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20-06-12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應用促進了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成熟,隨之而來的網絡安全威脅和風險日益突出。面對數字經濟發展面臨的安全挑戰,要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則,以發展促安全、以安全保發展,堅持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協同保護、促進網絡安全創新體系建設、完善數據治理體系、持續提升網絡安全防護能力,著力夯實網絡安全產業發展、切實筑牢網絡安全防線,為推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安全保障。
一、數字經濟全面提速
當前,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應用,各種新興業態快速興起,成為驅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美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紛紛通過制定相關戰略政策搶占數字經濟發展制高點。例如,美國先后出臺《聯邦大數據研發戰略計劃》、“智能制造振興計劃”、“國家制造創新網絡計劃”、《先進制造美國領導力戰略》等,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先進制造業的融合發展。日本以支持科學技術創新為重點,出臺e-Japan、u-Japan、i-Japan、綜合創新戰略等政策措施,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與工業制造融合發展。歐盟發布《歐盟數據戰略》,提出未來五年數字經濟發展的政策舉措和投資方向,推進數據向公眾和企業開放。德國以數字化轉型為重點,出臺《數字議程(2014-2017)》、《數字化戰略2025》等,堅持踐行“工業4.0”,以企業智能化創新發展強化德國制造業的全球領先地位。我國高度重視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數字中國的戰略構想,全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202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疫情以來,為發揮數字經濟的帶動引領作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重要舉措,全面布局5G網絡建設、應用推廣、技術發展和安全保障工作,更加重視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創新和場景應用,更加重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服務決策、提高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作用。疫情以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效能和引領作用更加凸顯,直播帶貨、宅經濟、無接觸服務等新型消費模式快速發展,線上會議、線上辦公成為新時尚。也必須注意到,網絡空間領域攻擊事件頻發,安全隱患更為突出,數據安全形勢更為嚴峻,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并加以防范。
二、數字經濟發展面臨的五大安全挑戰
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帶動下,網絡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性、數據跨域流動、以及系統之間的共享交互更加頻繁,網絡安全威脅和風險也日益突出,數字經濟發展面臨五大安全挑戰,應引起高度重視。
(一)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的安全挑戰。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運行事關國家安全、經濟運行以及社會穩定,已逐步成為敵對勢力發動攻擊的首選目標。一方面,隨著網絡信息系統向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發展演化,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威脅形態更為復雜,傳統的基于邊界防護、統一安全策略等安全理念和措施受到挑戰。另一方面,網絡信息系統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加大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系統的結構復雜性和數據復雜性,很多公共機構的數據和業務整合與集中的同時,也成為不法機構和不法分子覬覦的攻擊目標。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發布的《2019年我國互聯網網絡安全態勢綜述》顯示2019年我國信息系統頻繁遭到DDoS攻擊。這對重點業務連續性和數據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數據的加密存儲、細粒度審計和細粒度訪問控制等措施要進一步加強。
(二)工業互聯網快速推進的安全挑戰。工業互聯網是智能制造發展的基礎,也是新基建的重要領域,為工業智能提供新支撐、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伴隨工業系統物聯網的快速部署,機器、產品和數據實現了互聯互通,設備運行、車間配送、企業生產、上下游產業鏈對接等實現了網絡互聯和實時信息交互,同時,對信息的可靠性、數據的真實性、設備的可認證性等提出更高要求。一是很多工業系統涉及國家戰略資源、生產安全等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當前,工業互聯網領域風險評估、安全防護的技術儲備相對不足,工業互聯網安全防護相對薄弱。二是工業領域對業務連續性有較強的要求,一旦遭受攻擊需承擔較大經濟損失。2018年12月,美國第三大報紙出版商——論壇報業集團旗下一大型印刷廠遭受勒索病毒攻擊,致使《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印刷和發行被迫延遲。
(三)5G新技術新應用的安全挑戰。5G作為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高性能、低延時、大容量的特性保證其能夠與工業各環節融合,為工業企業提供產線柔性化、生產智能化的工具,可有效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實現工業、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一是5G應用場景復雜多樣,需支持多場景人與人、人與設備、設備和設備間的認證和數據安全傳輸需求,增加了安全策略的復雜性。二是車聯網、智慧醫療等高可靠性、時間敏感業務,較其他領域對安全性能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強的身份認證、端到端加密和數據完整性保護保護措施。三是針對5G的高速率、超大帶寬的特點,需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加密算法支持和隱私保護策略。
(四)數據深度應用的安全挑戰。隨著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車聯網、物聯網等領域數據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擴大,數據采集標準化、數據集聚規模化和數據應用融合化程度不斷加深,對數據和個人信息保護隱患也越來越大。根據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數據,2019年的十大數據泄露事件中,共有1.37億條數據被泄露,其中,涉及6個醫療機構,2個政府機構,1家金融機構和1個教育機構。一方面,很多領域數據的有序開放程度還不高,制約了數據創新應用的步伐;另一方面,數據的戰略性價值在成為各方共識的同時,也成為不法機構逐利目標,數據濫用、數據黑市交易等非法行為會擾亂數據治理秩序。這都需要進一步健全法律法規,加大對數據非法濫用等行為的打擊力度,規范數據要素市場秩序。
(五)關鍵核心技術博弈的安全挑戰。信息產業是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其關鍵核心技術更是國之重器。當前,我國信息產業核心基礎能力不強,“缺芯少魂”之痛成為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障礙。特別是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半導體、網絡安全等領域的技術突破,成為國際科技創新競爭的焦點,亟待在這些核心領域技術上實現創新突破。
三、相關措施
(一)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協同防護。隨著以5G基建、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的推進,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也將以更大的功能承載與更廣的應用范疇助推數字經濟發展。一是要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建立網絡安全的多源感知系統,加強對政府部門、關鍵行業以及重點領域的動態感知,對重大風險提前識別、預先施策。二是要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網絡安全保障評價。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安全的建設、運行、態勢進行整體評價,尤其是加強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聯動協同,以評估促改進、以評估促保障。三是客觀評估保障能力,形成動態反饋機制,為協同保護提供決策支撐。
(二)促進網絡安全創新體系建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興領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堅持以創新驅動為指引,切實加強網絡安全創新體系建設。一是要在核心關鍵領域實現技術突破。積極適應當前全球信息技術從單品競爭到生態系統競爭的趨勢,以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為突破口,逐步建立我國在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領域協同發展的生態體系,尤其是增強對核心供應鏈的保障能力。二是加強網絡安全技術的研發應用。完善技術手段規避網絡風險,加強重要領域密碼應用的新技術研發,以匿名、加密等技術途徑,著力提高信息系統的網絡安全技術防護能力。三是加強網絡安全人才體系建設。加大對網絡安全領域科學家、領軍人才與創新團隊的培養發現,為網絡強國戰略的實施、維護國家網絡安全提供人才支持。四是提升全民網絡安全意識。多措并舉加強宣傳引導,加強對網絡安全法多維度、多層次的普及力度,提升公眾對App應用、移動支付、個人隱私等方面的安全保護意識,筑牢網絡安全防線。
(三)完善數據治理體系。隨著數據規模的急劇上升,數據濫用亂象頻發,數據治理實在必行。一是加快推進數據保護法律法規出臺。推進數據保護、個人信息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明確數據的個人數據重要保護范圍,建立覆蓋數據采集、發布、交易、處理、銷毀等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護機制。二是推進數據治理的統籌規劃。立足區域特色、產業定位、功能場景等對數據資源建立分層分類的治理準則,為數據資源提供方、數據資源使用方、數據資產監管方等多方主體搭建對接平臺,形成體系化的數據治理格局。三是著重加強數據資產的安全保障。立足國情社情、行業定位,健全數據安全標準體系,加強對數據資產管理平臺關鍵技術的研究應用,降低數據安全風險。
(四)持續提升網絡安全防護能力。網絡安全的本質在攻防兩端能力的較量。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萬物互聯的網絡空間也承載著更大的網絡安全防護需求。一是健全網絡安全信息共享機制。明確政府主管部門、科研機構、運營單位、設備廠商、安全企業等各方職責與義務,加強對關鍵領域的態勢感知與通報預警,以共享研判風險、以共享協同感知、以共享強化預警。二是構建網絡安全的聯動防御機制。建立以信息共享聯動、系統協同聯動、部門跨域聯動相結合的聯動防御機制,充分結合機器學習、區塊鏈等智能化技術,形成全面分析風險、及時獲取威脅、協同研判處置的防御策略,提升網絡安全聯動防御的效率。三是建立動態化的網絡安全攻防應急演練機制。搭建場景化的攻防模擬平臺,強化網絡安全預警和應急預案的部署,持續提升防護能力,積極應對復雜網絡環境下的網絡攻擊。
(作者:呂欣 國家信息中心辦公室副主任、研究員,李陽 國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副處長、高級工程師。原文發表在《中國信息安全》)
(來源:國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