將建成3—5家年產值過百億元的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產業集聚區,培育超過10家規模百億元企業,形成10家以上國際知名品牌,集聚細分行業領域領軍人才100名。到2020年,海淀區將建設成為影響全球、領航全國的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智慧海淀:社會服務管理更便民
建設智慧海淀,就是通過建設區域基礎信息平臺,健全完善統一的標準規范和保障措施,初步實現城市運行狀態實時感知、信息資源融合共享、各領域服務智能貫通的智慧城市形態。
在海淀,區域科教智力資源密集,高新技術企業眾多,建設智慧城市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如:清華園街道依托清華大學科技創新優勢,共建社區綜合服務平臺,涵蓋業務包括餐飲、維修、票務的預訂以及信息咨詢等22類服務內容,涉及40多個服務點。清華園街道還推出了智能居民一卡通,通過采取“實名制、一卡通”模式,全面記錄居民的個人信息。此外,清華園街道為老人免費提供“一鍵通”呼叫終端、“一按靈”、GPS定位器等設備,依托社區為老服務平臺和93001呼叫中心,為社區老人提供多種助老服務。上地街道的依托物聯網實施精細化管理、甘家口街道開通官方微博等,都是我區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的一定體現。在此基礎上,我區建立了“一網一庫一平臺”綜合信息系統,所有居民的基本信息和服務需求就能一目了然,實現了社會服務管理無盲點的目標。
“3年來,經過全區上下的努力,核心區的自主創新能力在不斷提高,戰略性新型產業策源地引領作用在進一步增強,為國家科技創新也探索出了新經驗、新路徑。但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未來我們仍需做出大量的努力。”隋振江表示。
(來源:海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