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1-08-01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中關村人才特區
打通引才管道
中關村管委會與教育部、科技部、國務院僑辦、外國專家局等有關部門建立了信息溝通機制,并加強與駐海外使領館的溝通聯系,發現和篩選一批優秀留學人員團隊和項目。目前已建立中關村外國專家工作平臺,吸引并推薦外國專家到中關村企業發揮作用。
建立海外聯絡處
中關村已在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等主要發達國家建立了7個海外聯絡處,面向海外人才開展宣傳、聯絡與服務工作。中關村海外聯絡處承擔著不斷舉薦優秀海外人才(團隊)到中關村考察、落地,并實現創新創業的任務。
孵化園落地
中關村有大學科技園、孵化器、留學人員創業園等102家,留學人員創業園29家,總孵化面積60多萬平方米。這些園區為“海歸”提供了創業的空間載體。同時,這些園區也為初創企業提供財務代理、法律咨詢、投融資、擔保貸款、創業輔導和創業培訓等多方面服務。并探索“孵化+創投”的運營模式,直接為在孵企業投資或向投資機構推薦、引入創業投資。
投融資對接
中關村建立定期溝通工作機制,針對風險投資機構重點關注的高層次人才,安排專人進行工作對接,集成落實各級各類政策措施,吸引高端人才落戶中關村,并通過股權投資、資金投入等方式給予支持。鼓勵天使投資等各類創業投資機構積極推薦優秀人才,收到良好效果。
人才專享政策
為了進一步服務“海歸”,北京市出臺了《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在擔任領導職務、承擔科技重大項目、申請科技扶持資金、參與國家標準制訂、參加院士評選、申報政府獎勵等方面,為“海歸”人才提供良好條件。并建立了海外高層次人才的檔案制度,制定日常聯系服務辦法,建立跟蹤服務和溝通反饋機制。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困難。
扶持重點產業
中關村正在加快南北高端產業聚集區的發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鼓勵海外高層次人才領軍產業技術聯盟建設,創制技術標準、攻關共性關鍵技術,搶占產業價值鏈條的高端。北京市設立“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金”,以政府直接投資、出資入股、人才獎勵等方式,吸納社會資金投入,支持高層次人才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深入實施“十百千工程”,按照“一企一策”的扶持辦法,加速培育一批上規模、能帶動新興產業發展的企業。
搭建科研平臺
目前,中關村已經建立健全以股權投資為核心,投保貸聯動、分階段連續支持的新機制,形成政府資金與社會資金、股權融資與債權融資、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有機結合的科技金融合作體系。建立創業企業改制、代辦股份轉讓、在境內外上市的扶持體系。
伴隨著“中關村人才特區動員大會”的召開,一條從中關村開始、漸次延伸到全世界人才最為密集的6個區域的全球攬才路線圖已經鋪開。這條攬才路線最大的亮點是為人才打造了一個“全流程服務平臺”,從聯絡人才、引進人才,到創辦企業、產學研用、乃至企業上市……
記者從中關村管委會人才處了解到的最新消息,目前人才處正在籌備一期最大規模的“海歸考察團”,時間定在今年9月底。該活動將聯合北京市委組織部、北京市海外學人中心、北京市科協、歐美同學會等6個部門。如果一切順利,屆時將有望組成一支近500人的海歸考察隊伍。他們將深入中關村企業、近距離感受中關村創新創業氛圍、了解中關村人才特區引才落地的新政策。
其實,“海歸考察團”在中關村并不是陌生的事物。早在十年前,李彥宏、鄧中翰就是中關村海歸考察團中的一員。目前,中關村已經累計舉辦了150批“海歸考察團”,僅美國就有5000多人才參加。
“海歸考察團”招來洋博士
“我的創業項目是為了解決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問題,偏遠山區的學生也能有自己的英語老師。借助互聯網,每位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都有適合自己的英語老師,不同的是,這個老師是仿真虛擬的機器人。”談起自己的創業項目,馬列偉興奮不已。
現年47歲的馬列偉算是老“海歸”了,1987年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專業本科畢業后就到了美國,并在美國華盛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曾在與歐洲貝爾實驗室齊名的西門子中央研究院進行電子仿真領域的研究。他說讓他下定決心在北京創業,還要提到去年參加了一場“2010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動。
該活動由北京市委組織部、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市海外學人中心聯合主辦。活動中,馬列偉感受到了北京未來發展的潛力,他回憶起當時考察的經歷,“我們在中關村參觀了一些回國‘海歸’創辦的企業,北京市許多領導出席,并對疑問給予了解答。我乘坐的車上有30來人,其中有一些人在接觸中能感覺到他們很有水平,科技能力很強。更多的人看起來都是中青年,30多歲,熱情很高”。
考察結束后,馬列偉意識到,目前回國創業正是大好時機:一方面北京有很多支持人才的政策;另一方面中國市場充滿機遇。“在美國你會發現,每個行業就那么三四家大公司,中國則像是群雄逐鹿的時代,充滿機會。”他說。
最終馬列偉在中關村上地創辦了北京凌聲芯語音科技有限公司,短短一年多時間,他的產品已經囊括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學生英語學習內容,并已和國內幾家最大的教育出版社簽訂了合作協議,通過與出版社的圖書捆綁銷售,他的產品幾乎覆蓋了大部分省市。
牽線“海歸”編織全球攬才網絡
記者獲得了一份來自北京市海外學人中心的統計,去年的“2010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動,來訪的海外學人共有95位,其中博士有65位,占到了68.42%,35歲以上占到85.26%。這說明“海歸”對于回國發展有很濃厚的興趣。用人單位共接待咨詢人數80人次,有初步合作意向的28人;風險投資公司接受咨詢人數115人次,有初步合作意向的14人,留學人員創業園接受咨詢人數116人次,有初步合作意向的42人次。
這樣的故事和考察團時時都在中關村上演。
多項政策助推攬才工程
早在十年前,中關村就開始有計劃地組織海外高端人才回到北京考察創業、考察市場、考察政策。
一方面,中關村在國外成立了聯絡處;另一方面,國內建設人才處,構建海歸人才服務體系。中關村管委會原副主任夏穎琦告訴記者,從2001年1月至今,中關村已累計接待“海外學人中關村訪問團”約150批次。僅美國的海外聯絡處,這些年就為中關村招來5000名海歸考察。
目前,硅谷、華盛頓、倫敦、多倫多、東京和慕尼黑,都設有中關村的海外聯絡處,任何人才有歸國創業就業的想法,都可以第一時間、第一途徑前去咨詢。
截至目前,中關村共有1.2萬名海歸人才創辦了超過5000家高新技術企業,分別是十年前的20倍和12倍。中關村留學人員創業服務體系累計接待來訪的海歸人才超5萬人次。
為什么中關村在人才聚集上能夠取得如此顯著的成績?這得益于中關村一直探索打造的攬才工程,除了組織海外學人來北京考察外,還有諸如留學人員創業企業小額擔保貸款“綠色通道”、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聚集工程實施細則 、中關村留學人員精品項目推介會“三三會”等多政策、多手段服務海外人才創新創業的機制體制。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