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14-03-21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創新是企業的靈魂,特別是半導體企業,自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之日起,就與創新結下了不解之緣。近年來,隨著國家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半導體產業已逐漸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然而,僅僅依靠政府的扶持是不夠,也是不恰當的。從國內外經驗看,市場需求才是企業發展的真正動力。因此,必須引導市場形成對自主創新成果的“需求”,形成市場上供需之間的良性循環,才能更好地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跨越式發展。
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中國半導體領域的創新正逐步進入“深水區”。進入2014年短短幾個月,國內半導體企業在代工制造、通信芯片、安全芯片等諸多領域取得了一批創新成果:中芯國際28nm工藝正式量產,并與長電科技合資建立國內首條完整的12英寸凸塊加工(Bumping)合資公司,長期布局3DIC、28納米技術;中興28納米LTE芯片WiseFone 7510通過中國移動測試;華虹設計研發的雙界面金融IC卡芯片,通過國際信息技術安全評估共同準則評估保證級4增強級認證(CC EAL4+)……顯示出我國半導體產業創新成果的良好發展態勢。
對此,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鄧中翰表示,這些年來國家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供給”方面,制定了很多政策,包括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吸引海外歸國人才等等,有效提升了我國的研發及產業化能力,在很多領域實現了“零”的突破,部分技術和產品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大為縮短,并涌現出了一批在國際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干企業。
矽力杰半導體董事長陳偉也指出,LED照明、4G設備和終端、液晶屏國產化等領域的發展,對半導體行業形成了較大拉動作用。中國本土半導體企業的創新營造了良好的氛圍與成長空間。
隨著市場成長而變得更強,依靠自主創新技術在市場上獲得成功的中國企業也越來越多。
市場需求是企業創新真正動力
新一屆政府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極為支持,繼北京出臺300億元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后,上海、江蘇、深圳可能都將在全國“兩會”后出臺百億元產業基金,由政府牽頭,吸納社會資本,初步預測,至少有千億元規模投資提振集成電路產業。這使我們相信,集成電路產業很可能成為中國下一個在全球崛起的產業。但是要想做大做強半導體產業,資金只是動力之一,核心關鍵仍要依賴技術與產品的創新。而要推動企業提升自主創新的“供給”能力,則要引導市場形成對自主創新成果的“需求”。
鄧中翰表示,黨的十八大再次強調“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2012年國家也頒發了《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要求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從國內外經驗看,建立技術創新體系除了政府推動企業提升自主創新“供給”能力之外,還要引導市場形成對自主創新成果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跨越式發展。
杭州國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經理張明表示,只有走入市場的IC產品才能體現出價值。政府重視對IC設計的支持,但政府項目偏重于立項審核,而對于體現IC產品價值的市場推廣過程關注不夠,建議政府設立“IC設計產業化后補助專項”,對于進入產品推廣階段的自主設計IC產品,依據銷售數量或銷售額進行“后補助”,做到既重視立項,更重視產出,促進IC設計業的發展壯大。
用市場的力量推動創新
我國在通過“需求”引導產業發展方面還有很大潛力可以挖掘,特別是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場,完全可以通過制定有效政策措施,進一步鼓勵產業界和用戶積極采用國內自主創新成果,通過巨大的國內市場,帶動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雄立科技CEO熊冰表示,企業自身應立足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加快高端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工作。政府應以國家政策引導和扶持的方式,加強國內設計業、制造業、封裝業之間的協調合作,從而促進國內集成電路行業全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發揮市場作用引導創新,首先就要結合自身特長去發現和把握市場機會,推出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產品。張明表示,電子產品不缺乏市場熱點,關鍵是IC企業如何結合自身特長去發現和把握市場機會,推出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產品。在IC技術本身已經越來越成熟的今天,集成更多功能并不難,難在有產品的創新和創意,特別是在價值體現和贏利模式方面,而這方面恰恰是我們傳統教育所缺少的,需要我們“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產業生態的變革對IC設計業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如果不能正確應對,有可能陷入未老先衰的窘境。所以作為IC設計企業,首先就要整合自身的產品結構,在自身優勢和市場需求之間找到結合點和突破點,努力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和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在此基礎上,努力做好供應鏈整合、生態圈整合。
創新的組織模式也非常重要。陳偉認為,國內制造業在跟國際一流設計公司合作同時,要重視跟國內技術領先的設備企業和設計企業的合作,這樣才能開發出最先進產品所需要的生產工藝和技術,才能在競爭中保持自身優勢。
“以戰略聯盟方式進行強強聯合,通過協調行動減少內耗、掌握在業界的話語權,其目的還是為了爭取收益的最大化,這是市場競爭的普遍法則。國內的半導體產業,由于起步比較晚,各個鏈條都不具備很強的優勢和實力,缺乏整體性實現強強聯合的背景條件,但可以爭取在有基礎的局部,開展垂直整合或橫向聯合。”張明表示。
另外,“標準戰略”也是推進創新的一個重要手段。鄧中翰強調,從國內外經驗看,實施標準化戰略是在WTO框架下引導市場“需求”、加快國內產業發展進程、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對那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應用前景廣闊、帶動效應明顯的國家標準,通過國家意志大力推廣,給出明確的應用時間表,可以創造出巨大的市場,帶動核心技術和新興產業的發展,進而在國際上形成優勢產業。在這方面,我國制定的北斗導航標準、TD-SCDMA、TD-LTE標準對保障國家信息安全、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方面就是幾個較為成功的案例。隨著當前以泛在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和應用的深入發展,必將出現新的產業形態和世界級產業巨頭。應對那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應用前景廣闊的國家標準大力推廣,從而引導國內外企業圍繞國家標準加大投入,帶動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同時還能提高國家標準的國際話語權,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
(來源:中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