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4-04-11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近日,材料科學國際學術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蔡林濤課題組高篤陽、張鵬飛等研究組成員的最新成果:Highly Bright and Compact Alloyed Quantum Rods with Near Infrared Emitting: a Potential Multifunctional Nanoplatform for Multimodal Imaging In Vivo。
隨著多模態成像技術的發展,迫切需要開發與多模態成像系統相應的新型多模態造影劑,即只需一次注射一種造影劑,便可實現兩種或多種成像功能。目前磁共振成像(MRI)采用非侵入性監測方式深入組織,可提供解剖的細節和高質量的軟組織的三維圖像,但是其靈敏度相比放射性或光學方法而言較低;近紅外熒光成像(NIR)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和實時成像的能力,但是受其檢測深度限制,僅僅應用到表面或近表面。由于MRI和NIR之間具有高度互補的特點,將磁共振和光學成像功能整合到單一的納米粒子中能夠有效地克服二者各自的缺點,實現優勢互補。
蔡林濤課題組長期致力于多模態納米探針及診療一體化納米技術的研究,特別是在近紅外量子點合成、修飾及活體成像方面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工作。在前期近紅外量子點合成及修飾的工作基礎上(Nanoscale, 2011,3, 4724-4732),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摻雜量子棒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方法,得到的量子棒發射波長覆蓋近紅外波段(650–870nm),具有較高的量子產率(~80%)。結合前期用于量子點表面修飾的多配位聚合物(J. Am. Chem. Soc., 2012, 134 (20), pp 8388–8391),通過其表面豐富的功能基團,發展了一種多模態納米探針構建的通用方法,在活體水平實現了淋巴結的雙模態成像,為進一步開展腫瘤等重大疾病的精確診斷以及病毒活體多模態成像奠定了良好基礎。
以上研究和前期該團隊在納米探針和癌癥診斷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均由深圳先進院獨立完成。該研究先后得到國家納米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百人計劃”擇優、廣東省創新團隊等項目資助。
(來源: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