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2-02-28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近日,昆明高新區傳來喜訊:因在土地集約利用方面表現突出,園區榮獲首屆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稱號,并獲國土資源部特批的“新增建設用地500畝指標”獎勵。
同獲殊榮的還有廈門火炬高新區等。近年來,國家高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確保了增長質量,實現了高效、集約式發展。據統計,國家高新區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工業增加值為7億元,在土地的節約和集約利用方面做出積極探索。
嚴格篩選項目入園 控制好源頭
對不符合國家規定的高污染、高能耗項目堅決實行一票否決制,禁止入園;反之,對占地少、用水少、能耗低、低污染、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則一路開綠燈——近年來,昆明高新區為實現土地的節約、集約使用,對入園項目做出了嚴格要求。
即使項目順利入園,昆明高新區仍然會對入園項目用地實行跟蹤管理,凡是被認定為閑置土地、未充分利用土地的項目,員區將采取要求限期開發、征收土地閑置費、收回土地使用權等辦法予以處置,嚴格執行工業項目用地控制指標,對新增建設用地項目嚴格審查,堅決核減超標用地。
經過20年的發展,包括昆明高新區在內的一批老牌國家高新區逐漸探索出一條集約發展的道路,實現了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這一成功經驗也在新升級的國家高新區中得到推廣。
泰州醫藥高新區是我國惟一的生物醫藥專業園區,2009年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后,吸引了大批醫藥企業和研發機構前來。面對這一情況,園區不再是“撿到籃里都是菜”,而且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產業鏈確定供地項目,在綜合評定項目總投資、產出、效益的基礎上,將項目科技含量、人才團隊情況作為項目用地評估的重要因素,由專家委員會對項目進行考評打分,做到“四定”,即規劃定方向、投資定面積、面積定產出、科研實力定優惠。
合理規劃 實現高產出
占地面積僅6萬平方米的阿里巴巴濱江總部大樓,每年納稅高達數億元;占地面積只有數十畝的華三通信,業績卻做到了國內通信設備制造領域的佼佼者……杭州高新區實現了每一寸土地的價值最大化。
近年來,杭州高新區在土地集約節約利用規劃的指導下,加快科技創新、轉型發展的步伐,強化產業集聚,實施高新產業園區建設。特別是在園區建設方面,實行政府主導,按照“統一規劃、團地開發、單體出讓”,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現有13個國家級產業基地的基礎上,杭州高新區規劃實施建設浙江物聯網產業核心區、中國互聯網經濟示范區和白馬湖生態創意城三個專業園區。通過引進科技含量高、投入強度大、產業帶動強、品牌效應好的項目和企業,杭州高新區形成新興優勢產業的集群集聚,進一步提高單位土地的投入和產出強度。中國互聯網經濟示范區以阿里巴巴為主體,吸引集聚了一批以網盛科技為代表的中小電子商務企業,去年互聯網產業實現增加值為50.89億元,占杭州市總量的66.2%。
與杭州高新區通過規劃產業布局提高土地產出不同,長沙高新區通過建設孵化器和標準廠房來減少不必要的土地建設浪費。“過去招商引資辦廠,無論規模大小,都要建非生產配套設施,如食堂、倒班宿舍等,不僅審批程序繁瑣,耽誤的時間也不少。”在長沙高新區國土分局局長佘輝看來,孵化器的出現,無疑在給園區緊張的用地需求“解渴”。企業可在孵化器租賃或購買標準廠房,不需要單獨建非生產的配套設施,不僅滿足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落戶生產的要求,也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目前,長沙高新區正在大力加強孵化器類性質的園區建設,如已建成的巨星創業基地占地25畝,聚集中小科技企業50余家,產值約3億元,平均每公頃土地產值高達1.8億元。在建的孵化器還有麓谷企業廣場、麓谷信息港等,麓谷國際工業園則啟動了續建工程。此外,長沙高新區還要求大中型入園企業盡可能地建多層廠房,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出效益。
創新模式 盤活有限資源
即使對入園項目嚴格把關,園區規劃也做到科學合理,相對于不斷涌現的項目,園區固定的面積總顯得捉襟見肘。如何在既有的面積上保持經濟穩定發展,對園區管理者提出了挑戰。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國家高新區,中關村示范區核心區海淀園在土地集約利用上做出了創新。為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海淀園近年來陸續遷出多家重點工業企業,為海淀新興綠色產業的構建騰出了環境容量和發展空間。
為了更加科學地規劃產業空間,《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海淀園)“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海淀園將按照“南優北拓”的思路,統籌推進土地的資源利用,優化和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將以中關村科學城為知識與技術創新功能承載區,以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為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功能承載區,“十二五”時期力爭新增產業發展空間1200萬平方米。
寸土寸金的不僅是中關村海淀園。位于我國中部的湘潭高新區同樣面臨園區土地存量有限,產業用地日趨緊張的難題。為了滿足企業的用地需求,湘潭高新區采取“盤活存量,優化增量”的做法,通過內部用地挖潛,增加產業用地:對少數多年建而不產,孵而不化,成長性差的企業進行清理;對圈地不用2年以上的閑置土地予以收回,重新配置給在1年內急需開工投產的項目;對部分項目的預留用地予以清理,收回近期沒有投資計劃的空閑土地,重新安排項目,讓土地利用發揮最大效益。近年來,湘潭高新區收回土地800多畝,并全部重新出讓。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