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內容
http://www.86xian.com 發布日期:2008-10-07 中關村多媒體創意產業園 關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以下簡稱中關村)誕生。20年來,中關村在改革中探索,在創新中前行,走出了一條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發展道路,為國家科技創新和北京市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探索創業之路
北京中關村地區聚集了全球最密集的科教智力資源,是中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之一。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世界第三次新技術革命浪潮的興起,中國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社會大變革,為中關村地區的發展提供了絕好的機遇。
1978年,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關村迎來了第一批創業者。1980年10月,中科院研究員陳春先等人,在中關村創辦了第一個民營科技機構——北京等離子先進技術服務部。隨后,一批創業者從科學院和高等院校走出來創辦公司,探索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新途徑。1983年1月,中央領導同志明確批示,認為中關村的創業者帶頭開創新局面,可能走出一條新路子。中央領導的肯定,引發了第一次科技創業潮。在國家政策支持下,中關村踏上了“自籌資金、自由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創業道路。1987年底,中關村形成了著名的“電子一條街”。
1988年5月,國務院批準發布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在“電子一條街”的基礎上,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正式成立。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將改革開放推向新的高峰,全國掀起了第二次科技創業的熱潮。為了適應科技創業新形勢的需要,1994年和1999年,經國家科委批準,北京市分別兩次對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的政策區域范圍進行了調整,形成了“一區五園”的空間格局。這一時期,中關村電子信息技術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聯想、方正等一批自有品牌的計算機,一批計算機漢化技術得到快速發展;上世紀90年代后期,出現了瀛海威、搜狐、新浪等中國首批從事互聯網接入和增值業務的網絡公司。
1999年5月,為了全面貫徹黨中央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北京市人民政府和科學技術部向國務院報送了《關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的請示》。1999年6月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并要求把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科技園區!氨本┬录夹g產業開發試驗區”正式更名為“中關村科技園區”。這是國務院繼上世紀80年代設立深圳等經濟特區、90年代開發浦東之后的又一重大戰略舉措。在此后一段時期,中關村在集成電路設計、計算機操作系統等電子信息產業的高端環節取得了技術突破,在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取得了重要技術成果。
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和關心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2003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中關村時鼓勵歸國創業人才瞄準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努力研發一流產品,創造一流效益,鼓勵企業不斷創新,銳意進取,趕超世界先進水平。2005年6月,溫家寶總理在視察中關村科技園區時提出要做強中關村,并鼓勵高新技術企業不斷進行自主創新,勇往直前,與時俱進,跨越發展。同年,國務院出臺支持做強中關村的8條政策措施,并在第二年批準對中關村園區進行新的調整,最終形成了“一區十園”的跨行政區的高端產業功能區。目前,中關村已成為中國創新活力最強、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引領著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航向。
中國創新中心
歷經20年發展,中關村已完成了從中國科研中心向中國創新中心的轉化。以“創新”為發展的核心內涵,中關村在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區域體系創新、人才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重大技術創新成果持續涌現。圍繞著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和民生的改善,中關村研發出一大批具有重要影響的新技術、新產品,創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和標準。一批中關村企業參與了“神舟”飛船和“嫦娥探月”工程的技術研發,一批科技方案在國家電子“金字工程”、三峽工程、青藏鐵路、核電站建設中被應用,6大類100多個自主創新產權的項目參與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建設和服務等。20年來,中關村先后獲得9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又好又快。在20年里,中關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近3年來一直保持著30%的增長速度。2007年,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兩萬余家,高新技術產業總收入超過9000億元,占全國高新區總量的1/7左右,高技術服務業的比重已達45%。在軟件、集成電路、計算機和網絡、能源環保等重點領域形成了國內優勢產業集群,自主知識產權操作系統、信息安全、重點行業應用軟件等市場占有率居全國第一,研發、信息服務、創意設計等高技術服務業經濟規模已經達到中關村總量的一半左右,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向高技術服務業轉型。
區域創新體系逐步完善。以高新技術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為主體,以強大的科技基礎設施和豐富的專業服務資源為依托,中關村形成了我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結構最完善的“三位一體”的區域創新體系。以聯想、方正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高等院校;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為代表的科研院所,構成了中關村的三支創新大軍。近年來,中關村出現了產學研結合、協同創新的多種模式,形成了中關村軟件園、國家工程技術創新基地等10多個產業特色明顯、集聚效應突出、創新活躍的國家級專業園和產業基地。
先行先試的改革取得突破。中關村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政府構建優化發展環境的原則,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法制建設、財政稅收等方面的改革試點工作。如在法制建設方面,按照“法無明文禁止不為過”的市場經濟法治原則制定并實施了《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全國第一家不核定經營范圍的企業、第一家自然人與外商合資的企業等,都出現在中關村。通過突破體制機制束縛,中關村充分發揮改革先行先試的作用,為自主創新和高科技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
創新創業人才快速集聚。20年來,中關村形成了對海內外優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創業人才等創新型人才的有效吸引機制、培養機制和流動機制,中關村已成為中國創業最活躍、高素質人才最集中的區域,涌現出了以柳傳志、王小蘭、鄧中翰為代表的一批創業者,培育了以聯想、方正為代表的一批高技術品牌企業,許多科技人員在中關村這片沃土上成長為創業投資家和企業家。近年來,海外留學人員到中關村創業逐步形成熱潮。
中關村創新文化初步形成。在中關村,涌現出了聯想、方正、用友、神州數碼、同方等一大批以“自主創新、民族品牌、產業報國”為己任的企業和企業家,形成了“勇于創新、不懼風險、志在領先”的中關村精神,營造了“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氛圍,成為推動自主創新的強大動力。中關村已率先肩負起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的使命,自主創新、中國創造已成為中關村的靈魂和精髓。
寶貴的經驗 深刻的啟示
中關村創新發展的20年,是高舉創新旗幟、融入世界新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浪潮、引領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推動新型工業化建設的20年;是不斷沖破舊觀念和舊體制束縛,探索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開放式自主創新的高科技產業發展道路的20年。中關村20年創新之路,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創新型國家、走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發展道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深刻的啟示:
必須始終發揮中關村引領創新的龍頭帶動作用,這是中關村最神圣的使命。中關村的創新是全方位的,其中技術創新是核心,要堅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關村發展的首要任務。中關村的使命不僅在于自身的持續發展,更要率先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跨越發展,為首都和全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做出表率和貢獻。
必須始終發揮中關村推動改革開放的先行先試作用,這是中關村最鮮明的特色。中關村不僅是我國技術創新的一個發源地,也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中關村的先行先試,其目的就是不斷探索我國激發自主創新活力、實現科技與經濟有機結合的路徑和方式。因此,必須在中關村繼續深入開展科技、教育、投融資、國有資產、財稅、知識產權、信用、行政管理、國際化等改革開放措施,使中關村不斷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新鮮經驗。
必須始終發揮中關村整合產學研資源、凝聚創新要素的平臺作用,這是中關村最重要的基礎。中關村在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無一不是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實現的。中關村的創新和發展還需要投資機構、專業中介機構、協會組織的廣泛參與,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的支持。在中關村,只有不斷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各類創新主體的優勢,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才能形成共同促進自主創新的良好局面。
必須始終發揮中關村高端產業的聚集輻射作用,這是中關村最突出的標志。轉化科技成果、推動產業化是創建高科技園區的根本目的。中關村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堅持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發展以研發型、總部型、服務型為特征的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的產業。因此,中關村不僅保持了自身又好又快發展,更通過技術輻射、產業轉移、對外投資和人才流動,推動中國民營高新技術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成長。
必須始終發揮中關村的人文優勢,大力弘揚中關村“敢為天下先”的創新創業文化,這是中關村最深厚的內涵。勇于變革、永不僵化、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是中關村凝聚力、創造力和生產力的重要源泉,構成了中關村的文化軟實力。正是這種人文精神,推動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孕育形成,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改革探索和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黨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標志著我國科技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2006年5月頒布的《北京市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將中關村打造成國家自主創新品牌,努力實現“民族品牌”向“國際品牌”的轉變。未來20年,中關村將站在全球經濟發展的高端,選擇體現科學發展觀的發展路徑,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大力推動體制、政策、管理和組織創新,積極推進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進程,加快發展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由中國創新中心向全球新興創新中心轉變的宏偉目標。