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1-12-23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對于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堅持文化傳承創新,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
全會強調,中國共產黨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這一重要論斷充分體現了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歷史銜接、相互貫通和內在結合,從而使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既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又充滿時代氣息,是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高度統一。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在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中,仍然是重要資源。繼承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于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先進文化是健康的科學的向上的,是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推動社會前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它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于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否擁有先進文化,是否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決定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的素質、能力和興衰。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先進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淵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中華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既要在文化傳承方面多做扎扎實實的工作,還要與時代主題相結合,始終立于時代文化大潮的前列。我們要創造既富有民族優良傳統又有鮮明時代特點,既立足中國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視國情現實又放眼未來的新文化。任何一種優秀文化傳統,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揚棄與更新,才能永葆青春與活力。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競爭。保持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同時實現文化的與時俱進和開拓創新,是關系民族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中華文明的內在發展動力,在于它的剛健有力,在于它的開放包容,在于它的變革創新。在這里,悠悠古韻與勃勃生機是有機結合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是內在統一的。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生命,兩者不可偏廢。對此,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
當然,在文化傳承創新方面我們也面臨許多問題與挑戰。比如從傳承方面看,具體措施還不夠到位,特別是在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如何看待儒學、國學、孔子的當代作用方面還值得思考,一些深層次的理論問題需要進一步厘清。從創新方面看,已經取得了不少成績,但還難以令人滿意,急需提升文化品位和文化境界,產生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
二、堅持文化傳承創新,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是一個民族走向全球化進程中的名片、身份證和識別碼,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靈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與發展,核心是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即使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也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現代化的創造性轉化,同時融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市場精神、法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譬如樹木,非歲歲有新芽茁長,則其枯槁可立待。譬如井然,非時時有新泉噴涌,則其干枯有時也。只有永遠保持創新的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內涵和活力。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過程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和中國實踐相結合,二是和中國文化相結合。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包括實踐詮釋,而且包括文化解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內容要在中國社會實踐和中國文化傳統兩個維度上展開,并由此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意義和文化意蘊。
馬克思主義如何和中國文化聯結,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和意義。只有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結合、融合、磨合、整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確立以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才能成為現實。儒家講的“行”、“躬行”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學說之間,傳統文化講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與馬克思主義強調的改造世界之間,中國哲學講的相反相成、物極必反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之間,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社會”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共產主義之間,都有某種契合和相通之處。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中所蘊涵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與發展,并為人們選擇和接受的思想文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基因。
比如“實事求是”,我們都說“實事求是”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根本點、出發點,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精髓。而“實事求是”正是借用了中國的古語,即東漢班固著《漢書·河間獻王傳》,描寫漢景帝劉啟的兒子劉德治學嚴謹,謂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給予新解,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01頁)
這里就有必要探討一下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問題。在講新民主主義文化時,我們總是說新民主主義的內容,民族的形式。在講社會主義文化時,我們又說社會主義的內容,民族的形式,這成了闡述文化的內容和形式的固定套路。其實,形式與內容是不能分成兩截的,民族性存在于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之中。也就是說,民族性是形式,又不僅僅是形式。它不僅體現在形式中,也體現在內容中。而且只有不僅體現在形式中,同時也體現在內容中的民族性,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因此,僅僅把民族性作為形式,是遠遠不夠的。據此,我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需要民族性的形式,也需要民族性的內容,需要內在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鏈接。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不僅在于它的兼容性和柔韌度,而且在于它的開放性和現代性,從科學發展觀強調的“以人為本”,到構建和諧社會體現的“以和為貴”,都滲透著中國文化傳統的思想精華,彰顯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內涵。
總之,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堅持文化傳承創新,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必須做到以下幾個堅持: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必須抓住和利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良好文化條件。
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個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讓全體人民共享文化改革與發展成果。人民群眾是文化發展的主體,也是文化消費的主體。文化的發展繁榮不僅要體現在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氛圍,文化發展出人才出精品,而且歸根結底要體現在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數量增加,質量提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人民群眾呈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形象。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要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必須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推進文化觀念創新,文化內容創新,文化業態創新,文化體制創新,不斷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